APP下载

河西走廊特色饮食英译现状研究

2018-01-15李玉婷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河西走廊现状

李玉婷

[摘要]河西走廊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河西走廊饮食文化的发展和对外传播。河西走廊的特色饮食五花八门,饮食名称雅俗兼有,蕴涵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充满着民俗情趣和地方风情。然而,河西走廊饮食名称英译却不乐观,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如音译、死译、字对字直译、译名不统一等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思考了河西走廊饮食英译。

[关键词]河西走廊;饮食英译;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12-0176-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12.078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引言

河西走廊自古以来是甘肃省最重要农业区,主要种植小麦、大麦、玉米及少量水稻,所以河西走廊的饮食主要以面食为主。“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的提出给河西走廊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一批批国外友人走进神秘的丝绸古道,游览名胜古迹、领略河西走廊的人文风情,地方特色饮食不仅承载着地方特色语言,而且凸显了地方特色文化,河西走廊地方特色饮食文化的翻译不仅影响到河西走廊餐饮的发展和效益,而且影响了河西走廊地域文化的传播,这也对河西走廊特色饮食词汇的英译提出迫切的需求。

饮食是人得以生存的重中之重。等值、等效的饮食文化的英译,可以使译语受众更为贴切地了解到原语的语言特色和文化,能适切的在现译出语的语言特色和文化魅力,适当的选择翻译策略将更加有助于原语语言和原语所承载的文化的传播。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必然会造成中西生态文化或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进而引起中西词汇空缺现象,势必会给饮食词汇的英译带来一定的影响。

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饮食文化的交流是最直接有效的,也是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把河西走廊的特色饮食译出特色文化韵味,让客人在享受美美的饮食时品味河西走廊的特色文化,对于促进本地域文化的传播,带动本地旅游,提升本地域的影响力意义重大。

二、河西走廊饮食名称的英译现状

近几年依托河西走廊旅游业的发展,河西走廊的饮食业得到了发展和对外传播的机会。2015年甘肃省旅游局和张掖旅游局对甘肃省的著名旅游景点及特色饮食小吃做了英译,但是译文存在很多问题,通过搜集河西走廊饮食英译文本,对英译文本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目前河西走廊饮食词汇英译存在很多问题及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消解文化信息的音译

当前对河西走廊特色饮食名称翻译存在令人匪夷所思的音译问题。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造成的饮食习惯的差异,在英美饮食文化中无法找到与河西走廊特色饮食的名称相对应的词汇,一些译者选用了音译法,如张掖的特色饮食臊子面就被译成Saozi noodles,酿皮子譯为Niangpizi,拉条子被译成了Xing-mian noodles,麻食子的英译是Mashi,羊肉垫卷子则被译为mutton and dianjuanzi等很多类似的音译文本,这些音译文本既没有向国外食客传递这些特色饮食的食材信息,也没有向食客传递河西走廊丰富的饮食文化信息,因此这样的翻译是不成功的创造性翻译,是误译。

(二)字对字的直译

河西走廊一些特色饮食名称字对字的直译造成西方试客对河西特色饮食的误解,让他们对河西走廊的传统特色饮食会有错误的理解,导致河西走廊的美食无法对外传播。如张掖的特色小吃灰豆汤是用麻色豌豆制成的独特食品,结果被译成了ash beans,张掖的传统特色面食小饭,因其面块小、肉块小、豆腐小、菜丁小,以小料做成,故得此名,但是却被译为small rice和small food。手抓羊肉原以手抓食用而得名,但是却翻译成grabbing mutton。油糕是一种用米粉制成的油炸食品,结果被译成了oil cake。这些面目全非的翻译既不能让外国受众读懂中文饮食名称具有的含义,也不能了解饮食所需的全部材料和所采用的烹饪方法,并不能为西方食客人提供足够信息。

(三)同一食物名称的多种翻译并存

河西走廊特色饮食名称英译存在的另一个明显问题是一事物名称多种翻译,会让食客混淆,把一种食物当成几种不同的事物来理解。如张掖的特色面食臊子面被翻译成Gravy Noo-dles和Saozi Noodles。张掖的传统菜肴西北大菜,又名香饭,被译为sweat course和Fragrant Rice。鱼儿粉被译为Fish Jelly和Fish-shaped Powder。拉条子被译为Xingmian Noodles、Pluc-king Noodles和Pulled Noodles。

三、河西走廊饮食英译的几点思考

随着河西走廊对外交流的频繁,河西走廊的饮食翻译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饮食翻译很特殊,但也要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避虚就实、舍繁就简,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乡土饮食,英译文要适时变通,细心推敲,一般在翻译时要“要直入主题,开门见山地点名菜肴的原料和烹饪方法,以便客人点菜;有时也可以使用艺术化的菜名,体现民俗风情,或讲述历史传说,引起客人的兴趣和食欲”。

(一)弥补音译缺失的文化信息

音译较多用于英译汉,尤其是在两种语言中没有对应的词汇和对等概念的时候,但是如果过多的用于汉译英会造成受众理解的困难,而且无法传递饮食名称所包含的信息,达到“感召”读者的目的。因此,在汉译英饮食名称时,要本着注重功能实现翻译目的的原则,可以先音译,在加一些补译、注释、类比等方法,这样国外客人就可以了解这些菜的配料、烹饪方法以及所蕴含的文化用意,如张掖的特色饮食糊馎,由于中西饮食习惯的不同,在西方国家没有这样的饮食,所以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词和对等的概念来翻译,而意译又比较繁琐,不容易记住。因此,采用音译加解释性的方法来翻译,只要被国外读者接受和认可,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和融合这样的译名也会像饺子(jiaozi)一样,逐渐被西方人认可。

(二)矫正字对字直译造成的误解

任静生归纳了六种菜名的翻译方法,第一种就是直译:烹调法+原料。直译能使原语与目的语用几乎相同的形式来表达相同的内容,但字对字的直译却无法达到译文与原文等同的效果。虽然直译可以保持原文的原汁原味,但是由于文化差异,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和效果,如灰豆汤译为ash beans,ash的意思是“灰,灰烬;灰色,苍白;骨灰;废墟”,而这里的灰豆是指“麻色豌豆”,灰豆汤是把麻色灰豆和大枣熬制的汤,因此而得名,可以直译为pea and date soup。翻译饮食名称译者需要有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在直译的时候,摆脱原语的语言外壳,把原语的内容以读者能够接受的形式表达出来,才算得上是成功的翻译。字对字的直译策略用于饮食名称的翻译会产生难以读懂甚至几乎是无法读懂的“中国式英语”。在直译河西走廊饮食名称时一定要杜绝“生搬硬套”的死译和误译。

(三)统一混乱的译名

饮食翻译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其中隐含文化、风俗等多重因素,译者对这些因素考虑不周,河西走廊的饮食名称的英译名存在着翻译标准不够统一,有些译名莫名其妙,不光闹了笑话,也给不懂中文的外国人造成困惑,带来不便。如河西走廊的传统菜肴“西北大菜”,又名香饭,被译为sweat course和Fra-grant Rice,如果把这两个译名回译,就有不同的译文,sweatcourse译为“出汗的过程”,这个译名与饮食没有任何的关系,反而让读者感觉这道菜做工繁琐,费时间;而Fragrant Rice则回译为“香米”,会让读者联想到这是一道以米为主的饮食,实际上,西北大菜里根本没有米,可以译为Northwest-stylesteamed pork slices and meatballs,既可以译出地方风味特色,又可以译出菜肴的主料和烹饪方法,让国外食客很容易把译名与原名联系起来,实现交际意义,达到交际的目的。

(四)译者具备敏感的跨文化意识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再次掀起丝路文化旅游的热潮,旨在把河西走廊的文化推向世界,二河西走廊特色饮食文化的外宣翻译就极为重要了。河西走廊的饮食翻译是以传播河西走廊文化为目的,所以翻译要应“以我为准”,将河西走廊丰富的饮食文化介绍给国外受众。但是黄友义认为汉译英的外宣翻译要“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在翻译实践中者要有敏锐的跨文化意识,在翻译实践中主张以目的语为依归,使译文在语言和文化层面都能背目的语读者接受和认可。在河西走廊的饮食翻译中,饮食文化的传播要适度的“以我为准”,语言层面上要以目的语读者为主,既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思维习惯,又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想象,这就要求译者了解饮食翻译所涉及的文化、社会背景等要素,规范、准确的翻译河西走廊的饮食文化,把河西走廊的特色饮食文化介绍到英语国家。

四、结语

虽然河西走廊的饮食文化翻译逐渐得到了重视,但是现有的译文都是些生搬硬套的死译,完全抹消了饮食名称所蕴含文化内容。首先,譯者不了解河西走廊特色饮食名称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意义,对这些饮食的食材、烹饪方法都不了解,所以翻译出来的英文名称已经面目全非,也没有达到让外国读者清楚地了解河西走廊饮食、熟悉和掌握丝绸之路河西走廊的饮食文化以及领略河西走廊多样的民族风情的目的。其次,河西走廊的饮食翻译是外宣翻译,目的是达到跨文化传播和交际,译者在翻译河西走廊的饮食时采纳了错误的翻译方法,使得翻译后的英语文本使原文本的信息失落或扭曲。因此,找出河西走廊饮食词汇翻译方法及策略,规范饮食词汇的英译,对地方特色饮食的对外传播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河西走廊现状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河西走廊戈壁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河西走廊西城驿遗址考古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