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职业素质视角下的就业能力培养问题分析

2018-01-15吴迪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职业素质就业能力人才培养

吴迪

[摘要]当前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其核心工作是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不断挖掘、提升学生进入社会后开创个人事业并实现自我价值的潜力和能力。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不仅与其自身学习能力、学习意识、知识结构等因素有关,同时还会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当前社会发展与市场需求形势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来求得自身生存与发展。

[关键词]职业素质;就业能力;高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12-0009-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12.005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高等教育作为人才第一资源和科技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结合点,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只有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切实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顺利成才完成就业,才能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所具备的一种隐形知识和重要技能,在就业过程中将这种能力作为一种智力资本来发挥在就业中的职责和能力实践,其具有高层次的特点。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要任务,也是迫切需要从理论上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着力从职业素质的视角切入,深入地分析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的问题,通过阐述职业素质的内涵界定和特点等,明晰职业素质在推动主观就业能力向现实就业转化、观念思维操作向行动思维操作转化的突出作用,提出了通过提高高校大学生自觉能动性和自主思维主动就业的对策建议,可以引导高校进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对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有所侧重。所以本文在有效地指导大学生进行就业和自主创业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科学认识与准确定位

(一)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必然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已经不再是传统找到工作这样简单,而是包含了各种形式参与社会生产方式,可以是自主创业,也可以成为自由职业者。通过就业来促进社会财富增长的同时,也是一个发现和捕获的机会,从而创造出不同于以往的商品或服务的过程,从而不断深入地挖掘商品的价值和潜力。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就业理想的状态下的一种定义,但就业过程并非如此,尤其是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大学生就业不仅要有长远的目标规划,同时必须对实际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从长远目标来看,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战略;从现实来看,提升大学生自身素养以就业带动应用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毕业生主动就业的积极性。所以对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科学定位要落实到其核心,通过全面、实用的就业创业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引导学生学会更好地融入社會职业实践。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正确的就业意识,为学生提供就业实习或实践的机会。

(二)就业能力的内涵界定

就业能力,这实际上就是要增强大学生自身的求学能力、求职能力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等。职业素质直接反映出实际就业能力,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是把就业创业思维转化为就业创业实践的能力,通过对职业素质的培养,发挥大学生就业创业精神,促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意识到能力对就业的重要性,并将理念转化为就业形象蓝图,然后把就业形象蓝图化为就新实践蓝图的精神力量。所以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职业素质,并在就业实践中创造出属于自己创新性的蓝图,最终通过决策的优化来落实到实践中,才能最终实现自主就业创业。

(三)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特点分析

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重点是培养能力、知识、技能相互交叉的应用型素养。已有的调查显示,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高水平的自我管理技能是用人单位选择求职者时重点考虑的因素。对用人单位需求进行细化分析,拟从深入探讨如何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具有一定的创造功能,大学生在就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其思维会形成一种创造性的思想和创新方法来形成就业形象蓝图。职业素质是对就业能力的一种指导,并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进行联系,它们都是一种复合的理论意识形式,其中就涵盖人文素质、实践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执行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习能力等诸多方面。而职业素质培养的实质是自觉能动性的发挥,其主要是指创造性发挥其自觉能动性进行自主就业。不论是观念还是实践,都需要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素质蓝图的设计规划,并实现自觉能动就业的计划性和适应性。

二、大学生进行就业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分析

(一)是促使大学生在观念思维上的意识能力转化为实践操作的推动力

大学生在高校接受过高等教育,并通过思维主体的操作在思维方式的作用下,进行观念的认知和实践活动。根据思维整合的不同形式,思维操作过程有很多种,不仅有创意性的,还有表达能力、就业形象蓝图方面以及实践思维操作。就业能力的培养过程,推动思维操作的不同类型进行转化发展,也是对学生就业创业精神的培养和实践的实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推动着大学生的创新观念思维操作能力,并通过创新形式化思维操作能力和创新行动力的转化来激发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潜力。

(二)是推动大学生主观创新能力向现实就业能力转化的源动力

学生通过创新能力的提升,可在就业创业上发挥更大的自觉能动性。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实际就业中真正发挥主观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推动着主观创新能力逐渐过渡发展到现实应用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学习职业各方面的知识,通过就业实践的锻炼,也会不断产生新颖的创意。这种过渡的变化即是观念的创新和实践的深化过程,从而不断推动学生在就业创业中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和更好发展。学生在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教育教学的目标树立创新人才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不断开发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三、当前高校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专业的培养职业应用能力的师资队伍

在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中,职业教育并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学科来进行。所以在实践中,缺乏专业且具备职业应用能力的师资队伍:一方面,进行就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关于就业创业实践的教学经验不足;另一方面,教师自己也没有或者很少有行业企业实战经历。以上因素将导致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无法得到有效的开展,教育的目的无法落实。另外,很多老师在进行职业素质教学过程中本身没有正确的就业创业理念,主动学习本领域的前沿知识的热情欠缺。再加上实践中,大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中的普遍现象依然是重理论而轻实践,很多老师缺乏专业的行业知识的培训与学习,缺乏丰富的个人就业创业体验,导致就业创业的思想理念和精髓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根本无法对学生的就业积极性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带来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二)学生缺乏广阔的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

职业素质的培养过程是一个需要进行实践和操作作为重点的教学过程。但在很多高校的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中,教学方式依旧采用的是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习,这就无法让学生意识到就业创业教育过程的影响力,以及如何有效的开展自主就业的过程。尤其是就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整体环境而言,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教育过程与真正实际的学生就业需求之间是有着巨大的差距的。另外,大学生就业创业机会缺乏,将直接导致实践和就业中的执行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不足。

(三)缺乏系统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和方案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尚未形成较为完整和系统化的就业创业人才方案。不清晰的学科定位和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标准模糊,导致当前的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无法有效开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一方面,受制于高等教育过程中相对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各种必修课让学生的学习成绩考核成为学生学习的重点,而无法让学生真正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来进行职业素质的挖掘和培养。另一方面,即使在就业创业课程设置上,很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材质量也参差不齐,导致在具体教育教学中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与内容。

四、有效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能动性,培养创新人才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

学生的自觉能动性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发挥自觉能动性,来对世界有主动的认识和改造的过程,只有提高学生的这种自觉能动性。才能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自主计划性。同时激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第30卷第12期

总第202期发出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求高校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具备主观创新能力转化发展到具有实践性的就业能力,个人要明确就业创业过程中的目标和方向。其次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主观创新能力的挖掘和培养,让他们在创意活动中建立自觉能动性,来把主观创新能力变成现实就业创业能力,暨培养大学生具有自觉能动性的开拓创新精神。

(二)对人才教育培养方案和目标进行优化和改革,体现出就业能力的培养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必须从应用型人才的思想出发,不断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對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案进行优化。那么首先是从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上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个性、专业知识以及综合职业素质,并落实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要合理分配理论教育与学生实践操作之间的课程比重,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职业方面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到实际可操作的科学就业创业方法。另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案,把课堂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意识到就业创业能力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之间的差异和结合,并突出对学生的特长的挖掘培养,激发其学习的兴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

(三)校地密切结合,搭建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对接平台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其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进入社会进行有效的就业创业实践和操作,并在参与实际工作中实现对就业的拉动和倍增效应。可以依托校地合作,产教融合把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与地方社会、产业发展等需求有效衔接结合,让学生在就业创业教育教学的学习中发挥其自主创新能力,高校可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因地制宜的有效引导,根据具体的产业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把职业素质教育积极融入到地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去,积极把学生研究学习形成的成果转化成为有效的实际应用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具体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准则,让学生在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有正确而科学的方向指引,可以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向学生传授真正具有实践操作性的就业创业资源,同时也丰富了高校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师资队伍。

(四)拓展多种渠道,开展各种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实践就业活动

实践就业创业活动的开展是最直接有效的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手段。高校可根据当前的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具体情况,来创造条件鼓励具有一定职业能力的学生积极参与各类专业活动比赛等,特别是对于学习成绩优异且有自主想法的学生,其综合素质能力高,有着巨大的创业潜力,要积极鼓励他们加入到创业阵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创业活动来锻炼他们的应用实践能力,做到以赛代练。同时,可以要求学生积极开展各种讲座、演讲比赛等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从这些活动中培养自己在就业方面的思维和能力,也丰富了高校的第二课堂教育,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

(五)多方协同合作,积极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氛围

就业创业氛围的营造,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之间进行协作配合,政府应给予支持的同时,社会也应创造相应的环境来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层面根据实际应不断完善相应的就业扶持政策,并对当前的就业创业环境进行管理改善,放宽市场准人的同时也要有效保障就业创业者,激发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创业的队伍中来,取消后顾之忧。校地协同配合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敢于创业的精神,更好的促进大学生职业素质的不断提升,以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

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是当前社会和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不断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的重要教育基础,实践教育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只有让学生意识到职业素质与就业创业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进入社会之后通过自主能动性进行就业创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使大学生就业创业活动的蓬勃发展。

猜你喜欢

职业素质就业能力人才培养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