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体性视阈下提升高校学生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思考

2018-01-15张川微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科学化水平整体性学生工作

张川微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针对整体性视阈下高校学生工作的现状,要从整体性视阈出发,以科学定位、理念创新为先导,以科学设计、创新内容和方法为着力点,以科学规划、优化运行为核心,形成合力,着力提升高校学生工作科学化水平。

[关键词]整体性;学生工作;科学化水平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12-0019-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12.009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高校中心任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就业指导与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随着高校立德树人的不断落实,内涵发展提档升级的深化,围绕人才培养新的要求,高校学生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表现出一些不适应。

一、整体性视阈下高校学生工作的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当前的高校学生以“95后”大学生为主,他们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但部分学生出现一些不良适应,加上辅导员工作队伍年轻化,这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和期待。

(一)以“95后”为主的大学生对心理服务需求呈上升趋势

目前大学生存在一些问题,现在高校学生大多为“95后”,他们多为独生子女,在长辈们精心的照料和呵护下,从未经历过艰苦生活的磨炼,呈现出“既见多识广,又良莠不齐;既自负,又自卑;既崇尚自由,又缺乏自制;既注重自我,又缺乏责任感”的现实表现。现阶段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要经历:适应性阶段,比如适应生活、适应角色、适应学习等;发展性阶段,例如社交和谐、情感发展等;存在性阶段,如大学生在自由、意义等方面的树立。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表现出缺乏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兴趣、缺乏奋斗动力、缺乏坚强意志的消极怠慢状态,慢慢形成不良的人格倾向,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发展。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在心理服务需要量上面呈不断上升趋势,这也意味着高校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现实紧迫性和特殊重要性。

(二)部分学生轻视自我提升和缺乏理想信念

在校学习期间,部分大學生在人生方向、人生课题、人生真谛缺乏正确引导,出现一些不良适应。第一,在学习目的上,有的大学生分不清学习方向,存在“混日子”的心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缺乏志存高远的品格。第二,在学习态度上,有的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存在厌学情绪;有的大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不认真听课听讲,经常出现平时不抓紧、考试靠“突击”的现象;有的大学生缺乏自律精神,玩手机、打游戏,浪费青春、荒废学业。第三,在学习纪律上,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时常发生,个别学生缺乏科学精神,长期以往形成不良学风考风。第四,在学习能力上,有的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学习探讨和交流,缺乏独立自主学习意识,缺乏创新拼搏精神,重书本、重考试,轻视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三)辅导员工作队伍呈年轻化发展态势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队伍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和发展。但随着辅导员队伍发展呈积极态势的同时,也出现许多不足之处。一是辅导员队伍数量配备不足、任务重、压力又大。二是辅导员队伍存在着流动性大、稳定性低的特点,并且呈现出年轻化趋势,由于学生工作缺乏经验,进而在工作时显得心态浮躁,无法按时完成学校安排的任务,经常加班加点,缺乏充足精力。三是辅导员工作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因为辅导员出身于不同的专业,所以有的辅导员在教育大学生时缺乏扎实的理论功底。辅导员队伍中绝大部分人处于中级和初级水平,无论是学生工作理论功底还是工作经验也稍显不足。

二、基于整体性来看高校学生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在主动融入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做的不过充分,未形成以融合共治为原则的协同育人观,需要彻底转变观念。辅导员在角色冲突下的边界模糊,需要角色的重新定位,未能将主要精力放到对学生的人生引领和学业指导上来。在切实触及学生灵魂的工作方面,学生工作队伍缺乏自信,整体能力、水平不足,未能形成合力,需努力实现其所应当承担学生的人生领航灯的角色。

(一)融入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不够

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把人才培养作为首要的、核心的职能。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同为高校人才培养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工作目标均指向人才培养。学生工作要主动融入到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中,这点以往是做得不够。自内涵式发展以来,教学工作和学生成长发展已经作为人才培养整体中的重要部分。有些院校已经将注重把学生工作嵌入人才培养中,开始有了这些方面的谋划和方案并尝试。但纵观来看是不平衡的,有的院校还是单纯的学生工作是学生工作,没有牢固树立以融合共治为原则的协同育人观,也未摆脱对传统模式的“路径依赖”。

(二)缺乏切实触及学生灵魂的工作自信

新进辅导员入职后即开始独立开展学生工作,正如某位新进辅导员的演讲稿中所说“我的成长需要时间,而学生的成长不容等待”一样。大部分辅导员从校园进入另一个校园,从学生成为辅导员,实际上这个转变过程需要时间,因此,在做学生工作的过程中就是一个大学长、大学姐。虽以年龄优势能够很快融入到学生中去,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熟悉学生,并很快成为学生们的知心哥哥、知心姐姐,但在学生成长中人生导师的角色难以承担,特别在思想引领上不敢亮剑,尤其在宗教、意识形态领域等的思想工作,无法及时做出有效应对。当年轻的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遇到学业问题、学生思想问题时,没有深厚并融会贯通的理论知识做支撑难免缺乏底气,方法运用不得当,难以得到学生的深度认同。当年长的辅导员经过多年的一线学生工作后获得工作经验,如果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补充,也只能从管理的角度和生活的角度给予学生帮助,其所应当承担的学业导师、人生导师的角色难以实现。不能在人生的方向、课题、真谛上为对学生进行正确引领。

(三)角色冲突下的职业角色定位模糊

自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16号文件发布到2006年教育部24号令出台,党和国家相关政策在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义上是明确的,但在现实工作中,高校辅导员担任多种角色,以不出事为最高原则,陷入事务性工作过多导致停不下来,无法对学生工作深入开展下去,进而忽略忽视思想引领、学业引导、职业规划。高校学生工作者由于事务性的工作繁重,安全稳定责任重大,因而加班熬夜便成为“家常便饭”,甚至不分日夜工作。比如,某高校辅导员收等级考试费用,数到眼睛发花、头脑发昏;辅导员必须为新生签字代领课本、准考证等。事实上,这些学生事务是可以通过其他的一些手段和方式来解决的,将辅导员从更多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用更多的精力深入课堂、深入寝室、深入活动,把辅导员的工作精力放到思想引领和学业引导上,能够真正承担起党和国家对这项工作的职业要求。

三、基于整体性的高校学生工作实践思考

在新形势下,国家对于“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新期待,教育新理念和教育技术的新发展带给高校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方式、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系列新变化以及大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新趋势,迫切要求从顶层设计,坚持立德树人、莫负青春,增强学生工作队伍的亲和力、吸引力、获得感。

(一)以科学定位、理念创新为先导

定位就是強化“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变“做学生工作”为“为学生工作”,把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生工作的首要追求。第一,要充分尊重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真切关心学生,重视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第二,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促进培养和造就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第三,一切为以学生为出发点,切实解决好学生的实际问题。第四,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重视对学生内在自觉与自律意识的培养,让其通过自我的教育、管理、服务来成长和提升。学生工作队伍就是要把培养学生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把关心学生作为教书育人的本能,努力贯彻大学文化和精神的内核,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二)以科学设计、创新内容和方法为着力点

第一,处理好几个关系。即处理好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处理学业与就业的关系、处理好创新与创业的关系、处理好成人与成才的关系。第二,建立几个联系互动关系。教学口与学生口、辅导员与专任教师、专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辅导员。第三,实现三个转变。强化学生工作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主角意识,需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转变思想认识。转变仅从政治需要的角度看待学生工作功能的视角、仅将学生工作视为人才培养“工具”的思维,将学生工作视为完整的教育构成中的重要部分,回归到教育的属性。二是转变工作模式。高校学生工作要主动嵌入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中,主动将学生工作模式纳入人才培养模式之中,进行系统的整体的设计,主动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充分发挥就业工作的“晴雨表”功能,强化就业工作对制定招生计划、设置专业、确定人才培养规格等的杠杆作用;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合理配置学生工作资源,构建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支撑系统。三是转变方式方法。创新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模式,强化学生工作在社会实践、党团组织建设等方面的育人功能,实现第一二课堂、校内外培养、教育教学的有效衔接,推动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的整体良性互动,增强人才培养的多样性与实践性。学生工作也应将校内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的各种资源融合于一个整体,改变学校单一培养模式为社会协同共育的机制,起到共治融合的效果。

(三)以科学规划、优化运行为核心

首先,优化运行机制,将学生工作从“一条线”变为“一盘棋”。树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理念,整合原本零散、条块分割的职能板块,构建一体化的学生工作大环境,充分优化资源,实现效果最大化,发挥学生工作的整体功能。一是育人主体全员化。明确基本的学工队伍、大学工队伍和全员育人队伍各层级关系,加强统筹规划,建立协同机制,充分调动各自的育人优势,形成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合力。重中之重是要强化学生工作主力军建设,由配齐人员转为优化结构,“不断健全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度体系”。二是育人时域全过程化。建立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教育系统与社会需求有效衔接、用人单位对育人质量的有效反馈机制,将学生工作前置于新生入学之前,延伸到学生就业之后,形成贯穿学生发展全过程的完整的育人链条。三是育人空间全方位化,高等教育已突破课堂和校园的物理空间局限,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扩展,从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延伸。

其次,优化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就是将学生管理者变为学生引路人,发挥学生工作队伍的引领功能。着重在思想引领、学业引导、职业规划方面接地气,应按照《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试行)》来执行,当务之急是学习、提升,要变敢为愿为为善为能为。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提出了要求,即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要积极发挥好学生工作队伍的教书育人作用,关键在于提升工作队伍素质。学生工作者是管理者,更是教育者,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对学生的品行教育是潜移又默化、润物又无声。高校要把好师德关,严格选人用人,将有品行问题的人拒之于学生工作队伍之外,果断处理触及底线的行为,以高标准严要求建设学工队伍,“整合资源,推动建立健全实践育人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同时学校为学生工作者创造好环境,特别是在相关评价激励制度上树立一个正确导向,着实解决好队伍活力不足的问题,不断完善工作体制机制,注重培养学工队伍的专业性、创新性、实用性,“培养一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实际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队伍”,努力做好学生引路人工作。

猜你喜欢

科学化水平整体性学生工作
浅谈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路径选择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社区合唱的整体性研究
浅析新媒体推广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
浅谈如何上好中学语文期末复习课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和咨询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