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河南淮河流域水灾与人口变动

2018-01-15朱正业杨立红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水灾淮河流域灾民

朱正业 杨立红

(1.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2.安徽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

近代以来,由于时局动荡,防洪抗灾能力脆弱,加之河流泛滥、水系变迁等因素的影响,河南淮河流域频繁发生水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19世纪40年代以后,以黄河1855年铜瓦厢决口为标志,黄河、淮河等河流的河道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1]61-62。近代河南淮河流域水灾的影响涉及诸多方面,其中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人口。笔者在爬梳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拟从人口死亡、人口受灾及人口迁移等三个方面,系统考察近代淮河流域水灾对人口产生的影响。

一、水灾与人口死亡

人口死亡是水灾造成的最直接后果。近代,稍大的水灾几乎都会直接或间接地造成相当数量的人口死亡。道光年间,受一些条件的制约,河南淮河流域有些水灾并没有留下准确的人口死亡统计数据,只是用“淹毙过半”“溺者甚多”“淹毙人口不知凡几”等字样,记载人口伤亡的大致状况。如:

1841年,黄河伏汛,水势上涨迅猛,导致祥符汛三十一堡河水漫过堤顶,省城“猝被水围,势甚危险,至城外居民,水至猝不及防,遭压溺者甚多。其因三十一堡漫口被淹者,祥符而外有陈留、杞县、通许、太康等县,人口均损伤”[2]。由于省城被水包围,当即堵闭五个城门,唯有南门未能堵好,是夜三更,黄河水流由南门入城,直流三昼夜,所有护城堤10里以内,淹死人数过半[3]627。

到了光绪年间,河南淮河流域有些水灾留下人口死亡的具体统计数据。如:

1884年5月12日夜,叶县遭遇大雨。“叶县西北黄柏山发水,水波汹涌,高约二三丈,分注县北沙、滍两河及县南辉、沙各河浅窄难容,冲决堤岸,泛滥横流”,经过21个村庄,除唐、胡两个村庄地势较高、并无损伤外,其余孟奉等19个村庄共溺死男女老幼101人;鲁山县因雨水猛烈,沙河河水漫溢两岸,下阳等56个村庄淹死20人;宝丰县亦因沙河河水骤涨,奔流灌注,以致沿河44个村庄均遭冲刷,淹死86人[4]892。

20世纪30年代,几场大水灾造成大量的人员死亡,其中尤以1931年、1933年、1935年及 1938年水灾为重。在这几次灾害中,死亡人数相当多,统计数据也十分全面。

1931年夏,河南连续发生局部和全省性暴雨。据《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工振(赈)报告》统计,河南全省受灾73个县中,除了汜水、安阳外未报人口死亡外,其余71个县因灾死亡49 856人,其中淮河流域有50个县,因灾死亡33 684人,约占全省死亡人数的68%[5]65-70。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1931年河南淮河流域各县水灾死亡人数统计表①

资料来源: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工振(赈)报告》,1933年,第68-70页。

由上表1可知,河南淮河流域受灾50个县,平均每县因灾死亡674人。其中永城、鹿邑、项城、新蔡、遂平、确山、息县、太康等8个县死亡在千人以上,商城死亡人数最多,达8400人。

1933年7、8月间,黄河下游多处决口,灾情严重。“洪流东注,势甚汹涌,水位之高,流量之巨,盖自有测量记录以来,所未曾有……兰封河决故道口门拦河坝,东注江苏砀山丰沛入昭阳湖,考城堤故单薄,亦溃北岸。”[6]据黄河水利委员会报告,河南淮河流域受灾8个县,死亡1047人,平均每县死亡约131人[7]。具体如下表2所示:

表2 1933年河南淮河流域各县水灾死亡人数统计表②

资料来源:《民国二十二年黄河泛滥沿河各县受灾状况统计表》,《黄河水利月刊》,1934年第1期。

1935年,黄河漫溢,南岸开封、考城、陈留河滩均被水淹。中部沙河、洪河、汝河,豫南白河、唐河、湍河,亦多决口或漫溢,沿岸各县亦多成灾。据《二十四年江河水灾勘察记》记载,河南淮河流域受灾12个县中,死亡1185人,平均每县死亡约99人。其中正阳县死亡人数最多,达1001人[8]51-53。具体如下表3所示:

表3 1935年河南淮河流域各县水灾一览表

资料来源:许世英:《二十四年江河水灾勘察记》,1936年,第51-53页。

表3不仅统计1935年水灾导致河南淮河流域12个县的死亡人数,而且还列出各县水灾发生的时间、原因及引发水灾的具体河流。

1938年,黄河在郑县花园口溃决。1940年,黄河又在尉氏、西华等县决口。1944年8月,黄泛主流复在尉氏荣村决口,泛区遂扩大至郑县、中牟、开封、通许、尉氏、扶沟、太康、西华、商水、淮阳、鹿邑、项城、沈丘、鄢陵、陈留、杞县、广武、睢县、柘城、洧川等20个县,它们全部位于淮河流域。至1944年底,河南黄泛区淹死32万余人[9]。1945年9月,善后救济总署调查处吕敬之会同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顾问穆懿尔与专员班乃尔、农林部代表王缓等进行实地调查。现根据他们的调查结果,将河南黄泛区淹死人数列表如下(表4):

表4 1944年河南黄泛区淹死人数统计表③

资料来源:陈建宁:《河南省战时损失调查报告》,《民国档案》,1990年第4期。

由表4可知,河南黄泛区20个县淹死325 037人,平均每县约16 252人。其中开封、中牟、尉氏、扶沟、太康、西华、淮阳、鹿邑、沈丘、鄢陵、杞县等11个县淹死万人以上,太康县淹死人数最多,达52 800人。

二、水灾与人口受灾

人口受灾也是水灾造成的直接后果之一。近代以来,每次水灾之后,河南淮河流域都会有大量的灾民,有些水灾还留下了具体的统计数据。以晚清光绪朝几次水灾为例,有的水灾造成一县数千人受灾,有的水灾造成一县灾民达数十万人。

1887年,因持续特大暴雨,黄河在郑州决口,政府雇用船只分头施救,在郑州、中牟境内先后救出5000余人,分别资遣安置[10]。河南黄河下游被淹有15个州县,待赈济者一百八九十万人[11]。经奏准,至1889年,受灾的郑州、祥符、中牟、尉氏、通许、杞县、鄢陵、淮宁、扶沟、太康、西华、商水、沈丘、项城、鹿邑等州县贫民,概行抚恤1个月口粮,共赈济灾民1 959 061人[3]775。

1898年秋,永城县巴沟河“因久雨盛涨,不能容纳漫溢出槽”,淹及三元等村庄,灾民达5万余人[12]。

1901年6月,兰仪、考城两县境内黄河漫溢,考城县被淹灾民有5397户,其中成人有19 716人,小孩有12 115人。兰仪县被淹灾民有1914户,其中成人有6883人,小孩有3075人[13]。

1906年夏秋,永城县连遭阴雨,“上游山水建瓴而下,境内各河同时漫溢出槽”,被淹村庄达665个,灾民中成人有33 959人,小孩有14 637人[14]。

民国已降,水灾的统计资料越来越丰富,这样既可以了解每个县的灾民数,也可以从总体上了解河南淮河流域的灾民数。现以1931年、1933年及1935年水灾为例,作一统计。

1931年大水灾,河南全省受灾73个县,灾民为9 585 853人,平均每县灾民约131 313人。其中淮河流域灾民为7 929 476人,约占全省灾民数的83%[5]68-70。兹将淮河流域各县受灾人数列表如下(表5):

表5 1931年河南淮河流域各县受灾人数统计表④

资料来源: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工振(赈)报告》,1933年,第68-70页。

由表5可知,淮河流域受灾50个县,灾民为7 929 476人,平均每县灾民约158 590人。太康、商丘、永城、汝南受灾人数较多,灾民达40万以上。

1933年水灾,河南全省26个县受灾,灾民为830 647人,其中淮河流域灾民为266 523人,约占全省受灾人数的32%[7]。具体如下表所示(表6):

表6 1933年河南淮河流域各县受灾人数统计表⑤

资料来源:《民国二十二年黄河水灾调查统计报告》,《黄河水利月刊》,1934年第1期。

从上表6可知,淮河流域受灾11个县,灾民为266 523人,平均每县约24 229人。其中兰封、广武、中牟、民权、考城、虞城等6个县灾民在万人以上,开封县灾民人数最多,达58 080人。

1935年水灾,河南全省33个县受灾,灾民为 1 592 813人,其中淮河流域灾民为516 992人,约占全省受灾人数的32%[8]51-53。现列表如下(表7):

表7 1935年河南淮河流域各县受灾人数统计表⑥

资料来源:许世英:《二十四年江河水灾勘察记》,1936年,第51-53页。

从上表7可以看出,淮河流域15个县,灾民为516 992人,平均每县约为34 466人。其中除兰封、西平、鄢陵等3个县灾民在万人以下,西华、商水、襄城、正阳、陈留、遂平、项城、伊阳、汜水、淮阳、郑县、汝南等12个县灾民都在2万人以上,汜水灾民人数高达83 473人。

此外,民国时期其他一些水灾也较为详细地记录下受灾民众的数据,现罗列两例:

1938年6月,为了阻止日本侵略军西进,南京国民政府先后下令扒开中牟赵口大堤、郑县花园口大堤,溃决之水经中牟、开封、尉氏、扶沟、西华、太康,分由贾鲁河、涡河进入淮河,淹及豫、皖、苏三省44个县市,受灾人口1250万[15]268。

1943年5月,尉氏荣村黄河大堤决口,尉氏、鄢陵、扶沟、西华等县低洼之处尽成泽国。尉氏受灾人数为7865人,西华为56 715人,扶沟为82 823人,鄢陵为38 775人,四县灾民合计达186 178人[16]76。

三、水灾与人口迁移

在水灾中,除了人口死亡、人口受灾外,还有一些人则被迫远走他乡,走上流浪谋生的道路。晚清河南淮河流域因水灾而移民的人数及迁移空间,往往缺乏准确的统计资料,只能从相关的文献记载中,搜寻到“荡析离居 ”“转徙流离”“四散逃徙”等词语,描述灾民的迁移情况。如:

1855年,黄河在兰阳三堡漫口,河堤漫溢七八十丈之宽,“沿河一带小民荡析离居”[17]。

1887年秋,黄河在郑州决口,水流南下,尉氏、扶沟、中牟、郑州、西华、淮宁、祥符、太康、项城、沈丘、鄢陵、通许、杞县、商水等县皆被水淹,有的村庄甚至完全被水淹没,百姓流离失所。尉氏、扶沟两县居民四散逃散,十室九空;中牟、淮宁、项城三县村庄半被淹没,百姓逃亡不少;郑州、祥符、沈丘、通许、太康五县“亦因漫淹日久,小民荡析离居”[11]。

1898年秋,河南淮河流域“霪雨为灾,各河漫溢,低洼地亩全被淹浸,灾民转徙流离”[18]。

到了民国时期,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几次大水灾导致灾民离乡谋生者极多。现根据有关资料,将1931年与1938年大水灾导致河南淮河流域人口迁移的数据作一统计。

1931年大水灾,根据《河南省政府年刊》记载,在呈报灾情的河南省69个县中,有9个县未呈报迁移人数,60个县迁移418 603人,其中淮河流域被灾区域41个县,迁移321 810人,约占全省迁移人数的77%[19]。具体如下表所示(表8):

表8 1931年河南淮河流域各县迁移人数统计表

资料来源:河南省政府秘书处:《河南省政府年刊》,1931年,附表《二十年水灾河南各县人民溺死流亡及待赈人数统计表》。

由表8可以看出,河南淮河流域被灾区域41个县,迁移321 810人,平均每县迁移约7849人。夏邑、柘城、太康、罗山、商城、郏县、沈丘等7个县迁移人数在万人以上,太康、罗山高达7万多人。

1938年,郑州花园口决堤,淹及豫、皖、苏三省,黄泛区灾情以河南省为最重,占全泛区90%以上。至1946年底,河南黄泛区扩大为20县,迁移110多万人,占原有人口的38%[20]。如表所示(表9):

表9 河南省黄泛区迁移人口统计表⑦

资料来源:《河南省黄泛区二十县份人口土地房屋损失数理统计表》,《善后救济总署河南分署周报》,1946年第17期。

由表9可知,河南淮河流域20个县,除陈留县未统计或未呈报外,其余19个县迁移1 138 687人,平均每县约59 931人,其中西华县最多,达285 575人。

总之,近代河南淮河流域是人口稠密的地区,水灾对人口的影响十分巨大,主要表现为人口的死亡、人口的受灾及人口的迁移。“人员的巨大伤亡”“大量的灾民嗷嗷待哺”“许多灾民被迫流离失所”,成为水灾之后人口的真实写照。为应对水灾,各级政府及社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作了积极的努力,但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成效甚微。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理水灾,促进近代河南淮河流域人口的发展,是推动该地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注释:

①另据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报告,河南淮河流域49个县死亡47 564人,平均每县约971人。(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中华民国统计提要》,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450页。)

②另据河南省民政厅调查报告,河南淮河流域考城、陈留、开封、兰封、汜水、广武、民权、郑县、虞城等9个县,死亡588人以上。(《河南省二十二年黄河水灾状况一览表》,《河南政治月刊》,1933年第12期。)

③另据善后救济总署河南分署统计,泛区内人口共死亡43万人,占全泛区人口12%。(《本署配合黄河堵口工振实况》,《善后救济总署河南分署周报》,1947年第71期。)

④另据《中华民国统计提要》记载,河南淮河流域受灾县50个,灾民为7 028 675人,平均每县约140 574人。(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中华民国统计提要》,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450页。)

⑤另,据《河南政治月刊》记载,河南淮河流域11个县,灾民为264 565人。(《河南省二十二年黄河水灾状况一览表》,《河南政治月刊》,1933年第12期。)据《申报年鉴》记载,河南淮河流域11个县,灾民为268 285人。(申报年鉴社:《申报年鉴》,1934年,水利及灾害,第4页。)

⑥另据《河南统计月报》记载,河南淮河流域12个县受灾543 868人。《河南省各县呈报灾况统计表》(1935年7、8月份),《河南统计月报》1935年第11期;《河南省各县呈报灾况统计表》(1935年9月份),《河南统计月报》1935年第12期;《河南省各县灾况统计表》(1935年10月份),《河南统计月报》1936年第1期。

⑦另,据1947年善后救济总署河南分署统计,河南省黄泛区迁移人数略有增加,达到1 172 687人。(《黄河泛区损失统计》,《善后救济总署河南分署周报》,1947年第62期。)据《黄泛区的灾情和新生》记载,河南黄泛区淹没村庄约5600个,迁移者近90万。(史镜涵:《黄泛区的灾情和新生》,《观察》,1947年第3期。)据《河南省战时损失调查报告》记载,河南黄泛区迁移者为631 070人。(陈建宁:《河南省战时损失调查报告》,《民国档案》,1990年第4期。)

[1]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等.中国水旱灾害[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

[2]奏为省城自漫口掣流受冲情形吃重奉旨厚集兵夫物料守护并赈恤灾民事[Z].朱批奏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藏,档号:04-01-01-0801-069.

[3]水利电力部水管司科技司,等.清代黄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Z].北京:中华书局,1993.

[4]水利电力部水管司,等.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Z].北京:中华书局,1988.

[5]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工振(赈)报告[R].1933.

[6]民国二十二年黄河水灾调查统计报告[J].黄河水利月刊,1934(3).

[7]民国二十二年黄河泛滥沿河各县受灾状况统计表[J].黄河水利月刊,1934(1).

[8]许世英.二十四年江河水灾勘察记[M].1936.

[9]陈建宁.河南省战时损失调查报告[J].民国档案,1990(4).

[10]奏为臣叠次捐廉并筹办郑州黄河漫口灾民抚恤事[Z].朱批奏折,一史馆藏,档号:04-01-01-0960-006.

[11]奏为上年郑州河决芦属豫岸引地受伤甚深请分别酌予调剂以恤商艰事[Z].朱批奏折,一史馆藏,档号:04-01-01-0963-019.

[12]奏为豫省滑县等县本年被水成灾民情困苦请妥为筹赈抚恤事[Z].朱批奏折,一史馆藏,档号:04-01-02-0097-014.

[13]奏为勘明兰仪考城两县被水成灾各村轻重情形并续筹抚恤事[Z].朱批奏折,一史馆藏,档号:04-01-02-0099-039.

[14]奏为本年豫省永城县被灾请抚恤事[Z].朱批奏折,一史馆藏,档号:04-01-02-0101-007.

[15]黄河水利委员会.民国黄河大事记[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

[16]河南省政府.河南省政府救灾总报告[R].1943.

[17]寄谕河东河道总督等河南兰阳县河工漫溢著将宣泄赶筑筹款各事宜妥筹办理[Z].上谕档,一史馆藏,档号:1183-3.

[18]寄谕河南巡抚裕著查明上年河南洼地被淹各县情形就如何赈恤覆奏[Z].上谕档,一史馆藏,档号:1442(1)-12.

[19]河南省政府秘书处.河南省政府年刊[Z].二十年水灾河南各县人民溺死流亡及待赈人数统计表,1931.

[20]河南省黄泛区二十县份人口土地房屋损失数理统计表[J].善后救济总署河南分署周报,1946(17).

猜你喜欢

水灾淮河流域灾民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必备!欧洲居民水灾应对指南
疫情、水灾期间效益不减反增,这家动保企业到底如何做到的?
一个“太阳能灯”男孩
遇到突如其来的水灾该怎么办
魏山忠副部长率队赴淮河流域安徽、山东开展汛前检查
淮委研究部署淮河流域推进河长制工作
党是灾民铁靠山(三首)
可口可乐的面试题
菲律宾遭遇水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