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川崎病46例临床分析

2018-01-15杨丽萍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35期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川崎体温

杨丽萍

(云南省丽江市人民医院儿科,云南 丽江 674100)

川崎病(Kawasaki diseae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疾病。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师首次报道[1]。由于该病可发生严重心血管病变,未经治疗者约20%发生冠状动脉损伤[2],该病已经成为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引起医学界广泛关注,但由于川崎病病因不清,没有特异检验指标助诊,导致部分病例漏诊误诊,有的诊断之时已经发生冠状动脉损伤,留下严重后果。因此下面就我院2011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收治的46例川崎病进行回顾分析,以期提高川崎病临床诊疗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46例川崎病患儿中女15例 (32.61%) ,男31例 (67.39%),男∶女2.07∶1。年龄5个月~9岁,平均 (2.6±2.3) 岁,年龄<1岁5例(10.87%) ,1~5岁33例 (71.74%) ,>5岁8例 (17.39%) 。四季均可发病。

1.2 临床表现:所有患儿均有发热,大多为高热,呈不规则热或稽留热。其中多型性红斑5例,发热时皮疹10例。伴有腹泻5例,其中4例均为小婴儿,伴有咳嗽10例,其中4例支气管炎,1例肺炎。有2例出现心率增快,心音低钝。具体临床表现见表1。

1.3 实验室检查:入院后均给予血常规、CRP 、PCT、血沉、血生化检查,体温恢复3 d复查,具体情况见表2。

1.4 诊断:我国主要采用AHA标准[3],不明原因的发热,持续5 d或更久伴有下诉5项中4项者:①双侧结膜非化脓性充血;②口腔及咽部黏膜弥漫充血,唇发红及干裂,并呈杨梅舌;③早期手足硬肿和掌跖发红,恢复期指趾端出现膜状脱皮;④躯干部多形红斑,但无水疱及结痂;⑤颈淋巴结的非化脓性肿胀,其直径达1.5 cm或更大。可诊断典型川崎病,本组病例有39例典型川崎病患者,占总例数的:84.78%;持续发热5 d或以上,伴有临床表现不足4条,心脏彩超提示冠状动脉病变者,诊断不典型川崎病。本组病例有6例不典型病例,占总例数13.04%。持续发热5 d以上其他临床表现不足4项,无冠状动脉病变,排除其他疾病,临床一直怀疑川崎病者诊断不完全川崎病。本组有不完全川崎病1例,占2.18%。

表1 川崎病46例临床表现

表2 46例川崎病患儿化验检查资料分析

冠状动脉损伤诊断标准:①超声心动图提示冠状动脉内膜回声增强;②冠状动脉扩张:<3岁冠状动脉≥2.5 mm,3~9岁冠状动脉≥3.0 mm,9~14岁冠状动脉≥3.5 mm;③冠状动脉瘤:不同形态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内径>4 mm。

1.5 治疗:在确定诊断前,所有患儿早期均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急性结膜炎、淋巴结炎、支气管炎等疾病。有35例患儿给予青霉素、头孢类、阿奇霉素等抗菌药物治疗,11例给予了单磷酸阿糖腺苷、利巴韦林、炎琥宁、热毒宁等抗病毒清热治疗。诊断后均给予阿司匹林30~50 mg/(kg•d)口服,并给予丙种球蛋白1 g/(kg•d)静滴,连用2 d治疗,43例患儿均在给药后24~72 h体温下降, 3例首次治疗后72 h仍有发热,再次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后2例体温逐渐下降,1例仍有发热,伴有冠状动脉轻度扩张,家属要求转上级医院治疗,给予甲基甲基强的松20 mg/(kg•d)冲击治疗3 d体温下降,之后给予口服维持治疗。阿司匹林在热退3 d后于10~14 d逐渐减量为3~5 mg/(kg•d),维持6~8周,有冠状动脉损害者需维持至冠状动脉内径恢复正常3~6个月,并随访至6个月~2年。

2 结 果

观察本组46例患儿男孩患病高于女孩,男∶女2.07∶1,年龄大部分在1~5岁(71.74%),均有5 d或以上发热,大多为39 ℃以上高热,仅有一例为低热。其余症状、体征发生率:指趾端脱皮、双眼结膜充血、烦躁哭闹、口唇红干燥皲裂、颈部淋巴结肿大、杨梅舌均在60%以上,发生时间观察:结膜充血、烦躁哭闹、皮疹、口唇舌部改变、颈部淋巴结肿大、手足硬性水肿发红出现较早,而指趾脱皮及冠状动脉损伤出现较晚。化验检查所有病例白细胞、血沉、CRP早期明显增高,动态观察血小板早期(1~5 d)正常或轻度增高增高,5~7 d之后血小板明显增高。部分并有多系统损伤,5例出现腹泻,10例出现咳嗽,其中支气管炎4例,肺炎1例。尿蛋白一过性阳性5例,尿白细胞增高8例,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心肌缺血改变2例,均于治疗且体温下降后复查恢复正常。诊断后给予阿司匹林及丙种球蛋白治疗,43例治疗后24~72 h体温下降,体温正常3日复查白细胞、血沉、CRP下降,取得显著效果,占:93.48%,3例疗效不佳,再次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后其中2例体温恢复正常。1例体温反复,伴有冠状动脉轻度扩张,上级医院给予甲强龙冲击后换为口服药物维持,病情控制良好。其中8例发生冠状动脉损伤,给予持续服药,动态观察半年7例冠状动脉恢复正常。1例半年仍有冠状动脉轻度扩张,继续服药,并随访至1年半后冠状动脉恢复正常。

3 讨 论

川崎病(KD)是一种病因不明累及全身中小血管的系统性血管炎,大多学者认为感染诱发[4],但未找到确切病原体。发病机制不明确,可能为异常免疫反应介导的血管炎性损伤,导致血管渗透性增加,引起全身各系统损伤,主要累及皮肤、黏膜、淋巴结。但也可以导致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肾脏、心脏等多脏器功能损伤。另外有报道rs1801274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川崎病相关[5],但仅限于研究,尚不能应用于临床。随着人们对该疾病认识的深入,尤其一些不典型川崎病或不完全川崎病得到逐步认识,诊断的川崎病病例逐年增多[6],因该病没有特异诊断指标,完全依赖临床症状体征进行诊断,而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结膜充血、口唇发红、杨梅舌等缺乏特异性,诊断难度大,造成早期大部分病例发生误诊,本组病例46例早期均发生误诊,给予使用抗生素及清热、抗病毒药物,造成抗生素滥用及医疗资源浪费,并且有8例出现冠状动脉损伤,占17.4%,高于其他文献报道的5%~8%[7],考虑与部分医师,尤其基层医师对川崎病认识不足有关,导致未能早期诊断,2例病例入院时已经出现冠状动脉损伤,需继续加强对川崎病相关知识培训。在临床工作中需认真细致观察病情,结合本组病例分析,川崎病早期诊断除上诉经典的指标外:①不明原因烦躁、哭闹,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②发病早期出现白细胞、血沉、CRP明显增高;③动态观察血小板逐渐增高;④不明原因多系统损伤者。可以作为临床表现不典型患儿诊断川崎病的参考指标。总之,临床医师应该提高对川崎病的敏感性,对反复发热,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怀疑川崎病的患儿应该每日评估临床表现,对有皮肤、黏膜、淋巴结表现,但达不到诊断指标患儿,发现伴有烦躁不安、哭闹者提示本病可能,及时给予患儿完善血常规、血沉、CRP、生化等检查,并且动态观察上诉指标,早期完善心脏彩超检查,及时发现冠状动脉病变。积极早期治疗,改善川崎病预后。

[1] 胡亚美,江载芳.褚福堂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98-704.

[2] 赵祥文.儿科急诊医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24-725.

[3] 江平,洪山.川崎病临床诊断研究进展[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7,27(1):57-59.

[4] 孙艺葡.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4):129-130.

[5] 蒋勇,李敬凤.FCGR2A基因rs1801274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川崎病相关性研究的Meta分析[J].现代医学,2017,45(4):465-471.

[6] 卢光全,李儒贵.儿童川崎病105例回顾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17,23(6):24-27.

[7] 朱琳,牛少敏,董香玉,等.兰州地区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14,23(7):616-619.

猜你喜欢

丙种球蛋白川崎体温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微软进军“工业元宇宙” 川崎要用HoloLens设备制造机器人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TCF3基因突变至无丙种球蛋白血症1例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川崎病的研究概况及诊断治疗进展
伴急腹症的川崎病儿童临床分析4例
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在识别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护理干预对丙种球蛋白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效果
体温小问题,引出大学问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