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互动平台联合PBL、TBL在脑血管病理论授课中的应用

2018-01-15王雪梅王艳玲耿晓坤朱静李晓梅杜会山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6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医学教学法

王雪梅,王艳玲,耿晓坤,朱静,李晓梅,杜会山

医学是一门需要终身学习的社会性职业。医学教育在注重理论和操作规培的同时,努力提高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和人际沟通能力是现今本科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要求,尤其是作为教学中重点难点的脑血管病部分,授课中更要融入素质教育和医学思维培养。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医学理论授课中承担着重要角色,但随着教育改革发展,单纯传统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医疗发展的需要[1],多元化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关注。近年来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和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法(team-based learning,TBL)在各医学院校中的应用正逐渐得到推广[2]。但该教学法的实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多适合于临床实习阶段的医学生。特别是应用于神经内科总论及脑血管病授课时,对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常常出现启发无回应的尴尬。为解决这一问题,我院内科教研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特点、认知需求及日常生活习惯,尝试将现代化智能手机微信APP功能引入传统的理论授课中,建立教学“微信互动平台”,联合PBL、TBL,通过不受时空束缚的移动式交流技术,将教学延伸到课堂以外的空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现了教学的主观参与性、即时便捷性、可重复性和医学素质可持续培养性。

1 可行性分析

微信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其开放化、现实化、新鲜化、紧密化的沟通方式,恰恰契合了青年医学生求新、渴望交流、乐于自我展示的价值需要。根据前期调查,目标班级医学生的微信使用率已达100%,这为授课老师构建微信教学互动平台提供了可能,为创新教学模式实施提供了保障。PBL是通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五个阶段完成临床问题的教学模式,前四个阶段都可以在微信这个虚拟教学平台上完成,最后总结阶段适合于课堂上老师和同学讨论共同完成,并在课后微信平台巩固完善。TBL也适合依托团队微信群更好地实施,以促进学习者团队协作精神。教学微信平台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使教学资源的设计形式多样化,使学生收集资料的途径更丰富,范围更广阔。

作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我院各科教研室具备丰富的PBL和TBL教学经验,多次举办PBL教学规范化培训,尤其是承担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本科生教学任务以后,不断推进PBL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总结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发表论文多篇[3-6],为PBL和TBL的联合应用及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微信互动平台联合PBL、TBL的实施

2.1 研究对象 选取2013级预防医学专业及临床医学专业两个班级的学生为教学对象,两组学生性别、年龄及主要医学基础课成绩等差异均无显著性。实验组31人,为微信互动平台联合PBL、TBL教学,对照组34人,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由同一教师按教学大纲要求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授课。

2.2 课前微信互动平台的建立 ①教学干事建立带教老师微信群,将各授课老师教学内容、大纲、指定教材发布于微信群,便于带教老师相互沟通。②课前一周授课老师加入实验组班级微信群,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每组一名组长。老师依据教学大纲设计4个案例问题,发布于微信群中,要求各小组任选1个感兴趣的主题,同时关注其他主题相关知识,以备课堂上讨论应用。③各小组建立自己的微信群,组员查找文献资料在群中自由讨论,由组长归纳总结,3 d后以语音或文字方式,通过微信反馈给授课老师,授课老师根据答题情况调整教案的授课时间分配,侧重于学生们讨论不清的知识点。④课前一周内授课教师在班级微信群中发布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中英文文献等,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一步分析讨论,各组根据群讨论结果修订本组答案。

2.3 课堂小组讨论 由各小组长发表本小组的主题案例学习成果,组员可随时补充完善,由授课老师将关键点记录于黑板左侧,其他小组的不同意见记录于黑板右侧,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相互辩论,统一意见后将右侧内容移到左侧,直至各知识点清晰明了,学生意见完全达成一致。

2.4 课堂老师总结性教学 最后老师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从中归纳出授课内容的知识要点,理清难点。根据课堂表现选出最佳小组和最佳组员,成绩交教研室,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集体及个人荣誉感。

2.5 课后师生微信持续互动 课后学生通过微信随时向教师提问,实现持续互动,解决临床问题;教师可随时在微信群中发一些典型的脑血管疾病案例,引导学生巩固复习理论知识,追踪学生的掌握程度,针对大多数学生的常见错误在教学公众平台统一回复;学生也可将微信群中的有益信息转发至其他学习组群,实现知识的普及;有些学生还结合自身需求给授课行为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微信与授课老师沟通,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3 教学质量的评估

3.1 课堂知识的客观掌握程度 从考试题库中随机抽取相关试题,授课一周前、授课一周后让学生分别答题,由教研室老师统一判卷,计算每位学生这两次考试成绩提高的分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课后比课前成绩平均提高(41.2±6.2)分,最高提高55分,最低提高29分;对照组课后比课前成绩平均提高(32.8±8.6)分,最高提高49分,最低提高19分。实验组成绩提高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表1 学生对教学效果的主观性评价表

3.2 学生对教学的主观性评价 课后推送自制的电子版教学效果评价量表(表1),由学生进行主观性匿名填写,对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估,以验证微信互动平台联合PBL、TBL在脑血管病理论授课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满意。

4 讨论

4.1 应用青年医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调动学习主动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微信互动平台教学有即时性、交互性、开放性、自主性的特点和优势,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便捷高效,从而使学生更易主动提出问题。平时被动学习不爱发言的同学,得益于课前微信平台的预习和团队讨论过程,在课堂上听取其他同学发言的同时,能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发散了自己的思维。该教学法更好地把老师的教育意图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更符合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理念,到达“授人以渔”的教学目的[7],这一教学过程也会为日后学生从事医学科学研究、撰写医学科研论文奠定良好的基础[8]。

4.2 微信互动平台和PBL、TBL联合应用,扬长避短,优劣互补 大学生学习的特点是积极向上,易接受新生事物,但也存在目标迷茫,精力分散等困扰。PBL目标明确,TBL注重团队成员相互督促,可避免无效信息浏览。对于初次接触脑血管病、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PBL可能出现专注于具体问题的答案而忽视了对疾病全面了解的弊端,微信学习扩展了PBL的广度,正好弥补这一不足。

4.3 师生之间形成良性的教、学联动,及时反馈调整,互促提高 微信教学的开放性彻底突破课堂内外限制,老师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高效互动,克服面对面交流可能有的害羞心理,由传统的师徒式带教向朋友模式的带教转换。老师既可以针对学生的性格差异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合作型教学,师生群体讨论,提高其人际沟通能力。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即时反馈不断调整教学方案,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4 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分享资源,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脑血管病基础知识面广,检查手法专业,检查技术多样,与局部解剖学、诊断学、影像学、内科学等部分内容互为交叉,需要查阅大量专业文献,而个体的能力和时间有限,TBL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各个成员潜能,将各自收集的图片、案例、影像视频等资料上传微信与他人共享,群策群力,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4.5 提升职业素养,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创新型、应用型医学人才 带教老师的自身素质和职业修养对学生专业态度的形成、专业能力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带教老师通过微信平台,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顺带也向学生传递着对医学事业充满热情和激情的正能量,对新知识的不倦探索精神,时时刻刻将医学人文理念渗透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使其感知到医疗事业的神圣和伟大,理解医者奉献精神的可贵,为最终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师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微信互动平台联合PBL、TBL能激发学习兴趣,加强师生沟通,促进教、学及时反馈。但该教学法在实际应用推广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两个问题:①该教学法以提高能力为核心,牵涉到理智探索、认知策略和情感领域等,会耗费教师大量时间和精力,对教师的责任心、价值观都有较高的要求。②授课老师对网络智能化设备掌握程度参差不齐,PBL的参与意识欠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建立专业的神经内科微信教学平台,认真设计“病案库”,定期更新微信平台教学文章,使新的教学方式得以迅速应用,培养出更多兼备高教学水平的医务工作者。

1 Ilic D,Maloney S. Methods of teaching medical trainees evidence-based medicine:a systematic review[J]. Med Educ,2014,48:124-135.

2 黄瑞雪,戴雯晖,胡建安. 微信结合PBL在卫生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 基础医学教育,2015,17:998-1000.

3 刘宪军,陈世才,赵桂宏. 案例教学法用于临床药理学教学的效果评价[J]. 中国药业,2015,24:11-12.

4 李晓梅,张春梅,纪智礼. PBL教学法在农村基层卫生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 中国病案,2014,15:63-65.

5 彭如臣,沈秀芝,张雪梅,等. PBL教学法在影像诊断学见习课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14,12:107-108,117.

6 高洁,樊雷. PBL教学法在妇产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63-165,169.

7 潘华,张星虎,张在强,等.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在脑血管病等常见神经内科疾病见习中的运用[J]. 中国卒中杂志,2011,6:1001-1002.

8 陆菁菁,赵性泉. 基于网络开放平台的血管神经病学循证医学教学模式探讨[J]. 中国卒中杂志,2015,10:531-534.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医学教学法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的应用价值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黄精四草汤加味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观察
医学的进步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医学、生命科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