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卒中先师(七):锡纯分型

2018-01-15张和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6期
关键词:张锡纯良医治本

张和

张锡纯(1860-1933),河北人,民国中医学家(图1)。张锡纯是典型的不为良相,当为良医。1893年,他科举落第后,30多岁开始学中医,大器晚成,后又涉及西医。十年寒窗,行医应诊,张锡纯在50岁时开始出版《医学衷中参西录》(图2)。从学生开始,几乎十年一步成了国内名医,这或许是受到了中西汇通的影响吧。

张锡纯对卒中有两大贡献。第一个贡献是按病因分型,将《内经》卒中类的疾病用西医概念解释:“是以西人对于痿废之证皆责之于脑部,而实有脑部充血与脑部贫血之殊”,“是则河间主火,为脑充血;东垣之主气,为脑贫血,一实一虚迥不同也”。“脑中之血过多,或脑中注血过少”,所以分别为脑充血和脑贫血。他认为无论脑充血、脑贫血,其理论皆源于《内经》。如脑充血:“血之与气,并走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反则生,气不反则死”。而脑贫血则:“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倾,目为之眩”。治疗原则是引血下行或升补气血,活血化瘀。西医在《内经》之内,这大概就是张锡纯衷中参西的理论基础。张锡纯对卒中的另一个贡献是卒中的药物预防,与卒中治疗原则一样:发现脑充血之征兆后,使用滋阴潜阳,平肝降逆,引血下行;脑贫血则升补气血。

中医的优势大概在于防治一体,同样的药即预防又治疗,所以民间传说,有病治病,无病延寿。但是否有效,几十年来只是道听途说,尚需验证。

图1 张锡纯

图2 医学衷中参西录

1916年张锡纯在沈阳创办立达中医院,大概是中国当时第一家中医医院。后因医疗纠纷而关闭医院去天津,在1928年创办国医函授学校。虽然是中医院,但宣传的是中西结合。所以张锡纯行医的核心是居中用西,向西医迈出一小步,在当时一个中医人能做到这一步实属不易。但他对中西医学的定位,决定了他的理论只是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过渡阶段:“衷中者,根本也,不背叛祖宗,同道无异议,是立业之基;参西者,辅助也,借鉴有益的,师门无厚非,为发展之翼”。这大概也是当时其他中医先驱的态度,并导致中医发展逐渐趋于停滞。从借鉴到照搬,这种态度与当时的理论错误有关:“西医用药在局部,是重在病之标也;中医用药求原因,是重在病之本也。究之标本原宜兼顾”。

其实西医脱离古希腊尤其是克劳迪亚斯·盖伦(Claudius Galen)的自身调节法则,极力发展药物,目的就是治本。如感染患者使用抗生素,肿瘤切除才能治本。中医全身调节与Galen的治疗观点相同,调动各脏腑来对抗疾病,而不治本,只是消耗病本。这种理论导致了中医发展逐渐落后于西医。言及与此,笔者对目前政府筹资建立中医院或中医科学研究所持肯定的观点。中医持续发展并延续了2000多年,只是在近200年的时间内逐渐停滞,笔者认为是行医者思想保守所致,而不是中医本身之错。目前中医应该先维持住,等待时机再图发展。

图3 张锡纯用石膏

图4 屡试屡效方

必须肯定的是,张锡纯中、西药结合使用在当时是一大进步。虽然从现在看来似乎无益,但在当时是必须的。比如他有个著名的石膏阿司匹林汤,大概先用石膏退热,无效时再使用阿司匹林。张锡纯对石膏有偏爱,使用很多,被称为石膏先生(图3~4)。如他自己所述:“愚临证四十余年,重用生石膏治愈之证当以数千计。有一证用数斤者,有一证而用至十余斤者,其人病愈之后饮食有加,毫无寒胃之弊”。而张锡纯行医的另一个特点是尝遍所有使用的药物,对药性极度熟悉。

中医与古希腊医学如同一脉相承,而西医则脱胎于古希腊医学,所以张锡纯认为中医包括了西医,要衷中参西。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西医从根本上脱离了古希腊医学的束缚,继而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中医相对而言则故步自封,发展逐渐趋于停滞。

中国的科举制度对中医的传承有着不利的影响。不成良相,方为良医,有才华的年轻人都热衷科举,期冀一朝金榜题名;而科举屡试不中者,年龄大了,又需要养家糊口,才会考虑转型去当医生,因此即便最终学医有成,也大都是大器晚成。

张锡纯对选择入仕还是从医,也有自己的想法。在1924年,他自题诗一首:“自命生平愿不凡,良医良相总空谈。坎坷无碍胸怀阔,遭际常怜国运艰。忧世心从灰后热,活人理向静中参。轩岐奥理存灵素,化作甘露洒大千”。愿张锡纯的梦想会实现,中医再度辉煌。

猜你喜欢

张锡纯良医治本
医学教育家培养工程:一种让良医成为良师的有效探索
铁肩担得治本策
中医之奇妙
鸡内金的故事
治本安全观视阈下监狱教育改造问题研究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尝药尝出来的神医
攻心治本开展社区矫正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由来
王治本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