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白文化交流与合作

2018-01-14吴荣兰

关键词:中白白俄罗斯文化交流

吴荣兰 章 清

(浙江树人大学 白俄罗斯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5)

白俄罗斯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文明传承,人民受教育程度较高,文化事业较发达。中国与白俄罗斯(以下简称“中白”)自1992年1月20日正式建交以来,政治互信、主权互尊、利益互护、携手共进,两国文化交流扎实推进并蓬勃发展。2016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白俄罗斯政府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措施清单》签署,这是推动中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务实合作的第一张路线图,其中包括人文方面的相关措施和项目。白俄罗斯是欧亚大陆的交通枢纽,是中国与欧洲商贸往来的重要交通走廊,优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地缘优势。“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五通”,即政策、设施、贸易、资金和民心的互联互通,其关键是民心相通。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作为增进两国了解、促进双边关系的桥梁和纽带,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作用不言而喻。本文在分析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亮点、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推进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中白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亮点

中白文化交流与合作总体呈现“以政府为主导、顶层设计、政策助力、全方位交流”的特征。两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文化交流与合作,近年就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已签订诸多官方协议。2014年,在《中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规划(2014—2018年)》框架下,双方在北京签署《关于成立中白政府间合作委员会的协议》,建立合作委员会,并在委员会下设文化分委会,负责两国文化和艺术领域的交流,使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有了制度保障。多年来,两国搭建各种有效的交流平台,如举办艺术节、文化节和电影节等活动,“两国艺术家在共同的活动中增进了友谊,在观摩中实现了学习,建立了友好合作的新渠道”*①崔启明:《就中白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接受白通社专访》,2015-02-13,http://by.china-embassy.org/chn/xwdt/t1235388.htm。。两国多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活动亮点纷呈,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以文化中心和文化日为品牌

2016年12月21日,中国文化中心在明斯克

成立;2017年5月30日,白俄罗斯文化中心在北京成立。诚如白俄罗斯共和国前文化部长鲍里斯·斯维特洛夫在祝贺中国文化中心揭牌致辞时所说,文化中心落成是白中文化交流中的标志性事件,它有助于加深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扩大人文领域的友好关系和交流;举办文化日活动,是文化中心框架内双方互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已成为两国文化合作的重要品牌。文化中心成立以来,两国文化交流快速推进。中国文化中心成立一个月,就在明斯克举办了“春节快乐”活动;在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期间,举办各种互动活动、大师班和摄影展,让白俄罗斯人民亲身体验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2017年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周”,让白俄罗斯人民有机会学习中国刺绣、竹编、画焦糖、川剧,欣赏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的音乐。按《关于成立中白政府间合作委员会的协议》规定,中白文化机构定期共同举办文化日。自1999年始,两国互办文化日并一直持续不断,极大增进了两国间的文化交流。

(二)以文化机构和文化活动为载体

2007年11月5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白俄罗斯共和国政府联合公报》,鼓励两国文化机构如作家协会、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及新闻媒体建立联系,开展交流与合作。近年来,文化机构已逐渐成为中白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为进一步加强文化主管部门间的合作、积极拓展民间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1.以图书馆为主要载体展开的交流与合作。2013年,北京首都图书馆与白俄罗斯国家图书馆在北京签署合作协议;2017年,《中国国家图书馆与白俄罗斯国家图书馆合作协议》签署,双方在文化项目支持、图书出版和数字图书馆合作等方面达成共识。在合作协议指导下,互访和业务交流活动频繁,双方不断探寻新的合作契机,将友好的合作关系持续推进,为两国图书馆事业的共同进步而不懈努力。在国际文献交流方面,两国图书馆积极合作,白方国家图书馆已拥有中方5 000多份文献,涵盖文化、历史、地理、政治、传统和医学等,中方图书馆也收藏了不少白俄罗斯作品的中文版。据白方图书馆第一副馆长伊莲娜·多哥普洛瓦介绍,白俄罗斯读者对中国图书很感兴趣,喜欢中国文学,特别钟爱中国的音乐、旅游、厨艺和风水图书。

以图书馆为主要载体展开的交流与合作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出版交流与合作。早在1949年,苏联就曾出版了由莫斯科大学学生翻译成俄文的中国文学;20世纪60年代,曾出版中国童话和小说,白俄罗斯红星出版社还出版了大量中国的作品,如李白、杜甫、王维、艾青等作者的俄语版诗歌。白方图书馆第一次出版的杂志中就有中国国情和诗歌的译文。根据《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与白俄罗斯新闻部关于“中白经典图书互译出版项目”合作谅解备忘录》规定,双方每年至少出版对方3—5部优秀文学翻译作品。二是赠书活动。近年来,中方已向白方赠送书籍3 000多册,仅在明斯克国际图书展销会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就向白方赠送中国精品图书516种计609册。中国大使馆还在白俄罗斯图书馆开辟“中国之窗”,赠以文学、艺术、政治、经济和法律等图书600多册。

2.以博物馆和美术馆为主要载体展开的交流与合作。白俄罗斯“全社会对于博物馆的兴趣逐年递增”[注]A.A.科瓦列尼亚著,赵会荣译:《白俄罗斯简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337页。,中白双方以博物馆(文学与电影)、美术馆和其他文化教育机构为载体,以博物馆日、展会活动日和戏剧音乐日等为契机,推动文化教育领域的全方位合作,深化文艺创作方面的交流。如在扬卡·库帕拉国家文学博物馆展览厅曾举办张宏伟和Marina Eliashevich的平面作品展览、雅库布·科拉斯创作110周年和鲁迅诞辰135周年文艺晚会;在第25届“维捷布斯克·斯拉夫集市”国际艺术节举行白俄罗斯—中国联合画展;在中白建交25周年之际,两国美术馆共同举办了“白俄罗斯国家美术馆典藏精品展”,通过艺术交流达成心与心的交流。

3.以电影周和电影节为主要载体展开的交流与合作。2017年5月,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与白俄罗斯共和国文化部达成电影摄影领域合作协议,推动影视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举办电影周、电影节和电影展览活动,如每年10月15日左右在白俄罗斯举办中国电影节,还有“中国电影110年”展览、“中国电影国际巡展——中国电影走进白俄罗斯”等活动。

(三)以旅游和体育为新的突破口

旅游和体育的兴盛,可助推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为活跃和稳定双边合作、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因此,中白两国政府积极致力于发展和深化双方在旅游和体育领域的交往。2005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白俄罗斯共和国政府旅游合作协定》在北京签署;2015年11月,中国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与白俄罗斯体育与旅游部部长亚历山大·沙姆科会晤,就进一步强化旅游合作进行协商,并签订《关于修改〈中国与白俄罗斯关于互免团队旅游签证的协定〉的议定书》,双方倡议并承诺将致力于推动中白旅游合作,深化合作内容,推动涵盖地方、协会和企业等多层面的合作。2017年5月,《中国长春市人民政府与白俄罗斯明斯克市政府关于推动两市互为旅游目的地协议》签署,协议支持在旅游和体育领域开展合作,鼓励互访,促进双方旅游和体育协会及相关组织间的务实交往,成效显著,2018年被白俄罗斯体育和旅游部部长科瓦里丘克称为“中国—白俄罗斯旅游年”。白方还表示,他们十分重视中国旅游市场的开发,希冀在增加航线、便利化签证和红色旅游等方面下功夫,乐意为中国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四)以汉语国际教学和文化传播为纽带

文化是民心相通的桥梁,语言是民众交往的纽带。近年来,建立孔子学院、孔子学堂、中文系和在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程,汉语国际教学和文化传播已在白俄罗斯取得长足进展。

作为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为使命的公益性教育机构,孔子学院是“一带一路”倡议和理念的重要实践主体。白俄罗斯于2007年成立第一所孔子学院,目前已有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明斯克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科技孔子学院和戈梅利国立大学孔子学院4所。孔子学院承担了5个国家汉办的重点项目:一是进行本土师资培训,保证汉语教学在本土扎根并使之保有持久的生命力;二是组织白方校长来华考察,促进中白学校之间的了解、交流与合作;三是举办文化体验活动,让白俄罗斯学生亲身体验中国文化,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四是设立孔子学院奖学金,奖励优秀的汉语教师和语言人才;五是开展汉语考试。文化交流活动也丰富多彩,如孔子学院日、论坛讲座、文艺演出、展览、文化体验、“世界汉语桥”比赛和“中国之星”少年儿童汉语文化艺术节等,为白俄罗斯人民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的有效渠道,且有效激发了他们学习汉语的热忱。

随着中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不断发展和各领域合作的不断深入,白俄罗斯社会各界学习汉语的热情不断高涨,为此,白俄罗斯教育部专门制定了未来5年汉语教学的发展战略,对汉语人才特别是当地汉语人才的需求随之不断增加。2018年3月2日,白俄罗斯高校第一个中文系在明斯克国立语言大学成立,设有汉语理论与实践教研室、语言学习与专业交流教研室,主要培养白俄罗斯的中文教师、翻译人员和相关汉语人才,为中白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输送各方面急需的人才。

二、中白文化交流与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白自建交以来,深入挖掘文化合作的潜力,致力于让文化与经贸一起助推中白政治关系的发展,共同谱写丝绸之路的崭新篇章。然而,受西方舆论、地域差别、语言不通及文化差异等因素影响,双方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推进还面临一些问题。

(一)西方舆论的负面影响

白俄罗斯与中国不仅语言文字不同,在价值观、文化环境和风俗习惯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缺乏共同的文化根基,因此,在寻求交流切入点过程中容易出现障碍或产生分歧。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一些西方势力故意混淆视听,不断散布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中国机遇论”[注]于滨:《西方“中国叙事”的迷失》,2017-02-02,http://www.aisixiang.com/data/102972.html。,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与中国合作存在担忧和疑虑”[注]叶枝梅:《浅析对外交流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现代国际关系》2016年第9期,第39-45页。。

(二)中白青年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青年是中白关系发展的中坚力量,但两国青年在文化价值观上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且白俄罗斯青年对中国文化的刻板印象一直处于变动之中,所以“通过分析所获得的刻板印象的总体内容,有助于白俄罗斯和中国的学生了解认识自己和理解其他人”[注]О.Г. МИТРОФАНОВА, СОДЕРЖАТЕЛЬНО-ДИНАМИЧЕСКИЕ ХАРАКТЕРИСТИКИ ЭТНИЧЕСКИХ СТЕРЕОТИПОВ БЕЛОРУССКИХ И КИТАЙСКИХ СТУДЕНТОВ О КУЛЬТУРЕ КИТАЯ.。基于奥尔加·米特罗法诺[注]О.Г.МИТРОФАНОВА, ЦЕННОСТИ БЕЛОРУССКИХ И КИТАЙСКИХ СТУДЕНТОВ КАК ФАКТОР МЕЖКУЛЬТУРНОГО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Я.的实证调查数据,可从中发现一些问题(见表1)。

由表1可见,白俄罗斯学生主要受“智力自主”“平等”动机领域价值观的影响,表明受访者争取智力独立,拥有较强的好奇心,在与他人相处时喜欢遵循平等的原则。价值观中的“掌握”“情感自治”构成白俄罗斯学生第二四分位数的内容,“参与性”构成白俄罗斯学生第三四分位数的内容,他们最不喜欢的价值观层面是“和谐”“等级”。通过对比发现,“平等”是中白学生最推崇的价值观,但白俄罗斯学生倾向于“智力自主”和“掌握”的价值观,中国学生则倾向“和谐”的价值观,这与彼此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白俄罗斯年轻人更多表现出自我、自主与自治观;而中国学生受儒家思想影响,更倾向于“中庸”的人和之道。

(三)汉语国际教学与文化传播的瓶颈

在中白教育合作中,“四教”(教材、教学、教师、教学经费)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教师问题,“海外学习汉语人数的增加,也凸显出师资存在的问题”[注]李艳:《在文化传播中拓展语言传播 以语言传播深化文化传播》,《语言文字应用》2014年第3期,第125-132页。。如明斯克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的汉语课程授课者主要是志愿者,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科技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则主要由中方教师承担,“除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外,另外两所大学均存在本土化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问题”[注]李宝贵、李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孔子学院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白俄罗斯孔子学院为个案》,《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第110-120页。。还有课程设计内容较单一,仅有部分汉语知识课和技能课,应用型课程匮乏;教材与授课对象不匹配,多为普适性、大众化教材,而非针对国别特征、地方差异的本土教材;教学经费主要由国家汉办资助、外方投入和自主创收,官方投入既非长久之计、费用也很有限,自主创收又很少,因此,只有拓展资金来源才能保证其可持续发展。

文化传播方式缺乏创新。当前常见的传播方式是举办文化体验活动,现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内容深度不够、力度不足及传播范围不广,未能全面展现丰富的中国文化。

三、中白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对策建议

在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发现,“西方受众关注中国传统社会的器物和礼节,而忽视中国现实社会的观念与价值”[注]谢晓娟:《论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年第3期,第17-21页。。换言之,外国人对中国的物质文化,如兵马俑、茶叶和中国菜等,兴趣浓厚且持肯定态度;对中国的行为文化持中性态度;对中国的制度、价值观等精神文化则有抵触情绪。基于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以“六个中国”精神创新文化交流与传播模式

在中白文化交流中,需注意所传播的中国文化内涵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反映在国家形象中,就是“中国经验”“中国情感”“中国话语”以及“中国智慧”的表达[注]谢晓娟:《论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年第3期,第17-21页。。在探索新型文化传播模式时,要以习近平2016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讲话中“六个中国”的精神为统领: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把中国国情、中国特色与国外受众的表述习惯和接受心理结合起来,把我们想讲的与国际社会想听的结合起来”,赋予传统文化以鲜明的时代特色,传播中国声音,树立中国形象。在形式上要特别注重传播形式的“柔性化”,避免“刚性传播”,即避免说教性;要提供多样的文化形态,让人有亲近感;要从“主体中心”向“受众中心”转化。“在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应转变大国话语体系,以包容、多元的态度进行交流,避免夸大宣传中国优势,在交流过程中加入柔性元素,形成新的话语风格,在国际上树立友好的国际形象。”[注]付再学:《一带一路建设中对外文化交流机制研究》,《人民论坛》2016年第11期,第163-165页。同时要重视对中国特色文化产品的对外浸润式宣传,挖掘新的文化产业。

(二)“知己知彼”改变消极刻板文化印象

基于奥尔加·米特罗法诺于2009—2013年期间在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和格罗德诺州立大学所进行的、涉及204名白俄罗斯学生和105名中国学生言语联想的实验数据[注]О.Г.МИТРОФАНОВА, ЦЕННОСТИ БЕЛОРУССКИХ И КИТАЙСКИХ СТУДЕНТОВ КАК ФАКТОР МЕЖКУЛЬТУРНОГО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Я.可发现,无论文化背景和学习过程如何,所有文化群体学生的自我刻板印象一般都是积极的。中国学生的自我刻板印象是善良、聪明、勤奋、美丽。异己刻板印象是矛盾的:白俄罗斯学生认为中国学生矮小、勤劳、善良,但不善交际、不整洁、喧闹;中国学生认为白俄罗斯学生漂亮、善良、沉着,但冷淡、无情。实验还发现,无论学习进程如何,白俄罗斯学生对文化代表的个人和情境特征(外貌和身体素质、交际特性、情绪动态特性、一般活动方式和知识素质)比对文化(自然、生态、食物、文化传统和语言)有更多的想法。而中国学生在文化特征方面恰恰相反。据了解,白俄罗斯大学汉语专业的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首先感受到的是中国人的外貌和身体素质;通过3—4门课程学习后,情绪和动态领域的特征数量会增加。异己刻板印象的动态性在于白俄罗斯学生对中国学生由主要积极特征(小、冷静、勤奋、聪明)转变为矛盾(善良、微笑但封闭、嘈杂、不整洁)。

分析所获得的刻板印象的总体内容,有助于白俄罗斯和中国学生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在规划白俄罗斯和其他外国学生的教育工作时,应尽力消解其刻板印象中消极的一面,以更有效地与另一文化群体的代表进行互动,促进积极的族群认同,促进学生多元文化个性的形成。

(三)以“四贴近”解决汉语国际教学中的“四教”问题

在“四教”问题中,关键是师资,尤其是本土师资问题。汉语教学只有实现由当地汉语教师执教,才能真正实现国别化教学,汉语才能真正走向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优化师资结构,充分发挥本土教师的作用,吸引本土汉语人才从事汉语教学。此外,本土汉语人才的培养方式需在两个层面上有所创新。一是支持专业化,大力发展学历教育。国家汉办已有支持海外高校设立汉语师范专业的成功经验,在美国、英国、德国、蒙古、匈牙利和坦桑尼亚等 9 国设置了12 个本土汉语师范专业。目前,国内高校也不断开拓中外联合培养项目,旨在有针对性地培养本土师资。白俄罗斯设立第一个中文系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二是采用中外联合培养模式,既提升海外本土生源的专业水平,又未雨绸缪打通海外就业渠道,让国内毕业生可顺利转型为海外本土师资。

关于教学问题。需要设置多元化“汉语+专业”课程,培养复合型汉语人才,让课程更贴近实际需要,与“一带一路”相契合,如可开设商务汉语、旅游汉语、工程汉语和交通汉语等课程。2016年,白俄罗斯已将汉语列为大学入学考试外语考试科目,因此,需要尽快建立系统的教学体系,根据课程标准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完整的汉语课程。不少国家都有把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经验,如英国、意大利和泰国等均建立了完整的汉语专业本科、硕士和博士学历教育体系,在白俄罗斯也可参照执行。

关于教材问题。本土教材需满足“三贴近”要求,即“贴近外国人思维、贴近外国人生活、贴近外国人的习惯”[注]刘和平、许明、张威:《中国文化对外推广与 “三贴近 ”原则 》,《中国文化研究 》2010年第1期,第175-186页。,要突出针对性、体现多样性并增强实用性,即教材内容要与白俄罗斯民众的生活、文化、观念及民族性格相融,符合当地经济和文化特点,教学量与当地教育的学制、学时相匹配。简言之,“国别型教材的内容应主要贴近‘中国故事’、适当贴近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价值观、有限贴近‘外国故事’”[注]李泉:《汉语教材的“国别化”问题探讨》,《世界汉语教学》2015年第4期,第526-540页。。这方面已有可借鉴的经验,如泰国教育部委托云南师范大学和高等教育出版社为之量身定做,编写和出版中小学汉语教材。

关于教学经费问题。解决教学经费问题仅靠官方“输血”肯定不是长久之计,必须向自主“造血”和市场化转变。这就要求汉语国际传播的相关产品、服务和主要机构,在运营上必须凸显自身的市场化特征,并提高市场化水平。

经过26年的共同努力,中白互信、互助、互利,两国关系已提升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新阶段。不断夯实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与“一带一路”建设支点国家的民间往来和人文交流,不仅可以有效传播中华文明、提升文化软实力,而且能起到政治外交和经贸往来不可取代的深层次作用,促进民心相通,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创建中白两国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互容和世代友好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中白白俄罗斯文化交流
“天然纤维素环境功能材料在生物净化领域的应用”中白双边国际会议圆满举行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第四届中白青年论坛在杭成功举行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白俄罗斯召回常驻欧盟代表
白俄罗斯收获750万吨粮食
中白工业园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中白工业园发展倍受瞩目 多位国内外领导亲临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