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国医大师任继学对中风病的理论见解

2018-01-14

关键词:中风病营卫理气

王 雪

(包头市蒙医中医医院神经内科,内蒙古 包头 014040)

任继学教授将毕生贡献于中医药事业,悉心育人,先后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中医急诊学创始人之一、“白求恩奖章”获得者、长春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任继学教授,著有多部医学典籍,其治疗中风病理论新颖,收效甚广,其在著作[1]中系统的论治了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1 任继学教授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阐述

任老认为中风病的内因在于寒(邪)、虚(正)相搏,造成脑之血脉不坚,脏腑经络失调,内外阴阳失衡,营卫失守为发病之本。七情内伤、饮食失节、劳逸失度造成为风火内煽、痰浊瘀血内聚形成发病之标。

1.1 寒(邪)、虚(正)相搏发病之本

任老多用《灵枢.刺节真邪论》:“虚邪偏客于半身,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2]阐述此理论,此节明确指出虚邪(寒邪)侵袭人体,深伏于人体半身经络之中,当营卫气血亏虚(正虚)之时,邪正相搏,正气不足发为中风。《素问.生气通天论》也提到:“汗出偏沮,使人偏枯”[3]也指出营卫失调可导致半身不遂。后代医家巢元方,陈无择,纪昀,张元素等在其著作中皆提出营卫气血空虚,邪气侵袭为中风病的主要病因病机,这也是任老提出此理论的来源。

1.2 七情内伤、饮食失节、劳逸失度发病之标

经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指出大怒等情绪刺激导致气血逆乱,甚至昏厥不省人事,出现肢体不能随意运动;《内经.五脏生成篇》:“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3]指出五味过极,必会损伤五脏,五脏受损则会导致气血营卫损伤,久之则会脉络绌急,清气不升,神机失用,脑府受害,部分患者可发为中风。任老认为饮食失节,嗜食肥甘厚味会使人过肥,肥则腠理致密,膏脂堆积于内,为郁为滞,久则化为脂液,渗于营血脉络之间,气血郁积则,经络气血不通,脑髓失于血液濡养而发为中风;人体在过度劳累下,阳气会亢盛而外张,阴精耗损,出现虚风内动,肝阳上亢,气逆血冲上犯于脑出现卒中;酒色房劳过度,年老气衰,心体受损,经络失常,故出现偏枯。故保持心情舒畅,饮食均衡,劳逸适度对本病的防治起到重要作用。

2 任继学教授对于中风病的辨证论治

任老认为中风病有缓有急之异,缓者多为中经中络之证,相当于现代医学之缺血性中风,如脑血栓、脑栓塞等,并首次提出此证应改为络塞血瘀证,应用理气豁痰、滋阴潜阳、活络化瘀之法。而急者多为中脏中腑之证,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谓的出血性中风,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并率先提出此证属络破血溢证,应用开闭固脱法,对于恢复期治疗,现对任老所提观点进行归纳分析。

2.1 络塞血瘀证

《素问.阴阳别论》文:“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3],论述了三阴经三阳经病变是本病发生基础,因脉为血之府,六经为血之通道,同时,营血也起到滋养六经之效,当各种原因导致血液瘀阻,六经不畅,便会形成络塞血瘀,发为偏枯之病,故以通经活络化瘀法治之,同时以理气、化痰、醒神法等辅之。可分为瘀塞经络证及风痰热盛证,前者多起病缓慢,临床可见头痛眩晕、皮肤肢体麻木、言语不利、口角歪斜、肢体偏瘫,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任老善用天麻酒、四物汤、补阳还五汤、铁弹丸等,同时自拟活络化瘀散(生槐花5 g、葛根5 g、赤芍5 g、地龙3 g等)及醒脑通脉散(血竭15 g、西藏花20 g、葛根30 g、汉三七25 g等。)任老认为风痰热盛证多是由于肝肾亏虚,肝阳不安于下,浮动于上,阳动生风化火上犯于脑或气机不畅,气郁化火生风引动肝阳上犯于脑所致,此证多表现为实象,临床可见气粗息高,或燥扰不宁,头胀耳鸣,脉象弦实而大,可伴有便秘,痞胀等腑实之象,舌黄燥,脉沉滑。任老认为理气化痰,滋阴潜阳谓之大法,正所谓“大气一转,邪气乃散”。临证时多用匀气散、八味顺气散、并自拟理气反正汤(珍珠母5 g,沉香3 g,乌药2 g等。)以理气,达到治痰先治气之目的。并用竹沥汤、导痰汤、导痰开关散、自拟涤痰散(风化硝1 g、猴枣0.5 g、胆南星1.5 g等药物共为细面,每服1.5 g,日2次,生姜汁下)以化痰,以防痰塞气道,防治肺内感染。对于肝阳妄动之象,多用介类以镇潜肝阳,方多用柳宝诒医案方、王旭高医案方、五石汤等,以上各剂,可以一方为主,辅以它剂,临床上多起事半功倍之效。

2.2 络损血溢证

任老认为出血性中风多由脏气不平,腑气不通,经络不用,邪气上犯于脑,邪气外鼓,正气内收,络脉受伤,可造成络破血溢证,转化为痰饮之邪导致清阳不升,神机失用,可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但意识尚清,如脏腑之气被阻断,不能与脑气相通,便会出现阴维、阳维、阴络、阳络失灵,出现闭脱二证。任老认为闭证多属实证,通者则生,不通则死,多用搐鼻、楷齿、探吐、芳香开窍,辛凉、辛温透络、兴奋神机,多用先用白矾散(白矾20 g、生姜10 g,合研过滤,分3次服用)待痰涎吐出,方可服用其它方剂(苏合香丸、紫雪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新加牛黄清心丸、牛黄膏、三化汤、开关散)。对于脱证,任老认为脱者宜固,应震纳真元,顾护真阴,以敛阴敛阳固脱为治病之本,方多用独参汤、参附汤、急救丹、阴阳两救汤、并自拟两救固脱汤(赤人参5 g、附子3 g、龟板胶3 g等)。上述方剂任老临证时多有应用,功效甚佳,使闭证得开,脱证得固。

2.3 后遗症

中风病急性期过后,多有经络阻滞,败血顽痰缠绵胶固,邪气留恋,正气亏虚,可表现为手足偏枯,唇缓流涎,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神志模糊等症,因久病耗气,故以补益正气为主,辅以它法,临证时不可拘泥于一法,需多法配合,方见成效。任老常用集灵膏、滋营养液膏、还少丹、地黄饮子、李冠仙常用调理方,自拟益脑丸(何首乌30 g、黄精40 g、西藏花40 g、桑枝20 g、豨莶草15 g等药物共为细末,蜜大丸,每服1丸,3次/d),用滋降厚味之剂,可填补肾精,精足可敛阳,起到阴平阳秘,精神乃至之效。

中风病自古以来便有“四大难症”之称,任老不畏艰辛,知难而进,并通过熟读经典,采百家之长,结合自己心得体会,深刻演绎于临证,全面剖析中风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等演变过程,并大胆提出破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临证奏效甚广,其后代弟子在其理论基础上,又提出“髓虚毒损”之病因病机,为中风病的治疗提供更广泛思路,虽大师虽已先逝,但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及精益求精的医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及继承。

猜你喜欢

中风病营卫理气
基于营卫理论对中医护理的初步探讨*
《黄帝内经》对周围神经病的认识及启发❋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金元医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与证治概述
探析古今中风病的发病机制
浅谈朱熹理气论
活血化瘀理气类中草药配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分析
历史各时期关于营卫理论的研究概况
对朱子理气关系论的重新考察
补益营卫方对衰老小鼠皮肤端粒酶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