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财奴”是来源于佛教吗?

2018-01-12余国江

文史杂志 2017年5期
关键词:马援守财奴中土

余国江

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渗透、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比如语言,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很多词语都来源于佛教。有些很明显,如“现身说法”“前因后果”之类;有的经过流传衍变,“本来面目”渐渐模糊或被取代,如“小品”(指七卷本的《小品般若波罗蜜经》,与二十四卷本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相对)、“导师”(引导众生入于佛道的人)等。溯源找到后一类词语的来源、本义,既有词汇史的意义,又能加深我们对佛教中国化过程的具体认识。高列过女史曾撰《“守财奴”源流考证》一文,认为“守财奴”系列词语来源于汉译佛经,就是这方面溯源工作的一例。拜读之后,笔者觉得这一观点还可商榷。

“守财奴”系列词语有守财奴、守财虏、守钱奴、守钱虏、守钱卤、看财奴、看钱奴等。《考证》一文中说:“‘守财奴系列词语,既见于中土文献,也见于时代相近的佛教文献”,并列举了中土文献和佛教文献中相关的最早记载。中土文献方面是《后汉纪》的“守钱奴”和《后汉书》的“守钱虏”,佛教文献方面是旧题东汉安世高译《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的“守钱奴”。《考证》认为:“《后汉纪》《后汉书》成书之时佛教在中土已广为流布,即使是正史,佛教影响的痕迹也处处可见,出现‘守钱奴之类带有佛教色彩的词语,是自然而然的。”

但是,中土文献中关于“守钱虏”的最早记载应该是东汉的《东观汉记》,其卷十二记载马援之事,云:“援尝叹曰:‘凡殖货财产,贵其能施赈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以班昆弟故旧,身衣羊裘皮袴。”《考证》亦转引有唐代《北堂书钞》所引《东观汉记》马援此语。《东观汉记》是东汉时官方陆续编撰而成的,由于是当代人编当代史,故史料价值最高。其第一次编修在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包括世祖本纪、功臣列传等共二十八篇。第二次编修在安帝永初(公元107~113年)年间,增加了记、表及名臣等四传。马援为光武帝时代的名臣,所以《东观汉记》所载其言语、事迹,应该在公元110年左右就已经写定。以后的东晋袁宏《后汉纪》、刘宋范晔《后汉书》都以《东观汉记》为主要史料来源,其关于马援“守钱虏”之语也应该源于《东观汉记》。也就是说,公元110年左右的中土文献中已经出现了“守钱虏”一词。

而另一方面,《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据说由安世高翻译,但是否真是如此,尚值得怀疑,如南朝梁的僧祐《出三藏记集》就将该经列入“失译杂经录”。安世高是安息国太子,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抵达东汉都城洛阳,此后二十余年间翻译了大量佛典,是早期佛经汉译的最知名人物之一。由于他的名气很大,后来的一些译经或伪托是其所译。这里我们姑且认为《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是安世高所译;但即使如此,汉译佛经中出现“守钱奴”也比《东观汉记》晚了至少三十年。

一言之,中国的史籍《东观汉记》最早出现“守钱虏”一词,故其渊源和本义也还是要从中国固有文化中去寻找。

上古、中古的中国士人崇尚重义轻财,正史中记载了很多士人把自己应得的家财让给兄弟,或是把财产分赐给乡里百姓的事迹。他们也因此获得乡里赞誉,成为以后被乡举里选而出仕为官或成为宗族领袖的重要舆论基础。如《后汉书》记载廉范“广田地,积财粟,悉以赈宗族、朋友”,朱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刘般“收恤九族,行义尤着,时人称之”。因为“轻财”,甚至发生如下的事情:东汉的刘宽“尝行,有人失牛者,乃就宽车认之。宽无所言,下驾步归。有顷,认者得牛而送还,叩头谢曰:‘惭负长者,随所刑罪。宽曰:‘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州里服其不校。”这种“轻财”已经到了“不近人情”的程度了。而与此相对,《世说新语》有“俭啬”门,记载“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一类的事迹。撰者把“俭啬”列为第二十九门,褒贬不言自喻。在这种崇尚“轻财”的时代风气下,对有财而吝于施舍的“守財”之人的批评声很大,所以马援才会称之为“守钱虏”。

“守钱虏”之“虏”可能与匈奴有关,表示贬斥轻蔑。秦汉时,匈奴常侵犯边境,掳掠人民和畜产,即使在和亲的情况下,这种侵边掠财的行为也没有停止;又经常因为贪财而做出违背礼义之事。如《后汉书》记载:光武帝时,“匈奴闻汉购求卢芳,贪得财帛,乃遣芳还降,望得其赏”,故汉人认为匈奴贪财好利,颇以耻之。臧宫等上书说:“匈奴贪利,无有礼信”,代表了当时人的普遍看法。因此,马援所说的“守钱虏”可以理解为不好施的贪财之人,如同不知礼义的蛮夷,其重点在于对贪财之人及其行为的批评。

如果允许继续推测的话,我们认为汉译佛经中的“守钱奴”应该是源于《东观汉记》等史籍,而不是相反。因为翻译佛典的人大多精通中国史籍,马援“守钱虏”之语虽然不如西晋王衍“阿堵物”之类那样著名,但也必为士人所知晓。译经中借用这样的固有词语,不但信达雅,而且更容易为士人接受和理解,无疑是明智之举。这种佛经翻译过程中中国固有词语被佛教化的例子很多,也是佛教中国化过程的一个侧面。至于为何“守钱虏”变成了“守钱奴”,则可能与汉传佛教的早期境遇有关。当时天师道等势力对佛教的传入和壮大极为不满,称天竺人为“胡”“夷狄”,造《老子化胡经》,记述老子到天竺并教胡人信佛之事。因此当时的佛教徒可能对“虏”“胡”“夷狄”一类的蔑称颇为敏感和忌讳,故在采用马援之语时又略加改动。当然,这样的解释已有过分推论之嫌,且就此止笔罢。

作者单位:扬州城大遗址保护中心endprint

猜你喜欢

马援守财奴中土
穷当益坚
马援将军
守财奴
The Miser and His Gold守财奴
佛教传入后中土冥界观演变研究
游走“中土世界”——皇后镇以东
游走“中土世界”——瓦纳卡以西
守财奴
守财奴
名将马援为何死不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