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磁共振成像在儿童脊柱功能评价中的应用

2018-01-12王振祥

关键词:腰骶部脊髓椎体

姚 亮,王振祥

(新疆巴州人民医院CT、MRI科,新疆 巴音郭楞 841000)

核磁共振检查方法有着无创伤性,其技术特点是独特的多方位显示与多参数的扫描,在多样性与复杂性的脊柱功能检查中有着适用性,对于儿童脊柱的功能评估至关重要。本次研究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腰椎病患儿作为样本,探究了在儿童脊柱的功能评价之中应用核磁共振成像的有效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06月~2018年06月收治的40例腰椎病患儿,全部患儿都采取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男245例,女16例;年龄2~12岁,平均(6±1.34)岁;20例是车祸撞伤,10例是高处坠落,3例重物砸伤,7例其他损伤。脊柱损伤和核磁共振的时间间隔是6~72小时,时间间隔均值(38.53±5.84)h;10例损伤位置是背部,15例损伤位置是胸部,9例损伤位置是颈部,16例损伤位置是腰骶部。

1.2 诊断的方法

本次所用核磁共振的成像系统为美国GE MR Optix360 1.5Tesla的超导系统,如果患儿年龄在6岁以下,需要采取水合氯醛灌肠的镇静。具体参数设置如下:双梯度的场强振幅分别是40 mT/m、23 mT/m;双梯度场的切换率分别是150 T/m/s、80 T/m/s;空间的分辨力在0.9 mm以下,层厚是4 mm、层距为1 mm、视野最小值是20 cm。在诊断过程中,医务人员取患者的仰卧位,在患者腰骶部、颈部与胸段位置,对三层定位图像进行采集,然后经矢状位的定位像,对患者脊髓层面定位成像进行显示,然后于矢状位定位像对预饱和带进行设置。扫描的计划如下,采取迅速自旋回波实施T2WI序列以及T1WI的序列扫描,分成三段实施,并且中心不动,每段都把脊髓当作中心,段和段之间衔接过程需要持续采集各段成像的数据,在完成扫描以后,使用全脊柱的拼接。

2 结 果

全部患儿均有完整核磁共振的成像图像,26例是骨折脱位,12例是原发性椎体骨折的屈曲压缩,2例是爆裂型。18例是后侧韧带群的损伤,12例是前纵韧带的损伤,5例是脊髓损伤,3例是椎间盘损伤,2例是硬膜外的血肿。

3 讨 论

核磁共振的检查方法主要优势如下: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且扫描的速度比较快;没有骨伪影。采取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脊柱病变的患儿时,因为椎体处在椎骨的前方,承受腰椎椎体与头部作用力。所以脊椎骨主要的作用就是保护神经末梢与脊髓、负重,作为脊髓保护器的脊椎,为了降低椎骨的损伤,可以允许相邻的椎骨进行有限运动[1]。采取核磁共振的成像对脊柱进行扫描,主要从腰骶部、颈部与胸部进行扫描,其扫描的范围比较广,可以对病变位置进行全方面观察。在进行实践操作时,因为临床医师在定位损伤平面时,容易发生偏差,核磁共振的成像扫描能够对患儿骨折准确位置与脊髓损伤位置进行准确显示,可以提高检查准确率[2]。

但是采取核磁共振的成像诊断过程中,需要注意:比较容易遇到腰部的损伤患者,这类患者实施脊柱的扫描时,会发现伴有锥滑脱与颈髓挥鞭伤等胸椎或是颈椎异常。若患儿年龄比较大,会有明显椎体的黄骨髓,和脂肪比较相似,临床的特征是T2WI呈现出中等高的信号,T1WI呈现出高信号。椎体损伤的临床特征是T1WI呈现出高信号,主要临床表现是骨髓的水肿。根据该类常规脊柱的加权像,会影响到受伤椎体的信号观察,特别无形态变化椎体的损伤[3]。研究结果表明,在采取核磁共振的成像技术诊断脊椎的病变时,经腰骶部、颈部与胸部三部分扫描,能够对脊髓的损伤位置与骨折位置进行清晰显示,将检查准确度提高。采取核磁共振的成像技术对脊柱的损伤部位进行检查时,也存在一定缺陷,也就是对于骨组织成像的效果比较差,成像的时间比较长,然而依然是儿童脊柱的功能检查常用方式。简言之,核磁共振的成像技术既可以为临床医师治疗脊柱病变提高参考,并且经各个病变部位所产生影像有效诊断疾病,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性。

综上,在儿童脊柱的功能评价之中应用核磁共振成像能够清楚显示患儿病变位置,显示患儿损伤类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腰骶部脊髓椎体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老年女性腰骶部多发毛母质瘤及文献回顾1例
杵针在骨筋膜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塌陷的2种手术方式的比较
球囊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探讨
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应用核磁共振成像与CT的诊断对照研究
一种用于经皮脊髓电刺激的可调便携式刺激器设计
腰骶部巨大皮脂腺囊肿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