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丰生平事迹考

2018-01-12俞晓旸许军峰石学敏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行医衢州

俞晓旸许军峰石学敏

1.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 300193 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雷丰是晚清动乱时代浙江衢州府的一位名医,字松存,号侣菊,又号少逸[1]。祖籍福建浦城县,父亲移居衢州,先从儒,后改业医。雷丰出生于衢州府,并行医于以衢州为中心的浙闽赣皖苏五省广大地域,不仅仅是一位医生,还兼擅诗书画与音乐,乃是明清社会里有蕴藉情怀的正宗文人学者。惜其往来于地方与社会的下层,记录鲜少,故其事迹并不显豁。雷丰的医术承自其父亲雷焕然(雷逸仙),长于时病与针灸。平时钻研医经医理,整理医案,编撰医书数种,已知有四部刊行,即《灸法秘传》(1883年刊行)、《时病论》(1884年刊行)、《医家四要》(1884年刊行)和《方药玄机》(1929年刊行,收入龚香圃整理《逸仙医案》附录),内容涵盖针灸、时病乃至各科杂病。这些著作贯彻了同时代经学史学界的考据方法,均是悉心治病与研究的结晶,而且行文精雅,不同于寻常医生。但是对于其一生事迹、医学传承,一向没有专门研究。本文搜求各种史料,作一番社会史观察。

1 生卒年代

至今没有考证雷丰生平年次的专门论著。针灸词典和一般医学词典、人物词典,往往有雷丰条目,而对于其生卒年,则有三种未经论证的说法:⑴不加标示,只指出雷丰是清代或晚清的医家[2-5];⑵谓其生卒年是1833(清道光十三年)至1888(光绪十四年)[6-10],得年56虚岁;⑶谓其生卒年是1837(道光十七年)至1888(光绪十四年)[11-13],得年52虚岁。后两种看法中,卒年一致,但生年不同。

先考其卒年。郑永禧(1866-1931)是清末民国衢州本地的卓越史家,博学、善诗文,更留意收辑乡邦文献做成撰述流传至今,跟雷丰及其儿子雷大震有直接的交往,是雷丰的友朋与晚辈,因此其对雷氏事迹的纪录值得认真看待。其撰著的《西安怀旧录》(西安是民国衢县的旧称、雅称),专记本地史事人物,其卷十中,记载雷丰二女儿龚玉云身世的时候说:“禧按:雷氏自戊子春间少逸先生归道山后,连遭大故。”[14]按:戊子年即清光绪十四年,阳历1888年,雷丰该年春季去世。

再看生年。《不其山馆诗钞》是郑永禧自己的编年体诗集,也是他自己编订的。在其卷四,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内有《挽雷少逸》诗一首:“人生此尘世,一若花开落。盛极理必衰,分无百年乐。我公本旷达,自谓蘧庐托。所以五十载,清芬时入幕。岂期一夜东风恶,枯却根株剩华萼。杜鹃满地殷如血,日落纱窗伤寂寞。勘破繁华归一梦,而今梦醒人无着。吁嗟乎,五更风雨不胜寒,凄凄啼断庭前鹤。”[15]这首挽诗写于雷丰去世当年,印证了雷丰去世年份。至于生年,这首诗有“所以五十载”一句,应该解作50虚岁的时候去世,因为如果是51、49虚岁去世,诗句可以写作“所以五一载”“所以卌九载”等等。这样推算,雷丰生年当是道光十九年(1839)。

雷丰去世的时候不算长寿,而我国古人认为高寿是值得追求的、好的事情,所以如果雷丰活到了52乃至56岁,郑永禧写的时候,不应、也不忍缩短其寿数,写成整数“五十”,而宁可写得长一些,何况郑氏一贯地留心桑梓,著史意识很强,敬重雷丰[14]。这样看来,雷丰去世的时候至少不会超过50岁,就是说,不可能出生于1833年或1837年。这样,雷丰是生卒年是1839-1888年。正如郑永禧指出的,大体是“同治(1862-1874)时人”[14]。

2 雷焕然与程芝田

雷丰的父亲雷焕然(?-约1862),字逸夫,一字逸仙,清道光时期(1821-1850)人。时人谓“逸仙本闽浦布衣”[14],闽浦即福建浦城县,亦即雷焕然本是福建省建宁府浦城县的一介平民。浦城县在当时衢州府城西安县南一百余里,福建西北部山区,与衢州府相邻。

后来,雷焕然来到繁华的衢州城谋生。按照其子雷丰的说法,在衢州,雷焕然是先读书(业儒),其后才改学医,学业成了之后,去异地龙游县行医。雷丰自记云:“丰先君别署逸仙,好读书,喜吟咏,尝与武林(杭州城)许孝廉叶帆,龙邱(龙游县)余孝廉元圃、徐茂才月舲酌酒赋诗,迭相唱和,著有《养鹤山房诗稿》。既而弃儒,从程芝田先生习岐黄术,遂行道龙邱。”[1]时人的记载不同,说雷焕然是“卖药来衢,肱折灵素业”[1],并未专事读书。一般而言,读书者都是家道殷实者,或者姑舅资助,多在本地就读,按照雷焕然的平民身份,去外面大地方,大概是为了生计。但他的学问应该是非常好的,因为上面引文显示,他交游的许氏、余氏均是举人(孝廉),徐氏则为诸生(茂才),不是平民(布衣)。

雷焕然是一位灵秀的文士,曾经在自家门上写一副对联谓:“锥地堪容膝,壶天可养心。”对既工而意亦切。生性洒落,工于古今体诗,不轻易示人。著有诗稿八卷,经太平军之乱无存。今留有几首诗,可见其文学涵养。其《自遣》诗云“僦屋大如斗,门前栽五柳。勉强学陶公,读书兼饮酒。”行文淡雅平和,表达以陶渊明为人生榜样的心志。

雷焕然从程芝田学医满师之后,携家往龙游县居住行医,直到太平军北征,扫平龙游,动乱颠沛中去世,埋葬于龙游[1],时当同治元年(1862)前后。雷焕然晚年编有《医博》四十卷、《医约》四卷、《养鹤山房诗稿》八卷、《养鹤山房杂记》若干卷,均于太平天国之乱逃难中散失。百余条医案由雷丰编入自著《时病论》中,诗见存三首。

雷丰认为其父亲的医书“多有发前人之未发者,同人借钞者众,无不称善。咸丰十年(1860)春,邻居虞拱辰明经助资,劝登梨枣。甫议刊,而西匪窜扰于龙,仓皇出走,其书遂失。是时丰父子同返柯城[16],冀贼退,仍觅原书于借钞诸友处,使数十年心血所萃,不至湮没无传。”手稿未能找到,仅留处方数百条[1]。其后不到两年,雷焕然去世。

程鉴,字明心,号芝田,别号自镜山人,徽州府歙县嘉庆(1796-1820)间诸生,名医程正通之后。道光(1821-1850)初年游学来衢,曾追随余朗山、余春台学医,能文工书。医本家传,因贫行医,著有《医法心传》一卷。多年后雷丰为之刊行,刘国光作序,说程鉴博学能文,有声庠序,字法米南宫,又善指墨画,尤精于医,着手奏效,衢人有绘《杏林春色图》赠之者。又著有《写忧诗草》及《家训诗》[17]。其有一首诗《移家来衢》云,“身居故里贫犹乐,病在他乡死不甘。近日迁衢缘底事,扶持衰老仗痴男”[1],透露了他的生活状况,而且他的父亲也住在衢州。

程芝田是一位锦心绣口的文人,留下了不少动人诗篇,人格超俗。其医学著作《医法心传》末尾跋语附有七绝诗四首,表白其心迹和平生大概。

3 雷丰事迹

民国《衢县志》本传说,雷丰“其父逸仙,自闽浦来衢,即悬壶于市。丰幼承父训,天资聪颖,诗书画皆擅长,时有三绝之誉。以医道盛行于时,研究医理益精,有《时病论》及《医家四要》之作,盖所以教其及门江、程二生也”[17]。雷丰自幼继承父亲的职业和爱好,跟随习医,也爱好诗书画,文人气十足,雅号闲章展示于《时病论》每一卷的卷端。继承父业,在龙游行医十余年,遇太平军的进攻,父子再回到衢州府城避难。通过《时病论》“临证治案”,可部分了解其四处看病的大致情形,其行医范围基本是在江浙闽赣徽五省,最北达到江宁府城(金陵),此外就没有多少行医事迹留下。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太平军之乱,衢州士绅程大廉的父亲创办同善局,周济难民,雷丰曾积极参与[1]。

在艺文方面,雷丰擅长诗词书画,据说“尤工写竹”,娴丝竹,“书画擅绝一时,惟诗终秘不示人,即或叩之,则笑而逊谢,盖有父风也。殁后,搜得题画诗数十绝”[14]。今十首题画诗存世,收入《西安怀旧录》。《时病论》每卷卷首有闲章,印文体现了雷丰多方面的志趣。今收集汇观见表1。

这些印文均为阳文或者阴文篆字,显示雷丰闲逸风雅、山林中人、好学、谦虚而对自己的医术有些满意的人生姿态,这跟雷丰《少逸自题》诗[1]的人生观吻合。

雷丰的家庭情况,仅知二女儿名曰玉云,字素梅,号听琴女史,聪明伶俐,娴于吟咏,嫁给庠生龚允,史料记载为“龚玉云”。光绪廿五年己亥(1899)分娩后得疾去世,现在留有3首诗。这是一位江南常有的才女,自幼又受到优良的教育,情感丰富,而往往短寿。她的弟弟雷大震说,“吾姊玉云,幼侍椿庭,授以唐宋诸诗,随口成诵,十二龄解吟咏。家君以女子无才便是福,常禁止之。适龚氏,闺房之间亦颇相得。不数载,因娩后得疾,卒时犹未三十也”。

玉云的诗文才思出众,时人说“素梅女[史]有《春闺》一绝,颇风致”,引来几首和诗。玉云《春闺》原诗如下:“淡画云山在笔尖,双双燕子立风檐。落红满院春将去,雨打杨花深挂帘。”另存二首《春日即事》,其一曰:“一竿日影暖如烘,杨柳梢头淡荡风。如此春光留不住,卷帘愁对落花红。”另一曰:“绣罢鸳鸯倚曲栏,春风拂面觉衣单。夭桃秾李多漂泊,放却湘帘不忍看。”[14]

雷丰的儿子、玉云的弟弟雷大震,字黻廷、馥亭、福亭,与程曦、江诚合纂《医家四要》,后在杭州湖墅行医。姐姐去世的时候驰归,途中得疾,到家后一病不起,同一年内去世,留下两首《采莲曲》诗[15]。

表1 《时病论》各卷卷首闲章

4 徒弟与朋友

雷丰的医学弟子,一位是西安县的程曦,原名大曦,字锦雯,一作敬文,监生出身。程曦本籍安徽歙县,侨居衢州西安县已数世,自幼聪颖异常,受医学于雷丰,尽得其传。年未冠,游两湖总督幕府,风流自赏,意气不下人,不得意,弃而前往汉口,不久再转往上海杭州谋职。仍落拓不得志,乃回衢州。医术之外,长于诗古文词及开方代数诸术,欲著书问世,赍志以殁,卒年在1899年以前(因为在程曦去世时,雷大震曾写了挽联,而雷大震病殁于1899年)[14]。程曦的撰述,除了下文所说合编《医家四要》外,还有他给其远祖、安徽歙县程正通《仙方》加注释而成的《仙方注释》(二卷),民国十六年(1927)印行。

另一位弟子江诚,字抱一,本府附郭西安县人,幼年成孤,因孀母多病,弃儒学医,志节高尚,著《医粹》一书,增补《本草诗》一卷未刊[17]。

《时病论》末尾,程曦、江诚各有跋语,简单交代了其各自跟其师父雷丰的因缘。从雷焕然起,雷氏一家三代父子师徒,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热爱读书,严守医德,耽于吟咏,各留有数篇诗词,应属于文人之列,这使得他们不同于多数巡行于乡镇的大夫。

医生为人诊断治病,自然涉及社会各阶层千家万户,交往极广。如果是药到病除的名医,更会受到社会上达官贵人的垂青敬重。雷丰就是这样的名医,受到本地最高级官员衢州知府刘国光的敬重。

刘国光,字宾臣,湖北安陆县人,举人,曾任监察御史,严格管理官吏,注重奖励士子。光绪六年至十年、十一年至十二年两次任衢州府知府(中间间隔一年)[17]。第一次是由汀州调任衢州知府。初至衢州府的时候,见康熙朝修的《衢州府志》版片已残毁,于是访求旧刻本,在光绪八年仲春予以重版,又曾刊刻正谊课艺。性格刚正不阿,本地镇标放饷,为了防备军官克扣,向例由府监视发放。但是前任知府多不敢实行,刘国光任知府时每期必至,查验如数散讫始归。有营兵与民争讼,县令责之,营兵哄入县衙门,县令忍辱承受。刘国光调查确实情况后,秘密报告上级,奉令提府究办,因此在他任知府的时期,营兵敛迹。又修筑城垣,开浚内河,盘查广盈仓积谷、僚属兢兢从事,无敢荒废。任职数年遗憾,以回家抚养老母卸任,士民攀辕送行[17],是一位治理有成、深受爱戴的地方官。

刘国光佩服雷氏的医术,过从甚密,自己也研究过医方医学,为雷丰每一部医著作序,又出资刊刻雷丰编著的《灸法秘传》,极力赞助其流传。

5 总结

本文从社会史的角度考察清末衢州医家雷丰的生平事迹。雷丰字松存,号侣菊,又号少逸,又称少逸山人。其住宅取名为“养鹤山房”,表现其超然独立的人生理想。在衢州府城(西安县)或龙游县出生,那时他的父亲在该地行医,光绪十四年(1888)春季去世,行年五十。一个女儿名玉云(约1870-1899),字素梅,号听琴女史,聪敏,跟着父亲学唐宋诗,随口成诵,12岁就会吟咏,嫁给庠生龚允,分娩时去世。留有3首诗,显示其锦绣心灵。儿子雷大震(?-1899)也行医。还有两位医学徒弟程曦与江诚,各有成就。

《时病论》卷末雷丰小像之后有很多友朋题词。从题词者看,雷丰的友人很多,而且各地都有。其中最显要的友人是举人、衢州知府刘国光。刘氏为官端正,注重学问,非常珍视医学的救世功能,对布衣雷丰十分敬重,为雷丰的每一部医书作序,并出资刊行了《灸法秘传》。

雷丰父亲叫雷焕然(?-约1862),年轻时从福建浦城县来衢州行医。晚年编有医书、诗稿与杂记若干卷,太平天国之乱散失。百余条医案由雷丰编入自著《时病论》中,诗见存3首。雷焕然学医的老师是程鉴,安徽歙县嘉庆间诸生,名医程正通后裔。道光初年来衢州,曾从本地医家学医,著有《医法心传》。诗集等未能完整地留下。

雷丰虽自称“布衣”,但他的父辈、师友、子女徒弟,即使以行医为生,却都是灵秀的文人,具有高雅人生趣味,而从其医著及其自撰序言来看,同时是严谨的有医德的学者。雷丰的晚辈朋友郑永禧光绪十六年(1890)作了一组《怀昔人诗》,其中写雷丰的一首,把雷丰划入历史人物的“隐逸”类,没有突出其医术,认为他是“隐于青囊”[6],可见雷丰给人印象很深的是文人的一面。

医学传承上,雷丰及其父辈属于“新安医学”[18]。成因应该是:作为通衢繁华之区,衢州需要很多医生,毗邻的新安医家前来谋生,本地人从之学医,使得本地医学持久兴盛。

[1] 雷丰.时病论[M]//《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册1005).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53-413.

[2] 《中医大辞典》编辑委员会.中医大辞典·医史文献分册(试用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252.

[3] 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1448.

[4]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州中医学院.中医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600.

[5] 程宝书.新编针灸大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912.

[6] 王发渭.衢州名医雷丰学术特点窥探[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7,11(5):36.

[7] 蒋仁.浦城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4:1287.

[8] 陈汉平.简明针灸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595.

[9] 李盛平.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705.

[10]罗德怀.中国一百名医图[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1995:204.[11]乔晓军.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补遗一编[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520.

[12]吕立汉.丽水畲族古籍总目提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43.

[13]康凤河.雷丰学术思想探讨[J].天津中医药,2004,21(1):50.

[14]郑永禧.西安怀旧录[M]//程相.衢州历史文献集成·文集专辑(册 11).北京:中华书局,2013:112-471.

[15]郑永禧.不其山馆诗钞[M]//程相.衢州历史文献集成·文集专辑(册12).北京:中华书局,2013:97-159.

[16]佚名.民国《衢县志》[M]//程相.衢州历史文献集成·方志专辑(册 4).北京:中华书局,2009:646-650.

[17]郑永禧.衢县志[M]//程相.衢州历史文献集成·方志专辑(册6).北京:中华书局,2009:801-1870.

[18]李济仁.大医精要:新安医学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14.

猜你喜欢

行医衢州
衢州体育公园——“消失”的体育场
非法行医罪的主体资格认定
——以特殊时期非法行医案为视角
开展临床病理“一对一”教学培养独立行医的病理医生
The Conflict between Nature and Civilization in Cooper’s The Pione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Ethics
衢州烂柯山
漫画中国历史之立志行医的华佗
Qinghu: Glorious Trade Town on Silk Road
衢州“一村万树”绿化模式好
章太炎好行医 无人敢求诊
衢州风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