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校服市场如何“开放”而美丽?

2018-01-11王虹

中国纤检 2017年9期
关键词:纤检局张敏开放

王虹

重庆校服市场从未设任何准入制度或入围条件,看似开放包容,实际无法避免全国校服市场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让重庆校服市场开放而美好,是监管部门和行业管理者努力探索的问题。

入围,是否应该有“门槛”?

相关数据显示,重庆市有中小学5337所,在校学生约365万人,校服生产企业30余家,年产校服约100万套,产值近3亿元。

据重庆市纤维检验局副局长黄胜介绍,与充满地方保护色彩的整体校服市场相比,重庆校服市场显得与众不同,因为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从未统一对外地校服生产企业设置任何市场准入条件。因此,当地30多家校服生产企业只占重庆校服市场份额的不到1/3,另外2/3以上均由外来企业占领。

“这让重庆校服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经常碰到一所学校有20多家企业同时参与竞标。”重庆立泰服饰集团董事长张敏书告诉记者。

开放的市场环境引发了竞争,但竞争是否提升了校服质量?“从监督抽查结果来看,重庆校服合格率低于重庆市其他类型的服装质量水平,而且这种环境导致大量没有生产厂房的贸易型公司进入市场,这就超出了质监部门的监管范围。”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法规处副处长杜洋表示。

张敏书也谈道没有生产设备的皮包公司给市场良性发展带来的影响,这些贸易型公司根本不组织生产,只是在重庆设立一个办事处,中标后再找代加工企业甚至小作坊生产。为了抢占市场,很多企业都是以价格战的方式赢得标的,而价格太低只能想方设法降低成本,如偷工减料,在原料的克重、辅料的质量上做文章。

记者了解到,贸易型企业确实容易出现问题。今年,重庆市质监局专项行动中发现重庆市一所中学的4000多套校服色牢度等指标不合格,该校服生产企业就是这种类型的公司。

如何对贸易型企业生产的校服进行监管?重庆纤检局质量监督二科科长陈先荣认为:“对在当地没有生产厂房、设备的企业,监管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应该是学校履行进货验收的义务,即从大货中抽取样品送检。然而,重庆所有学校分属38个区县教委管理,大部分区县教委和学校对这方面的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高,使得问题校服进入校园的可能性很大,而且越是偏远的地方,越可能是问题爆发的集中地。”。

身兼重庆市职业装协会会长的张敏书也建议:“重庆也可以像其他地区一样设置生产企业入围制度,对企业的生产条件、资质等提出一定的要求,这对规范当前市场环境还是有用的,可以淘汰一些作坊式的落后生产企业。”

黄胜谈道,可以从生产条件、大货进入重庆市场的验收等方面做出一些要求,或者从鼓励学校送检,加快建立校服生产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系统等方面入手,从源头杜绝问题校服流入校园。但这些实施起来需要与教育部门配合完成,重庆市教育局虽然很重视这方面工作,但对各区县教育局的约束力有限,所以这项工作开展的难度依然很大。

据介绍,2016年2月至今,重庆市纤检局先后走訪了各区县将近100所学校,调研各地教育部门对校服新政和做好校服质量监管等把关工作的情况,结果不容乐观,有的学校甚至不知道四部委文件的出台。为此,重庆市纤检局再次联合市教育局,分别给各区县教育部门就校服质量管理工作发函,其中只有少数区县给予回复。

监管,如何寻找突破口?

黄胜对监管好重庆校服市场信心十足地谈道,万事开头难,只要理清思路认真做,慢慢就会好起来。重庆纤检局开始监管高校床上用品和民政物资的时候也很难,就是通过挨个走访和查处重庆38个区县的库房,一个个查处,在不断暴露问题中引导市场走向规范,最终的效果也有目共睹。2002年前后,重庆因上百家“黑心棉”作坊式企业而被央视曝光,引起各方关注,虽然监管保持了持续高压的态势,但始终无法根除。为此,重庆纤检局确立了监管和服务两手抓的思路,一方面继续保持高压监管势态,严厉打击“黑心棉”;另一方面,积极主动运用质检手段服务企业,鼓励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制定行业标准,增强质量意识,引导企业走上规范化生产经营之路。如今,重庆已经是西南地区最大规模和最具品牌影响力的絮棉产品生产基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如今对校服生产企业的监管,重庆纤检局在借鉴打击“黑心棉”监管方式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口,即尝试召回制度在学生服监管方面的运用。

今年4月中旬,重庆纤检局配合重庆市质监局对专项执法发现的4072套存在安全隐患的缺陷校服启动召回程序,督促企业主动召回缺陷校服,这是国内最早大规模实施缺陷校服召回的案例之一,引来行业和媒体普遍关注。

“率先在全国实施校服召回制度,对督促生产企业履行产品质量责任和警示生产者重视产品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黄胜介绍。

“我觉得企业就应该对自己的产品质量负责,既然敢冒险生产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就应该承担相应的后果,召回制度的实施对行业规范经营很有用。”重庆某校服生产企业负责人表示。

“事后,很多企业主动打电话,询问产品标准细节,产品质量意识明显增强了。”陈先荣告诉记者。

据悉,重庆已经先后两次对校服实施召回,两次都是因色牢度不符合国家标准,存在安全隐患。黄胜介绍,色牢度已经成为服装纺织品不合格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从对纺织品检测的数据来看,目前涉及国家强制性标准中安全指标中,色牢度不合格占到不合格问题的50%。消协统计数据中,服装因掉色被投诉占到总投诉数量的43%以上。

“我们两次公开召回,目的是让企业提高染色原料质量和工艺,尤其注意深色产品的染色牢度。”黄胜说。

除日常监督检查外,重庆纤检局对当地 30多家生产企业一对一帮扶,帮助企业建立原辅材料管理制度,培训和强化标准执行。“企业很高兴,有问题就会给我打电话。”负责对接重庆立泰服饰集团的小杨告诉记者。

重庆纤检局主动与当地教育部门沟通,联合就校服质量管理工作发文,而且主动走访上百所区县所属学校,宣贯校服质量管理相关政策,提高学校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据黄胜估计,今年用检验手段履行校服验收职责的学校应该会有所增加,而以往只有二三十家。“重庆市质监局今年特地拨付一笔监管经费用于学校主动送检,重庆地区学校送检的校服全部免费检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既能帮助学校把控校服质量,又规避了学校的风险。”endprint

生产,质量空间有多大?

在立泰服饰集团的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很多打扮时尚的年轻帅哥,这与女性居多的传统服装缝制相比,的确让人耳目一新。张敏书笑着向记者解释:“这是因为操作自动化设备,男性要比女性速度快。”

走进这个位于重庆市巴南区木洞中国轻纺服装城的企业,记者被其高度自动化、规模化的生产车间所震撼。从原料进货、剪裁、生产各环节到成品出库,完备的自动化机械和数据录入系统就像该公司的“大脑”,指挥着生产的每个环节,实现了生产过程可视化、产品质量标准化和生产进度的量化。

立泰服饰集团是一家有将近20年校服生产历史的企业,从依赖劳动力为主到如今实现自动化生产。目前,立泰服饰集团年产值2亿,校服生产占到60%以上的份额,除为重庆3000多家学校提供校服之外,还努力扩展业务,为云南、贵州、西安等地区的学校提供校服,而且,今年开始接到了800万的海外校服订单。

回顾在校服生产领域摸爬滚打20年的切身感受,张敏书说;“我们始终把品质作为企业的生命,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企业,都应该做好校服这个板块,因为我们都有孩子,应该对他们的健康负责。”

为保证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立泰所有校服的面料都是定制定染,从源头把关,而且自身成立研发团队,专攻校服面料研发和款式设计的改进。“这样做虽然成本会高一点,但摊薄到整个环节,還是能接受,主要是我做校服是靠口碑一个一个学校做起来的,支撑口碑的就是品质。”张敏书说。

对产品质量的控制更是严格。例如,设置每个工人生产的合格率必须达到98%以上,一旦超过这个界限,系统就会自动报警,可据此溯源,发现问题所在的环节,及时改正。“这套设备的引入使得生产效率提高到过去的三倍,随着下一步设备的进一步完备,我们的目标是生产效率提高到4.5倍。节约了很多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而且自动化、规模化生产能够实现产品质量的标准化控制,对保证产品品质非常有利。”张敏书说。

强大的研发团队使得立泰服饰集团生产的校服款式也具有竞争力。张敏书10年前去日韩考察,发现他们的校服很漂亮,所以在生产中加入了一些他们的款式,当时很受市场欢迎,尤其是受到重庆一些名校的青睐。

不断提供精细化的服务,也是立泰多年校服生产积累的经验。每件校服标签上都会打上学生姓名、班级、尺码,这样即使孩子们丢了校服,也能根据这些信息找到失主。

此外,经过十多年的数据采集和积累,立泰服饰目前拥有一个庞大的人体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该系统不仅包含了目前所服务学校学生的身高、体重、腰围等大量数据,还能够根据人体生长规律,分析出目前某个年龄段大部分孩子的身高、体重等。“这样便于企业提前备货,减少因校服集中生产周期短而带来的品质问题。”张敏书介绍。

谈到重庆校服市场的整体情况,张敏书坦言目前市场存在很多弊端,希望在监管层面上制定出更加规范合理的校服采购制度。相信在多方的努力下,重庆校服市场最终会迎来一片艳阳天。endprint

猜你喜欢

纤检局张敏开放
不能信包装
你不吃醋吗
苹果软件更“开放”更“中国”
Numerical study of im purity distribution in ultrasonic heat meter body*
内蒙古:纤检局针对实际需求制定相关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