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卓越食品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8-01-10王兆丹肖国生韩林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卓越人才食品科学与工程实践能力

王兆丹 肖国生 韩林

摘 要:依据当今社会发展对卓越人才的需求,结合国家教育发展规划,针对当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不足的现状,结合卓越食品工程师才培养的实践情况,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方式以及评价体系等多方面进行改革,旨在培养一批创新实践能力强,能解决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实际生产问题的卓越人才。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 卓越人才 实践能力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2-0063-03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是国家培养新型工业化人才的重要举措,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1],也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所提出的要求。因此,以学校向应用型大学发展转型为契机,结合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和优势,通过培养思路和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多方面改革,开展卓越人才培养和教育,旨在培养一批能解决食品行业实际生产问题的卓越人才。

1 总体思路

现代工程师往往需要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等能力。以国内外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为鉴[2-4],坚持以“面向行业、服务库区、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专业定位,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引领,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的教育理念,走工学结合之路,培养学生实用技能为目的。以学校转型发展为契机,结合地方食品特色和区域优势,发挥我校办学综合实力和工科优势,采用“3+1”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实践实训平台,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 ,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优良的综合素质,能解决食品行业实际问题的卓越人才。

2 卓越食品工程师人才培养改革措施

2.1 凝练培养目标

食品行业作为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在促进三峡库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产业的发展,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来解决产业和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深入调研猕猴桃、李子、榨菜、杨梅、玫瑰香橙等产业基础上,结合我校办学定位以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色,对培养目的进行重新定位,最终的目的就是培养一批专业知识扎实、实践技能一流,能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高级实用技能型人才。

2.2 实施“3+1”人才培养培养方式

根据本专业总体培养目标,从社会需求、同类院校现状和在校师生信息反馈等各方面进行深入调研,制定出具体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计划,并形成一个目标集合。由来自不同食品企业、行业以及高校的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行业发展的情况和企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我校办学条件以及学生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制定切实合理的培养计划。采用“3+1”的培养方式,其中学校累积学习达3年,企业累计学习1年[5]。

2.3 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和优化课程教学体系

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设计“知识——技能——素质”一体化培养的课程体系,搭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与实践环节,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或环节的教学大纲,并明确各课程与实践环节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贡献[2]。另外,要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是人才培养的内容和任务,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

2.4 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针对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积极探寻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培养目标。采用互动式、探究式等先进教学模式,鼓励一线高级工程师进课堂。要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解决的是怎么教的问题,核心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6]。

2.5 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构建由學校、企业和学生等为评价主体的评价组织。利用网络调查、问卷调查、访谈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方法,按照评价的指标要求,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全面的评价;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校企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建立两级评价指标体系,将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等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

3 卓越食品工程师培养具体实施方案和要求

3.1 培养目标

依据本专业培养的特色与优势,结合行业和专业层面的标准要求,卓越工程师必需具备以下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见表1),旨在着力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2 培养方式

采用“3+1”的培养方式,其中学校累积学习达3年,企业累计学习1年。

学校培养阶段:学生首先进行工程基础课程学习,其中高等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课程有较高要求,人文社科等课程以拓宽视野为主,并将其融入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当中。在专业教育阶段,实施 “本科生导师制”,通过专业课程学习,课程设计和专业竞赛、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锻炼,切实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企业培养阶段:实施 “企业导师制”。根据学习进程,在第2-3学年假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见习、实习和毕业设计,同时有意识融入志向、品格、意志、作风等非智力素质的综合培养。学生在“校内外双师”指导下参与或完成有关新产品、新工艺或项目设计,同时完成本科毕业设计。毕业前1个月,学生返校总结企业工程实践活动体会,校企双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进行毕业设计答辩。

3.3 培养计划

3.3.1 环节设置

技能初步培养:卓越工程师班学生在实验课中采取分类指导和单独考核。

技能提升:参与指导教师科学研究1-2学期,培养良好的实践创新素质。

技能升华:以小组为单位,每1个小组必须申请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1个,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1个,重庆市大学创新实验计划项目1个,主要以技术改进、新产品研发和工艺改造为主。

培训和见习:聘请企业经理、高层管理人员、技术总监来校作培训课程和讲座。卓越工程师班学生每个假期必须到不同企业不同岗位见习3周,累积见习时间不得低于10周,由指导教师带队,见实时间累积10周者可顶替毕业实习。

实习:卓越工程师班学生实习期为一年,时间安排在大四,学生以小组进入企业,采取边工作边实习的方式,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指导老师,校内指导教师参与指导和监督。

毕业设计:毕业设计必须结合企业生产需求,采取校企结合的方式,在企业实习期间完成。毕业设计是以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或企业生产工艺改进等为研究内容,或对企业生产提出改进建议并获企业认可,毕业答辩在企业或聘请企业人员参与。

3.3.2 计划安排

3.3.3 学习要求

卓越工程师学生学习最低要求:(1)参与教师科学研究不少于1学期,获得院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1项,获得食品行业相关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至少1种;(2)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期间,学生须完成1种(项)新产品、新工艺、工艺或技术改造等,或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对企业生产、工艺技术改造中成绩突出,获得企业认可并有相关证明;(3)在理论课成绩不得低于70分,实验课和实践课成绩不得低于75分。

3.4 课程体系建设

以“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为方针制定课程计划。依据课程教学计划设置本专业课程体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一体化课程体系由通识平台课程、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三大部分组成课程结构分布(见图1)。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实行3个满足:课程设置满足食品行业生产需求,实验实践项目设置满足食品企业岗位需要,实践训练满足学生就业需要[7]。

4 考核方式

4.1 学生考核

学生考核以量化和综合考核形式进行,重点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和创新能力[8],学生达到以下要求者为考核合格,超过以下要求为优秀:(1)参与教师科学研究不少于1学期,获院级以上实践或培训项目1项,获得食品行业相关职业技能资格证书1种;(2)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期间,学生完成1件与食品相关的作品或产品(包括新产品、新工艺、工艺或技术改造等),或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工作成绩突出,获得企业认可并有相关证明;

(3)在理论课成绩不得低于70分,实验课和实践课成绩不得低于75分;(4)见习、实习和毕业论文达到规定时间和要求。

4.2 导师考核

导师的考核以学生是否达到培养要求为考核标准,学生完成了所有实践环节,并考核合格视为导师指导合格,见习和实习必须每周到企业指导和监督。

5 结语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探索与建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逐渐形成了一套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适合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得到提升,专业建设水平逐步提高,学科进而得到发展,实现了企業获得人才、学生得到实惠、专业得到发展、学校获得声誉共赢局面。通过对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讨,进一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实践效果,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工程能力较强的卓越人才。

参考文献:

[1] 韩新才,闫福安,王存文,等.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工程教育体系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13-17+32.

[2] 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3] 赵俊芳,胡函,安泽会.韩国高等教育卓越计划研究[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3,4:15-19+28.

[4] 林丹丹.国外卓越教师研究的发展现状——基于17篇外文文献的综述[J].煤炭高等教育,2016,1:41-44.

[5] 刘达玉,唐仁勇,郭秀兰,等.基于卓越计划的食品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1,9:129-131.

[6] 谢莹,许崇利,杨梅,等.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基本能力及素质培养[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5,5:50-53+61.

[7] 李清明,周江容,刘焱,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9:34-35.

[8] 袁先铃,叶阳,刘君,等.面向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培养食品产业创新型卓越工程师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5:383-385.

作者简介:王兆丹(1982-),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食品质量与安全。

猜你喜欢

卓越人才食品科学与工程实践能力
经管类卓越人才校企培养模式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农业院校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与实践
《三维CAD/CAM软件》课程与渔业机械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