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撑一支“错例”长篙,向“除法”更深处漫溯

2018-01-10章益敏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错例教学改进

章益敏

[摘 要]学生的错例千千万,研究学生的错例有利于教学的改进。以五年级“小数除法”单元中学生的一个错例为例,在分析错因的基础上对症下药,从而提出系统策划、主动建模、方法指导的教学改进策略。

[关键词]错例;除法意义;教学改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5-0004-02

一提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师脑海中肯定就会闪出一个念头:学生的错误率实在太高了!于是教学时教师都非常重视算理的理解、算法的探索和概括,还会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熟练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在这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情的深入分析和“除法意义”的深度解读。下面,我就从学生的一个错例入手,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背景,迷“误”重重应思量!

题目(五年级上册课堂作业本):一辆汽车行驶6千米耗油0.75升,1升汽油能行驶多少千米?行驶1千米耗油多少升?

我对学生进行了访谈,发现一部分学生理解此题的问题很困难,在老师讲解后才能理解题意,明白该怎么解答,但是下次再做类似题目时还是会出错。我不禁思考:学生为什么经过多次的练习和讲解后,还是重复出错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迷“误”重重!

二、寻因,追根溯源“因”何在?

1.解析教材

对于“除法”这一部分内容,教材采用螺旋式的编排方式,按学生的接受能力分成了4个阶段:

第一阶段安排在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开始;“有余数除法”是学生学习多位数除法竖式及进一步应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基础。

第二阶段安排在三年级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第三阶段安排在四年级上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第四阶段安排在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

认真研究这四册教材,发现从教材的编写到一般的教学组织,教师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往往有所偏颇:对除法意义的理解相对比较薄弱,特别是第一阶段两个单元的学习。究其原因,有两点:第一,对于低年级的表内除法,只要会背乘法口诀就能得出正确答案,95%以上的学生都会计算;第二,低学段用除法解决的问题都是大数除以小数,几乎没有学生会错。因此,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很少有教师会再回头去分析和解读教材。

2.解读学生

对于错误 “混淆型”:学生不理解题意,不明白问题究竟要求的是什么,但又知道求每份数要用除法,所以就随意拿两个数相除。

对于错误 “丢弃型”:学生用除法解决问题时总是习惯性地用大数除以小数,所以回答了前一个问题后就不知道后一个问题该怎么解答了,又或是学生觉得这两个问题都是用同一个算式解答。

对于错误 “可惜型”:算式对,得数错,此类错误相较于前两类错误算是比例偏低的。

3.反思教学

在教学中遇到学生的错例时,教师如果只是就题论题,没有引导学生从理解“除法意义”入手的话,就算讲得再多,学生还是一知半解,且容易出现错误;教学第一阶段“表内除法”时,如果没有强调除法的意义,只要求学生会依样列式、计算就行的话,学生到了中高年级就很容易出现错误。这些错误的出现,都体现出教师在教学上存在的不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循循善诱,让学生明白“除法”真谛。

三、撑篙,漫溯“除法”更深处……

基于以上分析,在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后,对于改进教学的策略,我提出了以下两种。

1.系统策划、主动建构“除法”模型

“小数除法”的学习不是建空中楼阁,在教学除法前,教师需要认真研读教材的真正用意,系统把握好教材,主动建构“除法”模型,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1)润物无声初建模

学生要理解除法,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学生只有在头脑中建立“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除法知识的构建打下基础。于是,对“平均分”这一课我通过对比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除法模型的建立。

【教学片段1】平均分

师(发给每个小组24张圆片和6个小盒子):把24张圆片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几张圆片?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师:一共有多少张圆片?(总数是多少?)分的方法是什么?(平均分的概念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求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和操作后全班交流)

师:平均分就是使每个盒子里的圆片一样多。

师:每6张一份,24张圆片可以分成几份?现在平方分的方法是什么?与刚才的题目有什么异同?(这两个问题中,平均分的方法和要解决的问题正好是相反的)

师:每6张一份,就是1个6;两组就是2个6,4组就是4个6;4个6正好是24,也就是24里面有4个6 ,所以分4份。

……

改进教学后,学生在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基础上深刻体会到除法的意義,在大脑中建立了除法的基本模型。

(2)有的放矢固建模

虽然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初步接触了笔算除法,后续教材中也有所渗透,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于是我对三年级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和四年级上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两个单元的教学也进行了改进,旨在让每一个例题的教学,都能使“计算”与“解决问题”这两个目标并重。

【教学片段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例6

改进1:教师出示情景图(学生共有612人,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问:“可以组成多少组?说一说应该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求的是什么。”一般情况下,教师总是觉得学生一定都会列式,所以很少有教师再问“为什么这样列式?”这个问题。事实上,确实每个学生都会列式,因为学生都很聪明——这个单元都是学除法,肯定是用除法做,而且题中的总数和每份数也很明显。然而,虽然学生都会,但他们头脑中的除法概念并不一定清晰,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和渗透,帮助学生建立除法模型。

改进2:教学算理时结合除法意义。“61个十除以18,表示把610分成18人一組,可以分成30组,还多出7个十,即70人,18人一组,72人可以分成4组。”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情景中既理解了算理,又巩固了除法概念。

(3)张弛有度深建模

小数除法是小学阶段计算最复杂的一个单元内容,也是学生加减乘除所有竖式计算的最后一个学习内容,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对此,教师既要注重学生运算技能的形成,又要注重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做到“夯实基础,发展思维”。

【教学片段3】一个数除以小数

出示情景图:学生正在编“中国结”,一根拉直的绳子长1.2米,编一个小“中国结”需要0.4米。

师:这根绳子可以编几个小“中国结”?

师:怎样列式?为什么用除法?

(学生自主探究后全班交流)

生1(方法一):利用乘除法的关系直接口算。0.4×3=1.2,所以1.2÷0.4=3。

生2(方法二):通过数形结合可以看到,1.2有12个0.1,0.4有4个0.1,所以12÷4=3。

2.方法指导,引领除法意义的理解

除法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点之一,学生刚接触时要正确理解除法的意义是有一定困难的,到了高年级,当平均分的份数和每份数都不是整数的时候,学生就更难从除法意义出发去理解题目的意思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方法指导。

(1)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理解“谁是总量?谁是份数?”

如,求“1升汽油可以行驶多少千米? ”,用“总量÷份数=每份数”(总路程÷用油量=1升油对应的路程)。

条件1:总量是0.75升,份数是6份。

条件2:总量是6千米,份数是0.75份。

(2)比例关系

路程和用油量是成正比的,六年级的学生可以用比例解决问题。

如,求“1升汽油可以行驶多少千米? ”“行驶1千米耗油多少升?”时可以列出:

0.75[∶]6 =1[∶]( )

0.75[∶]6=( )[∶]1

错例是一种生成性资源,是对教师改进教学的友情提示。当学生产生错误时,教师不要只是打一个红叉,应该撑着“错例”这一支长篙,追寻错误的根源,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并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从学生的问题出发,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使错例化腐朽为神奇,使我们的课堂漫溯在精彩纷呈中。

(责编 金 铃)

猜你喜欢

错例教学改进
关于“角”的错例分析
线与角错例分析
“多”与“少”错例分析
20以内退位减法四错例
“有余数的除法”错例分析
小习题大命题
MOOC参与的安全实验课程教学改进研究
《微电子工艺原理》课程的教学改进
浅论初中英语词汇教学
做好错例点评 强化正向引导: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