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割治法联合鼻内激素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观察及对IgE的影响*

2018-01-10蔡燕文丁桂玲黎柱培

中医外治杂志 2017年6期
关键词:变应性体征鼻炎

蔡燕文,丁桂玲,黎柱培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东莞市中医院 耳鼻咽喉科,广东 东莞 523005)

割治法联合鼻内激素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观察及对IgE的影响*

蔡燕文,丁桂玲,黎柱培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东莞市中医院 耳鼻咽喉科,广东 东莞 523005)

目的:探讨中医割治法联合鼻内激素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较高及对血清IgE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8月~2017年2月收治的中重度变应性鼻炎患者90例,采用单盲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激素组、割治组、联合组,各30例,激素组给予丙酸氟替卡松鼻喷剂治疗,割治组给予鼻丘、鼻中隔前端黏膜割治治疗,联合组在割治治疗后加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治疗;观察三组患者临床疗效、症状体征评分及血清IgE水平变化。结果:①治疗1个月后,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割治组和激素组(80.00 %VS 53.33 %VS 5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割治组和激素组(96.67 % VS 76.67 % VS 7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1个月后,三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下降,联合组症状体征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三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临床症状体征评分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1个月后,联合治疗组血清IgE水平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割治法联合鼻内激素治疗变应性鼻炎可明显提高患者早期和远期疗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清IgE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变应性鼻炎;割治法;鼻内激素

变应性鼻炎是临床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全世界发病率约为10 %~25 %[1]。近年来在我国有高发趋势,其致病机理为人体在特异性地接触过敏原后,有机体IgE介导的介质释放多种炎症因子,激活多种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共同参与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鼻塞、流涕和喷嚏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现代西医对本病的治疗方法多为远离过敏原、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及手术治疗等,效果有限,且副作用大[3]。割治疗法是中医学中一种独特的治疗方式,通过对皮肤黏膜进行割治,达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畅通血行的目的,进而改善鼻腔微循环和淋巴循环,促进炎症渗出物的吸收[4]。本研究旨在采用中医特色疗法割治法联合鼻内激素治疗变应性鼻炎,观察治疗效果及对血清IgE水平的影响,为临床寻求一种简单易行、疗效可靠、无毒副作用的新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5年8月~2017年2月收治的中重度变应性鼻炎患者90例,男52例,女38例;年龄16岁~65岁,平均(37.6±4.9)岁。

1.2 纳入标准

①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2004年兰州会议推荐的诊断标准[5];②病情分级在中重度以上(症状和体征评分≥10分);③年龄16岁~65岁之间;④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妊娠哺乳期妇女、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功能障碍等严重疾病;②精神疾病者;③合并鼻息肉、严重鼻中隔偏曲或哮喘发作期;④患急性鼻窦炎或上下呼吸道感染者;⑤患者临床资料不全影响结果者。本研究上报医院伦理委员会并获得批准。采用单盲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激素组、割治组、联合组,各30例。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2 治疗方法

激素组:采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治疗(商品名:辅舒良鼻喷雾剂,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91100)。用法:每次100 μg喷鼻,每日1次,1个月为1疗程。割治组:采用鼻丘、鼻中隔前端黏膜进行割治。割治方法:患者仰卧位,鼻内镜下用1 %丁卡因加适量肾上腺素(10∶1)混合液棉片鼻腔黏膜表面麻醉,2 %利多卡因加少许肾上腺素于双侧鼻丘及鼻中隔前端黏膜下局部麻醉后,用镰状刀分别刺入双侧鼻丘黏膜下2 mm~3 mm,进行“井”字形拨动、切割;然后刺入双侧鼻中隔前端黏膜下进行“井”字形挑割,划痕。无明显出血者用明胶海绵填塞,出血较多者用高分子海绵填塞,24 h后取出。联合组:割治治疗后,取出填塞物后开始加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喷鼻治疗,方法同激素组。

3 疗效分析

3.1 评价指标

三组患者均于治疗后1个月、6个月进行疗效观察和症状体征评分,①临床疗效参照变应性鼻炎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2004年,兰州)中疗效评定方法,根据症状和体征记分,(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 %,≥66 %为显效,65 %~26 %为有效,≤25 %为无效。②症状和体征评分(sym ptom scores,SS)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6个月复查,记录患者喷嚏、流涕、鼻塞、鼻痒和鼻腔体征情况,根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推荐标准[5]进行评分。③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当日早晨空腹抽取患者肘静脉血5 mL,采用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IgE水平。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设检验水准为0.0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3.3.1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1个月后,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割治组和激素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割治组和激素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例

3.3.2 三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治疗1个月后,三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下降,联合组症状体征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三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临床症状体征评分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三组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评分

续表3:

组别n鼻痒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6个月鼻部体征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6个月激素组302.66±0.351.13±0.180.66±0.202)1.47±0.420.87±0.110.72±0.092)割治组302.59±0.421.20±1.190.72±0.142)1.49±0.530.85±0.140.69±0.082)联合组302.70±0.521.17±0.181)0.31±0.082)3)1.61±0.400.52±0.111)0.31±0.102)3)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2)P<0.05;与其他两组比较,3)P<0.05。

3.3.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IgE水平比较

治疗1个月后,三组患者血清IgE水平均明显下降,联合治疗组IgE水平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IgE水平比较

4 讨 论

变应性鼻炎又称过敏性鼻炎,是临床耳鼻喉科常见的鼻腔黏膜的变应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治疗,还可诱发支气管哮喘、鼻窦炎、鼻息肉等多种并发症。从中医学角度,变应性鼻炎属于“鼻鼽”范畴,病因多由脏腑虚损,正气不足,腠理疏松,卫表不固,风、寒邪或异气侵袭,寒邪束于皮毛,阳气无从泄越而发病[6]。研究显示[7],筛前神经在鼻腔的分布范围为鼻黏膜浆液腺高密度区和鼻腔敏感部位,包括鼻丘及鼻中隔前端黏膜,筛前神经是鼻黏膜副交感神经的另一重要成分,调节该部位的黏膜腺体分泌和血管舒张。筛前神经与变应性鼻炎的主要症状喷嚏、流涕、鼻塞的产生密切相关。所以割治鼻丘及鼻中隔前端黏膜是针对靶器官鼻黏膜,改善鼻黏膜的病理变化,同时降低筛前神经分支的敏感性,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腺体分泌,从而减少或消除变应性鼻炎的鼻痒、喷嚏、流涕等症状。另外,由于变应性鼻炎为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机体炎症因子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以IgE为主,细胞因子IgE的释放会启动并能够维持炎症反应情况,进一步浸润和活化炎性细胞因子的反应条件[8]。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是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包括长期口服抗过敏药、外用鼻内激素喷雾剂等,治疗时间长,副反应多,复发率高,且部分患者依从性较差,影响了治疗效果。割治法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的一类中医外科治疗方式,能够快速消除患者鼻痒、鼻塞、打喷嚏等症状。那么割治法与鼻内激素联合治疗能否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血清因子水平,进而达到从根本上治愈变应性鼻炎的目的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治疗1个月后还是治疗6个月后,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且治疗6月后,联合组临床症状体征评分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联合治疗可以达到快速缓解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在IgE水平变化方面,治疗1个月后,三组患者血清IgE水平均明显下降,联合治疗组血清IgE水平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变应性鼻炎属于Ⅰ类变态反应,IgE介导的肥大细胞释放炎症介质,激发鼻黏膜细胞产生一系列炎症反应,增强鼻部黏膜血管通透性,使得浆液细胞分泌过度[9],所以,患者机体内IgE水平越高,病情也越严重。本研究结果说明,割治鼻丘及鼻中隔前端黏膜具有拮抗组胺、降低血清IgE等作用,与国内邹超鹏等人报道相一致[10]。

综上所述,中医割治法联合鼻内激素治疗变应性鼻炎可明显提高患者早期和远期疗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清IgE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1] 梁美君,徐 睿,许 庚.变应性鼻炎研究新进展[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5,29(3):202-206.

[2] 张仲林,钟 玲,袁明勇,等.玉屏风散对变应性鼻炎肥大细胞活性的抑制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4,30(1):1-4.

[3] 简洁君,伍启刚,田 磊,等.鼻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联合抗组胺药对变应性鼻炎疗效的系统评价[J].军事医学,2016,40(7):573-578.

[4] 秦 顺.鼻内激素联合割治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8(8):35-37.

[5]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2004年,兰州)[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40:166-167.

[6] 陈 晴,刘 洋,张勤修,等.中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系统评价[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10):3071-3076.

[7] 刘 英,叶小静,赵春丽,等.联合用药治疗季节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6,30(13):1049-1052.

[8] 冯韶燕,樊韵平,李 磊,等.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联合鼻用激素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系统评价[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5,29(3):207-211.

[9] 刘 燕,邢志敏,王 旻,等.变应性鼻炎患者主客观指标相关性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4,30(2):252-254.

[10] 邹超鹏,陈 颖.鼻内激素联合割治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对IL-4、IgE水平的影响[J].医学综述,2016,22(17):3494-3496.

东莞市科技技术局一般项目(编号:201510515000680)。

R765.21

D

1006-978X(2017)06-0012-03

蔡燕文(1974-),男,大学本科,副主任中医师。现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东莞市中医院耳鼻喉科工作。研究方向:耳鼻咽喉科的临床医疗及教学工作。

2017-07-18

2017-08-11

朱庆文

猜你喜欢

变应性体征鼻炎
生物制剂治疗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万物复苏话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方法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误诊变应性鼻炎一例
长蛇灸联合四逆汤加减治疗过敏性鼻炎验案1则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疗效分析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以高热为主诉无明显甲状腺肿大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分析
骨关节炎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