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企业视角的高职院校食品加工实践教学改革分析与策略

2018-01-09王鹏跃罗岚

安徽农学通报 2018年20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职院校

王鹏跃 罗岚

摘 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双元互动”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企业在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中具有协作、引导、共同体等职能。该文以企业视角展开对高职院校食品加工实践教学的分析,提出改革策略。高职院校食品加工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等应以企业发展动态为导向,以融入企业元素为手段;同时,地方政府应依据国家宏观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指导地方产教融合发展的法律法规,保障产教融合各主体的权益,形成弱化校企属性的差异机制,为校企有效合作、产教深度融合提供保障。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高职院校;食品加工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20-0159-4

Analysis and Strategy of Food Processing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terprises

Wang Pengyue

(Chengdu Agricultural College,Chengdu 611130,China)

Abstrac: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is the basic educational mode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The enterprise has the founction of cooperation, guidance, community and so on in practice teach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This paper analyzed the food processing practice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terprises and put forward some related reform strategies.The curriculum setting, teaching mode innova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food processing practice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be oriented by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intake enterprise factors as the means.Meanwhile, local governments should formulate feasible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guid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governmental macroscopic policy, protect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all subjects, form the mechanism to weaken the difference of college and enterprise to provide guarantee for effective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and in-depth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Key words: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Food processing practice teaching

1 引言

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双元互动”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本质是职业院校和企业通过共同育人、合作研究、共建机构、共享资源等方式实施的合作活动;产教融合的内涵为职业院校与企业、产业相互交融,借助教育资源整合、扩充与运用机制形成的一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组织实施方式。因校企合作牵扯因素较多,管理成本过高,实施难度大,尽管校企双方都有合作意愿,但实际上大多院校的校企合作都是有名无实,不能满足双方的权益实现,这种现象在内地高校更普遍。企业在职业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主体作用,其在产教融合中具有协作、引导、共同体等职能,具体在实践教学环节表现为企业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提供实际情景;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人才和技术市场需求信息及标准,引导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的方向;企业与院校共同开展现代学徒制、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协同科研项目等产教活动等[1]。因而,在当前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深入了解区域经济内企业于校企合作中的实际需求、真实困境及热忱度是有效进行产教融合的基础。本文立足于企业视角,以企业为中心展开对高职院校食品加工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分析,并提出改革策略,以期为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2 现状分析

2.1 课程体系构建上,未能及时更新,目标定位不清晰 企业不待见、资金不足等问题导致缺乏调研,因而校方对行业企业的了解不深入,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注重以学科为基础,而不是以岗位胜任能力为核心[2]。由此带来的问题是缺乏区域特征和学校特色的人才同质化、课程结构与人才效益不协调。校企协同关系不足,对企业行业的需求信息的掌握、资源共享滞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够精准,课程体系的构建未能及时改革更新。缺乏专业实践课程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或机制不灵活,呈现课程体系构建上,未能及时更新,目标定位不清晰。教育的社会关系规律要求教育必然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人才培养结构必须主动与当前经济、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高职教育要紧密结合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专业课课程体系设置要以面向产业和职业岗位、对接实际需求为原则,即以面向岗位、服务企业、接轨行业、对接产业作为构建课程体系的基本依据,以产业企业动向为更新课程体系的内源动力[3]。

2.2 部分实践教学环节由于现实障碍而流于形式,缺乏系统地深入地实践训练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食品加工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主要包含食品原料特性的掌握与检验、各类食品的加工、成品的品质控制。主要通过“3阶段5路径”的实践教学模式(图1),未达到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

实践教学类型包括非生产性实践和生产性实践,非生产性实践主要指课程实验与实训(一般为2~6学时,贯穿于整个课程学习阶段),生产性实践主要指校内专周实训(1~2周)、企业工学结合实践(2个月)、企业毕业顶岗实习(6个月)。校内专周实训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某种食品产品的加工。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可以把制作该种食品的各个工艺亲自操作若干次,达到精通的程度[4]。校内专周实训为一种验证性实践,其目的就是为工学结合实践做准备。工学结合实践较校内专周实训难度增大,增加了企业实际的应用性与生产时真实情况的复杂性,通过一定强度的锻炼,学生进入下一阶段的实习,即企业毕业顶岗实习,学生基本能够替代企业正式员工正常作业。此外,还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的课余训练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此方式贯穿于各个阶段,学生可通过假期实习、担当教师科研助理、参加技能竞赛等强化自己的实践技能。

现有模式具有较好的逻辑,层层递进,理论上看似完美,但实行效果差强人意。最大的问题在于部分实践教学环节由于现实障碍缺乏系统地深入地与实际接轨的训练,甚至流于形式。比如,在课程实验与实训中,应通过“工艺化”强调产品的生产流程与注意事项,同时避免常规化的产品制作训练,但很多高职院校食品加工实验室没有成套的连续的生产设备,只有一些常规的厨房式的用具,不能满足工艺化的需求,因而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面包的烤制、酸奶的制作、泡菜的腌制等,常常会让学生发疑“为何要在学校学我在家里厨房能够做的事?”。另外,食品加工类实验耗材费用较高,属于高成本实践训练,导致很多院校望而兴叹,从而减少实验项目个数和选择工艺简单的实验。校企联合开展的实践教学往往由于低融合度的产教融合而流于形式。

2.3 校企双方的多种差异,导致校企融合度低 产教融合融合度较低,整体表现为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动力不足,此种局面的根源在于两者本身存在文化与价值观等上的差异,具体见表1。企业为社会输送必需品,具有产品生产功能,而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合格的从业者和合格公民的教育功能。在价值取向与文化认同上,企业以追求利益为其宗旨,认为结果比过程更重要,而院校表现的是教育的公益属性,更注重过程。学校教育附属的人才和资源发挥其效益需要一定的周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效益在企业的各项交易中可瞬间实现。

针对一般高职院校,大型企业对其不屑一顾、中小企业为其力不从心;同时,在优质校建设、骨干专业建设等各种评优评比中,有合作关系的龙头企业、大型企业的数量是其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指标,因而小企业看不上、大企业攀不起,这种尴尬局面使得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陷入进退两难的现状,引起这种局面的本质是校企合作双方在尝试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权益实现难以完成对接。无论是骨干专业建设还是优质校建设,都需围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这一主线开展,当校、企在文化与价值观上的差异不能消除时,必须要依赖外界机制满足双方的权益实现方可实现深度的校企合作,呈现良性提升的循环。

2.4 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落地性不够 2014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年教育部等6个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计划(2014—2020年)》,2015年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8年教育部六部委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等近年来出台的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相关的系列政策法规,阐明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积极意义,并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与路径参考,为职业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成效。这些政策的特点是具有引导性、宏观性和非强制性,没有详细规定产教融合中各主体的具体责任等,尤其对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主体之一——企业的权益鲜有提及,没有出台有效激励企业广泛而深入介入职业教育的政策,难以激起企业的主动融合、积极参与。仅沿海部分教育发达地区依据上述指导性政策法规结合区域特点制定了可实际操作的政策,如宁波市建立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系我国首部以地方产教融合发展为核心的法规,可作为其他地区、院校的参考。整体上讲,目前关于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法律保障体系等呈现出政策手段与政策目标匹配度低,法律法规建设与政府鼓励具有较大的滞后性,政策法规落地性不够等不足[5]。

3 对策建议

3.1 以实践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丁金昌[6]指出,高职教育的课程结构中,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融合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关键。以实践为导向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是通向“理实一体”的有效路径,通过对四川白家食品有限公司、成都开来食品有限公司、三全(成都)食品公司等多家食品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访问及智联招聘与前程无忧等求职网站数据分析总结,食品加工类专业的核心岗位为品控员、研发员,需要的知识储备及岗位能力为熟悉食品行业法律法规、质量管理体系、食品加工工艺等。

图2 食品加工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四川地区食品产业泡菜、白酒类发酵食品企业,火锅底料、郫县豆瓣等调味品企业,饮料企业(新希望集团、蓝剑饮品集团等)等居多,同时,四川为畜禽养殖大省。综上可确定《发酵食品生产技术》、《调味品生产技术》、《软饮料加工技术》、《畜产品加工技术》等为加工方向核心课程。食品加工依托加工与质量控制原理,食品的加工全程贯穿“结构决定性质、成分定位功能、工艺依靠理论、质量源于人心”的食品学科思维,因而《食品化学》的学习尤为必要,其为食品加工提供理论基础。以真实应用为导向深入推进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结合企业需求,从核心岗位到核心能力、到核心课程、再到职业能力体系分析进行了食品加工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详见图2。高职院校可以结合社会真实的技術、产业、经济发展情况,促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享,以真实应用为导向深入推进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使得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课程结构体系,真实反映企业生产服务的实际业务流程,更加符合企业人才的市场需求[7]。

3.2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产教融合平台 在实际教学中,为减小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时差,做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较好衔接,会在理论课程结束后进行相应项目的实践教学,为提升效果,需要到企业实训,但这种短期临时的实训让学生进入生产车间或生产线上进行实操对于在企业来说难度较大,所以往往只能进行参观学习,不能真正动手操作,效果欠佳且耗费一定的关系成本、时间成本和经费成本。“双一流”建设计划之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产教联盟,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深入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加强工学结合课程建设。针对前述问题,构建产教融合平台,依托产教融合平台进行项目教学,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依托产教融合平台(行业驻校食品开发中心)进行项目教学,如《软饮料加工技术》这门课程,可根据企业研发需求设置相应的实践教学项目,比如“植物蛋白饮料加工”,可让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设计制作一款新型植物蛋白饮料,企业导师与专业教师对各小组制作成果进行把关和筛选,对可行性高且有一定创新的产品由企业验证和优化后进行适量生产,再通过另一产教融合平台(行业驻校食品检验质量控制中心)组织学生通过课堂实践对这些产品参照相关标准和规范对其质量进行把关,企业进行最后验证,合格后即可申请上市。在此过程中学生从原料到产品全程参与,不仅学会了蛋白类饮料的制作工艺,对这类产品的相关规范、标准、最新状况等都能深入了解;这种授课方式是典型的开放式与研究式实验教学法,极有利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8];同时,这种跨界合作能促进企业的利益实现,企业成为这种模式的最大受益者,具备建好平台的能动性。产教融合平台是学校与行业生产企业共建校内产学合作平台,其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自然增强了培养人才的应用性与适应性。

长期以来,实践教学依靠校内实训平台和校外实践平台展开,前者由于课堂的限制,后者由于实习管理的不足,均让师生难以在真实环境中真正体验,在现有模式中融入产教融合平台进行教学可较大程度地解决此类弊端。

除此之外,充分利用院校实训场所,将专业协会引入“第二课堂”,指导“爱美食协会”、“葡萄酒协会”、“乳制品加工协会”等专业社团定期组织活动,由此通过课后技能训练夯实学生专业技能;指导学生利用院校的创新创业园进行创业训练,以学生自主生产、经营与管理,匹配指导教师的“学生团队+导师”模式进行,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9]。

3.3 优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食品加工类课程考核主要由平时考核、理论考核、实践考核3部分构成,实践考核部分占比偏低。企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主体为教师、学生、实习系统、企业导师,主导实行校内指导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自我评价和组员互评)、实习系统评价与企业导师评价多元化相结合的方式。但这种结合方式缺乏机制、不够系统,且企业导师或专家评价标准混乱或没有可参考的评价标准。由此,不能客观评价学生的实习表现。

本课题组通过调研与笔者所在院校有直接和间接合作的企业表明,毕业生在求职时,其积极参加培训考取了行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的经历较专业协会活动、创业经营、竞赛、教师科研助理等经历重要。因而可建立以职业资格能力为导向的考核评价,实践考核可通过模拟农产品食品检验工、体系审核员、酿酒师、乳品加工工等资格证案例分析或实操要求,注重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与实操的能力[9]。

香飘飘四川食品有限公司人资行政经理、成都统一食品有限公司品控主管、成都圣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办主任等认为,学生应多参加社会实践,就业时能快速适应社会、独立承担职责。高职教育主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形势下,人才培养除坚持“用得着”原则,也应当遵循“留得下”原则,除专业能力外,学生的社会实践、动手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等被企业用人目标核心考核的其他综合素质能力也应当被纳入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中。

3.4 加强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建设 本课题组通过调研发现,近100%的企业对“政府将‘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明确写入企业准入制度”这样的规定表示赞成,表明校企双方都有合作诉求。因而地方政府一方面可依据国家宏观政策出台可直接执行的强制性政策,督促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同时也要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企业、高职院校、学生等主体在产教融合这一复杂活动中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和建立扶持政策,如给予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资金奖励或税收优惠、在公共服务项目招标中优先考虑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做出较大贡献的企业等,以此鼓励企业的积极性。

相关部门应成立轻工食品类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指导委员会、搭建产教沟通平台,使企业、行业、产业、行业协会等社会属性团体与学校在人才供需、校企合作对接、教育教学指导实施、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等方面紧密契合;统筹产教资源、自上而下全面考虑后制定促使校企双方实现“双赢”的顶层制度设计、淡化校企属性的差异机制才能为校企有效合作、产教深度融合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春艳,聂劲松.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的企业权益及其影响机理[J].职教论坛,2017(13):36-40.

[2]王春梅.產教融合下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6,30(5):516-519.

[3]周建松.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4,35(10):103-105,111.

[4]李超.基于产教融合的徐州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农产品加工,2016(12):79-80.

[5]周绍梅.产业转型升级视角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症结与破解[J].教育与职业,2018(2):8-14.

[6]丁金昌.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119-124.

[7]王淑涨,吕一军.产教融合市场化背景下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4):155-159.

[8]曹淼,贾君,童斌,等.高职《食品加工技术》实践教学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30):360-361.

[9]周艳华,李涛.开放式与研究式实验教学法在高职食品加工课程中的运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7(6):281-282.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职院校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