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逃脱的火星

2018-01-09朱学东

博客天下 2018年24期
关键词:同侪熔炉马勒

朱学东

逃脱的火星”,语出北京出版集团“大家小书”所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洪子诚先生的《文學的阅读》一书最后一篇,《与音乐相遇》。在这篇文章里,洪先生谈到的第三位音乐家和他的代表作,是大音乐家马勒和他的《大地之歌》。“逃脱的火星”,实际上源自马勒自己写的诗:

“我在梦中见到自己可怜的、沉默的一生

——一个大胆地从熔炉里逃脱的火星,

它必将(我看到)在宇宙中漂浮,直至消亡。”

彼得·富兰克林在《马勒传》中引用了传主马勒这几行诗。我没读过富兰克林的《马勒传》,却听过马勒的《大地之歌》,不过我是乐盲,听不出道道来。但“逃脱的火星”这几个字闪过眼前,却像流星划过暗夜天空,一下子控制了我的情绪。

洪先生说,“‘逃脱的火星这个意象奇妙而恰当;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说他连接了20世纪现代音乐。”

洪先生在文章中,主要谈马勒的《大地之歌》与中国唐诗之间的关系,以及马勒的感伤。洪先生引用他的日本学生根岸君的观点说,“……借古代中国诗歌所描写的风景世界,来表现他的悲哀……人生如梦,而自然永远不变。”洪先生认为,《大地之歌》“抒情、悲哀,不是浪漫主义式、自我表现的感伤,也不是末世式的悲剧……不是那种自怜和自恋,不是感伤式的自我玩味”,里面有用“美丽”平衡悲切的成分。

马勒的《大地之歌》借用了七首中国唐诗的意境,它们分别是李白的《悲歌行》、钱起的《效古秋夜长》(也有说是张继《枫桥夜泊》的)、李白的《客中行》、李白的《采莲曲》、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以及王维的《送别》。

有时我想,马勒的《大地之歌》及其他一些作品风格,当与他的身世遭遇有关。这几行诗,实际勾勒了马勒的一生——他实际上在世俗层面和精神上都是没有故乡可以皈依的流浪者,只有音乐才是他漂泊的灵魂可寄处,“逃脱的火星”何尝不是马勒一生命运的写照!

深夜静读马勒《大地之歌》所选的唐诗,哪一首又不是充满感伤?

“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能够如此感伤,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快乐和幸福,因为那是属于自己的,是来自生命深处的感伤,这种感伤,越千年而依然兴叹,却有了真正的“超越悲哀的清澈”。

我小时候看大人生火,或到镇上铁匠铺看铁匠打铁,炉火熊熊,其间常有火星蹦出,尚未落地,在空中已然熄灭。在许多人看来,熔炉里跳出的火星,不值一提,因为火星只有待在熔炉里才有意义,才能实现作为火星或火追求的目标。“逃脱的火星”,意味着放弃作为火星原本被赋予的使命,而强行寻找自己的生活——实际上,这是一种越轨,其唯一闪亮的时候,就是它跳出同侪的和声构成的烈焰,扑向自由的空中的一刹那,然后跌落并消失于尘埃。

它一生属于自己的时刻,其实就是它离开同侪自己发光的一刹那,那一刹那,已经将它与同侪分隔——同侪依然只拥有一个集体名字“火”,而它却拥有了与众不同的自己,虽然转瞬即逝,但对于那享受了属于自己人生的“逃脱的火星”而言,刹那,也是永远。

所以,我认为“逃脱的火星”这个意象奇妙而意味深长,不是从理解音乐的角度,而是从世俗的个人精神感受角度。这个意义上,马勒的“逃脱的火星”,与布罗茨基的“小于一”有相近的意义。我们如今也拥有了选择做“逃脱的火星”的机会。

马勒曾说:“我的时代会到来的。”这颗“逃脱的火星”,在他死后,最终迎来了自己的时代,他被视为当代最伟大的作曲家和指挥家之一。

猜你喜欢

同侪熔炉马勒
饮食文化的“大熔炉”
同侪互助 职初教师发展新动力
熔炉起落快慢对熔炉吊装梁强度分析研究
马勒与后现代——探寻马勒交响曲中的“文本化”起源
马勒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马勒推出新型模块化混动系统
火山熔炉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同侪互动方式探索
同侪互动培训策略在高校德育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发烫的熔炉不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