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质教育视角下加强高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2018-01-09刘蔚

青年时代 2017年34期
关键词:全面发展传统文化素质教育

刘蔚

摘 要:素质教育重视人才人格的健全和完善,实施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服务社会主义、服务人民的需要,是高等学校工作的中心和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宗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能够使大学生在其教育和熏陶下,成长为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知识广、能力、素质高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素质教育;传统文化;全面发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招生规模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的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历程,进入了一个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更加注重质量的历史时期。通过多年的改革实践,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进步,焕发出勃勃生机,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弊病也日益显现。如:重专业知识乏创新精神;重科学素养,少人文关怀;重身体磨砺,轻心理养成等等。因此,自1995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把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更加注重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就是说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

素质教育是一种更加注重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人格的健全和完善,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超越,是高等教育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服务社会主义、服务人民的需要,是高等学校工作的中心和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宗旨。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就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精神、文化素养和艺术品性,为在专业学习中成为具有跨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未来成为会学习、会做人、会处事、受社会欢迎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夯实最基本、最重要的文化底蕴。其具体目标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促进大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养成,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所谓人文精神是人类以文明之道大化于天下的生命大智慧。它是一种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教育,其核心是引导青少年一代更好地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导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当今要大力弘扬的这种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它包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乐观向上的人生追求;社会与历史责任感以及爱国主义情操;把握现实,面向未来的胸怀与眼光;义利兼顾以义为上的价值取向;尊重、理解、关心他人,宽容合作及互助奉献的精神。所谓科学精神主要是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精神价值的体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以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或内容的学科体系,它反映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的本质规律。人们在长期科学探索中积淀下来的科学精神就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精神;二是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科学精神为立世之基,人文精神为立世之本;科学精神要以人文精神为指导,人文精神要用科学精神来奠基,二者具有内在的互补性。要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

(二)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培养人才、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所在。所谓全面发展即人的体力与智力的相互结合,这种结合既表现为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又表现为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包括:潜力、生理、心理、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水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等等。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也可表述为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提炼出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结构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一种德智统一、以德统智的重伦理价值取向的文化,带有一种民族的、独特的、重伦理价值取向的特色,是一种以扬善抑恶为核心,以真、善、美相统一,以文化教化为目的的一种伦理型文化。

首先,它推崇道德至上。中国古代教育一开始就同社会、国家联系在一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提高社会道德水准看成是治国安邦的基础。教育主要不是知识教育,而是伦理教育,认为道德教化和人格修養才是人生之要件,要教会学生做一个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人格高尚的人。

其次,它强调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指人的生命价值与天地生生不息的内在价值的统一,“天人合一”思想造就了中华民族追求和谐和统一的理想主义心理特征。它把人、自然、社融合为一,以道德化标准规范人类行为,这对我们当今提倡的人与自然的协调、科学发展不无启迪。

第三,它追求和谐共处。“和”作为哲学范畴,指对立面的统一。是中国文化普遍追求的一种状态或境界。从古至今,“和”被奉为普遍的原则或看做事物的最佳状态。

四、在高校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素质教育的意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创造的宝贵财富。每一位中国人都想了解自己的祖先所创造的辉煌文化,希望能借鉴祖先的智慧和经验来帮助自己克服面临的困难,创造新生活。

(一)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主旋律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共中央宣传部确定的《爱国主义实施纲要》中,明确规定把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主要内容之一。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大量出现人们对于家庭、国家应当承担的义务,也就是奉献的思想。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发现和宣传真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endprint

(二)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

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对大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两千年前,孔子就倡导“仁”的思想。他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论语·里仁》)。其次,孔子还倡导“礼”,“礼”乃世界之大道,是对社会秩序的一种要求。孔子“仁”与“礼”的思想不仅在中国人的行为和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也在当今世界各国广泛传播。这说明儒家思想具有人类思想意识的共性。它那种朴素、现实以及温和的民本思想正越来越显示仕强大的生命力,客观上正以文明的方式推进世界的和平。

(三)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历史悠久,灿烂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与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等伟大思想家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财富;《论语》、《道德经》、《资治通鉴》、《史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伟大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疏导人心,正在成长的青年大学生,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美德,使自己成为具有崇高理想、高尚道德、渊博知识、优雅风度的专门人才。另外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精神价值对今天的大学生仍有激励作用。如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等,所有这些神话传说都蕴涵激励、鼓励、鞭策人奋发向上的精神,这些观念与命题含有丰富的精神价值;另如“厚德载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命题或观念中,寓有鼓有鼓舞人、激励人、感化人、升华人的精神价值。

(四)培养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

现代科技越来越复杂,合作已经成为了必然;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向来主张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是非常好的体现。我们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来引导教育大学生学会关心、学会负责,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

发展。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并在新的实践经验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使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找到新的增长点,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新发展,使大学生在这种新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下,成长为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知识广、能力、素质高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高教【1998】2号文件.

[2]陆海,任献华:《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定位》,《文化论苑》2006年第5期.

[3]李伟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高等农业教育》2004年7月版.

[4]陈晓:《以人为本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探讨》,《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第5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全面发展传统文化素质教育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