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全社会法治意识的培养和形成

2018-01-09杨相鹏

青年时代 2017年34期
关键词:法治意识法治

杨相鹏

摘 要: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从中国社会主义国体和政体出发,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要求,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规律,系统地反映符合中国国情和人类法治文明发展方向的核心观念、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深入贯彻党中央十八大以来有关法治建设的各项要求,从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入手,全力推动法治社会建设,让法律成为全民信仰,才能最终建成法治社会。

关键词:法治意识 ;法治;全民普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依法治国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强调要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树立全社会法治意识,关键在于党员干部带头学法守法用法

依法治国应该是执政党的依法执政、政府的依法行政和公民依法行使权力三者的有机统一。其中前两者是关键。执政党本身不遵守法律,超越法律,法律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将没有可以监督的力量。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各级领导干部从自身做起带头学法至关重要,他们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对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意识有重要作用。如果执政者意识不到法治的重要性,不能够模范遵守法律的话,整个社会的法治氛围很难形成。所以要加大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培训,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把宪法和法律列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列为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必修课,纠正部分领导的“人治大于法治”和“权治大于法治”的错误观念。

二、继续推进依法行政,全面建设法治政府是树立政府法治观念的关键所在

严格执法是法治中国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非法干预,坚决防止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坚决惩治腐败现象,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这是针对当前执法不严导致法律形同虚设等情况,所提出的新要求。执法不严,主要表现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各种懒政和不作为、狭隘的地方利益和各类地方保护主义,执法者的腐败,执法者执法手段不足,执法者人身安全保障不力,都是导致执法不严的重要原因。各级党委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适应新形势,从根本上转变不适应依法治国要求的思维方式、领导方法和工作习惯,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办事。关于政府依法行政,习近平同志強调要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正公开、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各级行政机关必须依法履行职责,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决不允许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法治政府必须是个严格执法的政府,是有效执法的政府。应该看到,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不力,对各种违法行为的放任,都会导致社会成员安全感的丧失,导致对公民的合法权利乃至社会公众利益的侵害,同时执法者无视公民的合法权利违法执法、粗暴执法,与执法者自身人身安全保障不力,都不是法治状态。

三、实现全民守法,先要大力普法培养全民法治意识

全民守法是法治中国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高度重视道德对公民行为的规范作用,引导公民既依法维护合法权益,又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做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相一致。”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加强全民的法治观念教育,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民众都能够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进行持续的有效的普法宣传是全民守法必由之路。

中国的法治建设,与中国公民的守法意识、守法程度密切相关。实现全民守法,就必须做到全民懂法,就要求普法工作者要创新各种普法模式,采取各种形式让民众更容易接受。首先,普法内容要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法治观念的权利与义务统一性的教育,在注重启发和引导人民群众学习法律法规,让民众了解在依法享有和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其次,普法宣传要密切联系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在增进群众对自身权利义务认知的基础上,引导群众从正面典型中感悟守法利己、利人同时也利国利民,从反面典型中看到违法对自己、家人和社会造成的危害,提高广大群众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和积极履行法定义务的自觉性;三是普法宣传要做到深入群众和深入基层,尤其是农村和社区,与基层群众面对面,采取形式新颖、多样的方式方法,用法治手段解决群众面临的各种困难,用事实让群众了解学法的好处,增强法治教育的效果;同时还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各级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的创建内容,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加强各种新媒体新技术(尤其是网络和各种自媒体)在普法中的运用,提高普法的实效。

四、 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让法治手段成为化解纠纷的主要方式

在中国法治建设过程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十八届四中全会在这个问题上提出了极具操作性的目标,这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

通过进一步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法律帮助;大力发展基层法律服务体系,发展律师、调解和公证等法律服务业,统筹城乡、区域法律服务资源等措施,来切实解决现实生活中,因法律资源分布不均而导致的“找律师难”、因法律服务渠道不完善而造成的“诉讼难”、因法律援助体系不到位而形成的“赔偿难”等问题。进而提高群众对依靠法律维权的信心,增强人民内心对法律权威的拥护。

五、提高全民法治观念,还要建设与法治文化相适应的道德体系

法律和道德都是由一定经济关系决定并为其服务的上层建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形成合力,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和配置公平正义等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建设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树立公民道德文明观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全面提高公民道德水平、文明素质和法治观念。endprint

猜你喜欢

法治意识法治
在法治护航下实现新飞跃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爱国不能仅凭激情,也要守法明理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培育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调查研究
依法治国大背景下中国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途径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