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少数民族文化影像资源的初步考察

2018-01-09谢周浦

青年时代 2017年34期
关键词:影像原型仪式

谢周浦

摘 要:少数民族文化,在进行影像化转化时,往往被编码成符号,使之与电影叙事进行有机结合,因此,对少数民族文化影像资源勘探的过程,可以从对符号的挖掘入手。湖北恩施土家族自治州的少数民族文化符号,可以分为原型故事、民间仪式和艺术品三大类,笔者对这些资源进行了初步考察与整合。

关键词:少数民族;原型;仪式;影像

在电影符号学的基础上,少数民族叙事影像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封装和符号化,将之与影像叙事相结合。因此,发掘少数民族影像资源的一条可行之路,就是寻找适合影像化的少数民族文化符号。这些文化符号可以被分为三大类:原型故事、民间仪式和艺术品。

一、原型故事

(一)寇准的故事

“寇准的故事”是巴东县申报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属民间文学类。寇准于公元980年中进士后,被授知归州巴东县(今湖北省巴东县西北),任职四年。因为当时巴东地处荒芜,陆游在诗作《巴东令廨白云亭》中写“寇公壮岁落巴蛮”,苏轼在《过巴东县不泊闻颇有莱公遗迹》中也写“莱公昔未遇,寂寞在巴东”,在中原看来,当时巴东县已经是蛮夷之域,多少数民族混居。寇准因此也很失落,但他在此间创作的诗作,却有重要地位,题材大多为抒情诗,内容集中在思乡、思隐和仕途失意上。[1]这些诗歌本身,就是很好的视觉化素材,比如《春日登楼怀归》中“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但更重要的是,寇准这段经历可以构成叙事上经典的“外来文明闯入者在部落文化中的身份重新定位”的创作范式。而“身份认同”一直是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的重要母题。著名案例有美国好莱坞影片《与狼共舞》,一个闯入印第安部落的白人,最终认同并融入少数族裔的文化环境,两种文化的冲撞成为影片最核心的叙事动力。此外,《阿凡达》、《荒野猎人》等高票房电影都以此为主题,实现了可观的传播率。

(二)七姊妹山的传说

七姊妹山位于湖北省宣恩县东北部椿木营和长潭河两乡的交界处。传说玉皇大帝的七个女儿羡慕人间自由,结伴来到人间,各自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后被玉帝发现,强令返回,七姊妹违令不返,于是玉帝震怒,将七姊妹化作七座亭亭玉立、相依相伴的山峰,七姊妹山由此而得名。七姊妹山的对面,还有七座貌合神离的小山峰,似七个守望着母亲的少女,与七姊妹山相互依伴,人们称之为小七姊妹山,故有大小七姊妹山之分。在下一阶段的调查中,我们主要用这个案例来分析,如何以现代数码技术重新对少数民族传统叙事进行编码,我们将从创造者、观看者、能指和所指的维度对这一原型的数字影像化进行更深入的调研分析。

二、民间仪式

(一)摆手舞等民间舞蹈

摆手舞,主要流行于湘鄂渝边区以及酉水流域的土家族地区,2008年,湖北来凤县舍米湖村的土家族摆手舞,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我们的考察将主要集中在用什么的视觉方式来呈现这一民俗仪式,才能将它巧妙地融入到叙事中去。因其本身的舞蹈动作古朴有力,稳重粗犷,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因此十分适合在银幕上呈现。从功能上看,有模拟战争的军功战舞,有表现农耕劳作的农耕舞,也有进行宗教活动的祭祀舞。[2]但随着时代发展,这些功能逐渐被剥离,我们在之后的田野考察阶段,会研究这一仪式在当前的文化氛围下,承担什么样的功能。重点在于,如何将之融入到影像叙事中去,已有案例是影片《开水要烫姑娘要壮》,以女主角想要参加一场民族舞蹈作为整部影片的行为动机,同时以舞蹈场面构成影片高潮。

(二)哭嫁

“哭嫁”被称为“中国的咏叹调”,[3]《湖北长阳县志》记载:“宁乡,长阳安宁乡,地接容美,金湖北鹤峰县。巴东民杂苗蛮,蛮即土家族。其嫁女上头之日,择女八九人与女共十八为一席,即所谓陪十姊妹,即父母兄嫂诸姑及九女,执衣牵手依次而歌,女亦依次酬之。歌为曼声,甚哀,泪随声下。”如果从戏剧角度来看,这是非常具有情感冲击力的世俗仪式。它的优势在于,情感具有广泛的普世性。与宗教仪式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才能理解不同,婚丧嫁娶中的情感体验,大部分人都会经历。同时,哭嫁中所包含的情感具有极强的矛盾和戏剧性。在哭嫁的内容中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等环节,表达了对曾经生活中亲密之人的告别之情,同时又有对未来生活的不安和憧憬。这种具有强烈表现力的情感具有戏剧学上所说的典型性,既体现了少数民族独特的情感表现方式,同时又能够为所有人类社会理解。因此,具有非常巨大的影像化叙事潜力。小津安二郎电影中有许多女儿出嫁,悲喜交加的戏剧性段落,尤其是《东京物语》结尾处,即将出嫁的原节子掩面恸哭的情节,打动了无数观看者,也被诸多影评人称道。剧作家保罗·施拉德在论证小津电影中超验风格时曾专门以此为例:小津作品中主人公的日常行为具有仪式化的重复性,而这种日常行为往往被决定性动作(decisive action)打破,而后一切又回歸平静。在这里,“原节子的掩面痛哭”被认为是包含了复杂情绪的,极具影像化特点,而无法言喻的情感化表现。[4]我们第二阶段的研究将集中在,怎样通过符合情境的影像化处理,让土家族仪式哭嫁能够达到典型的戏剧效果。

(三)跳丧

与哭嫁相对的跳丧,是土家族丧礼上一个具有特色的仪式。因为土家族素有“灵魂不死”的宇宙观,祖先崇拜的伦理观,“死是福”的豁达生死观,因此在丧礼上呈现出的并不是简单的哀痛之情,而是认为死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如同新生儿降世,值得庆祝,因此有“老死是顺头路,白事当作喜事办”的说法。据学者考察,跳丧已经由最初带有宗教色彩的仪式,演变成现今在葬礼上的一种民众娱乐方式。[5]它所承载的内涵也由氏族、宗教情感,演变成世俗的个人情感。它所传达出来的对死亡的乐观情绪和调侃态度,具有影视作品中黑色幽默的风格,我们将在后续研究中挖掘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大量案例进行分析,同时调查观看者的心理接受度,从而将这一仪式有效地转化为视觉素材,成为影片叙事的有机组成。endprint

三、艺术品

少數民族艺术品就像一个容器,承载的是独特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通过对这些符号进行解码,提取出物质背后的符号,然后将其编码成有意义的视觉化影像,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一)吊脚楼

吊脚楼旧称干栏、廊栏或阁栏,多见于武陵地区,其产生是因为当地居民为了适应山地环境而选用了独特建筑风格。今在湖北省境内主要分布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宜恩、利川,以及鹤峰县走马镇、中营乡。但随着现代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年久失修、火灾隐患、构造陈旧等问题逐渐暴露,正在逐渐淡出公众视野。从视觉化角度来说,吊脚楼的空间造型感十分独特,它垂直被划分为三个空间,最下面蓄养牲畜以及摆放杂物,三楼通风干燥,储放粮食,第二层为人居空间。这样的结构类似于剧院里的多功能舞台,便于在同一时间展示不同空间的状态,从而实现蒙太奇效果。在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无耻混蛋》第一幕中,就清晰地展示了如何房间和地下室这两个空间之间营造戏剧张力,相比较而言,吊脚楼天然地具有更多样化的垂直空间分层的属性,能够充分激发影像创作者的创造力,有条不紊地进行场面调度。

(二)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是一种土家织锦,色彩艳丽,纹样丰富饱满,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身份辨识度。其技法被广泛运用于服装、布艺和装饰等领域。在影像叙事中,服装长时间以后都被当做角色身份的视觉符号。[6]早期美国西部片中,主创人员通过“换装”这一行动来表现其身份的转变,比如《与狼共舞》中男主角最初是东部殖民者的装扮,在影片中期接受了印第安人服饰,由此标志着他开始接受自己成为文化意义上的印第安人身份。同样,在影片《不归路》中,玛丽莲·梦露饰演的东部贵妇乘船西游,途遇险滩,她脱去礼服,换上了牛仔服,而行李箱也被激流冲走,意味着她即将遇到的事情,会使她得到重生。这种叙事策略在超级英雄电影中更为明显,比如超人、蝙蝠侠、蜘蛛侠,他们通过不同的服饰——包括制服、披风、徽章、面具——构建独特的图像识别系统。[7]经过这样的解码,少数民族服装所承载的叙事功能才能得到释放,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在影像化的编码中,怎样在叙事中为西兰卡普这一独特的民族服饰赋予新的身份意义。

参考文献:

[1]翟付满.论寇准的巴东诗作[J].湖北: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5).

[2]谭志国.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D].湖北:中南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11.

[3]周丹.中国式的咏叹调——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点及其社会价值[J].重庆: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1).

[4]PaulSchrader.TranscendentalStyleInFilm:Ozu,Bresson,Dreyer[M].UnivofCaliforniaPr,1972.

[5]谭志国.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D].湖北:中南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11.

[6]徐海芹.影视剧角色服饰语言的符号表意功能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7]崔辰.美国超级英雄电影研究——神话、旅程和文化变迁[D].上海:上海戏剧学院博士论文,2013.endprint

猜你喜欢

影像原型仪式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融合与分离:作为一种再现的巫术、文字与影像世界的构成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原型理论分析“门”
开营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