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透析《左传》孕育的小说因素

2018-01-09姚志国

青年时代 2017年34期
关键词: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姚志国

摘 要:中國小说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史传散文等。《左传》作为史传文学的杰出代表与小说有很密切的血缘关系。小说所具有的人物、情节、环境等核心要素,在《左传》的作品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左传》作品中蕴含了诸多的小说因素,对后世小说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经典篇章,通过对它的透析,可以更好的研究《左传》孕育的小说因素。

关键词:《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小说因素

小说是大众熟知的文学样式,纵观中国小说的发展历史,小说的源始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神话传说、历史散文、寓言故事等。作为叙事性文学,在小说发展过程中,先秦历史散文对小说发展的影响、促进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左传》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著作,作为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以多变的笔触、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多变的情节反映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进程,“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1],文学性很突出,标志了我国叙事散文达到了一个成熟阶段。小说是一种以叙事为主,侧重刻画人物形象的文体,基本特征是“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2],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核心要素。《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名篇,所记载的历史事件发生在鲁僖公三十年,这一年晋秦共同围郑,郑国老大臣烛之武在国家危亡之际挺身而出,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王退兵,从而挽救了郑国。文章短小精悍,意蕴丰富,小说所具备的核心要素在文中均有体现,从这篇文章中可以以小见大,透析出《左传》孕育的小说因素。

一、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文字不是很多,可通过个性化的言行,人物形象的刻画却是异常鲜明。“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烛之武尚未出场,通过佚之狐的口,便知这是一位才华出众,能一锤定音的人物。当郑国国君亲自去延请他时,烛之武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辞浅义深,叙尽了烛之武抑郁不得志,才华不能施展的幽怨和辛酸,既有对国君不能识才用才的埋怨,又有自己光阴荒废的苦痛,短短一句话中,肝肠百转,令人嘘唏不已。当郑文公赔礼道歉后,烛之武最终“许之”,体现了他敢于担当,勇挑重担的爱国情怀,前面推脱的言辞,只是他多年来不受重视内心幽怨的倾诉。作品寥寥几语就勾勒出一位忧国忧民、怀才不遇、勇于担当的贤能大臣形象。文章接着叙写了烛之武“夜缒而出,见秦伯”,以其远见卓识和犀利辞锋与秦穆公斗智斗勇的过程,成功说服秦国退兵,晋国在此情形下也无奈退兵,郑国的危局得以解除,烛之武能言善辩、智勇双全的一面更是进一步得到充分展现。

再看郑文公,郑国国力较弱,常受大国欺凌,文公处事谨慎,摇摆于大国之间,一次又一次保全了郑国。这次事件再一次表现了文公权谋隐忍、善于应变的特点。国难需忠臣,当佚之狐推荐烛之武时,文公毫不犹豫听从了他的建议;当烛之武表现出埋怨、推脱之意时,文公又马上放下国君尊严,躬身向烛之武赔礼道歉,“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充分体现了他的隐忍。“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文公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家国利害关系,竭力说服了烛之武,又充分表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善于权变。所以,在《烛之武退秦师》不长的文字中塑造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人物的刻画比较深入和细致。

二、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

《烛之武退秦师》记述了历史上有名的一次军事事件,对秦晋两国,以及郑国的影响都是很深远的,整个历史事件记述得详略结合,首尾完整,脉络清晰,起伏跌宕,故事性很强,戏剧性很突出。

结构严谨,情节波澜起伏。作品开篇从晋秦联合围打郑国开始,到秦国毁盟后,晋国无奈退兵结束,首尾照应,故事完整,事件头绪交待得很清楚。晋秦围攻郑国,郑国陷入危机,局势很紧张,烛之武说服秦王退兵后,局势得以缓解。可秦国私自退兵,又惹恼晋国群臣,子犯建议国君攻击秦国以泄愤,晋秦矛盾一触即发,情势陡然危急,幸好晋国国君比较理智,通盘考虑下最终偃旗息鼓,事态最终平息下来,整个叙事波澜起伏,张弛有度,颇有戏剧性。

文约事丰,情节设置巧妙。晋秦联合围郑,郑国风雨飘摇,危在旦夕,怎么破局摆在郑国君臣面前,这时佚之狐想起了从未获得国君信任的烛之武,并向国君推荐了他。此时的烛之武已经年过七十,仅任职圉正,地位卑下。升平时节未重用人家,生死存亡之际,怎么能让烛之武心甘情愿,慷慨赴难呢!显而易见,这时就得看国君怎么样亡羊补牢了。文章没有细写佚之狐怎么劝谏文公礼贤下士,也没有写英才蒙尘,文公怎么追悔莫及,仅仅用“公从之”三字表述,简洁精炼,既表现了文公在国家生死存亡之时处事的果断坚决,又为下文文公放下身段,低姿态延请烛之武奠定基础。情节安排、详略结合很讲究。

当烛之武见秦王时,第一句话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意思是我不是来乞求你的,我来是为你好的!这对秦君来说绝对是意料之外的话,在他想来,郑国派使者来,一定是来乞降的,现在却听到了这样一番话,这对稳操胜券的穆公来说不妨多听听,所以这是一句至关重要的话,烛之武以自己的胆识和气魄,突出奇兵,营造了一个平等对话的机会。这个情节可谓是承上启下,既照应了前文佚之狐的荐语,又为下文烛之武的游说作了铺垫。所以,这篇短文叙事行文别具匠心,情节叙述曲折有致,艺术效果很突出。

三、具有充分的环境描写

《烛之武退秦师》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设置了复杂精巧的情节,在环境气氛的营造上也是声重色浓。作品开篇叙写,“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在交待事件起因的同时,也营造了一种紧张危急的气氛。晋秦两国在当时都是大国,郑国是一个中等国家,两个大国联合起来围打它,郑国的下场可想而知。郑国可以说是危如累卵,生死存亡在一线。在此情景下,郑国如何应对、保全自己,扣人心弦,引人思索,从而使读者对下文充满期待。随着事件的发展,烛之武“夜缒而出,见秦伯”,进一步增添了紧张气氛。烛之武成功说服秦国退兵后,晋国大臣子犯对背信弃义的秦国“请击之”,局势又平添了变数,晋文公最终做出“不仁、不知、不武”的判断,最后也撤军,至此整个局势才平缓下来。文章就这样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有力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烛之武退秦师》虽然篇幅短小,但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环境渲染上均体现出小说的艺术要求,初具了小说的萌芽。《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代表作品,管中窥豹,《左传》的众多篇章孕育了很多小说因素,对小说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清)朱彝尊.经义考[M].卷169页引贺循话.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71.endprint

猜你喜欢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左传》《国语》所见旧有繇辞及临时自撰繇辞考辨
《左传》“摄官承乏”新解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左传》“讥失教也”句献疑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人物符号的语言表达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人物性格
孙武何以不见名于《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