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老人的空巢生活

2018-01-09江大红

百姓生活 2017年12期
关键词:空巢子女养老

江大红

如何安度晚年,是城市和农村老人共同面临的难题。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大,年轻人进城务工,农村老龄化现象甚至比城市更严峻。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多、精神空虚寂寞、失能无人照料等难题,需要从社会保障、孝道传统回归、自助互助等方面入手。

三位农村老人的生存现状

第一位:李爷爷,79岁,家住湖南省某村。

“那是你女儿呀?她来看你啦?”

“是呀!她常来,还让我去郴州住,光房租至少要200元。女儿成家了,不能给他们添麻烦。有句古话说得好:七十三八十四,不死都不好意思。农村好是好,但一个人生活很孤独。”

“孤独”二字,让长期关注农村老人生存问题的北京媒体人李文解,感觉心像被钉子钉了一下。在这个村庄,20岁的年轻人留在村里就是没出息,60岁的老人仍是下地干农活的主力。尽管看到村里有很多无处消磨时光的老人,但“孤独”是李文解第一次听到。

除了精神上的孤独,李爷爷的物质生活也十分简朴。他说:“在农村,我一天最多吃6两米。加上鸡要吃的谷,一年的粮食开销只要600元,肚子就饿不着。我不担心吃不饱,但最害怕生病。去年,我脑梗一次花了8000多元,实在是病不起,好在没有留下严重后遗症。”

据李文解介绍,该村空巢老人很多。以李爷爷所在的村小组为例,共有8户人家,其中5户都是70岁以上老人。这5户中,2户老伴不在人世,独自一人生活;2户丈夫在家干农活,老伴在城镇照看孙辈;1户老夫妻俩一块生活。

第二位:封奶奶,86岁,家住江西省某村。

封奶奶住的老屋是用泥土、稻草等混合建成的,屋龄至少100年,同村的类似老屋都倒得差不多了。雨季即将到来,她又要叫儿子来修葺屋顶了。封奶奶有1个儿子7个女儿,儿子一家离她只有百米。虽然她得了轻微的老年痴呆症,但任凭子孙们怎么劝都不去同住,主要是跟媳妇不对付。

封奶奶生活尚能自理,可日子极节俭。一个荤菜几乎吃一周,一把蔬菜吃上一两天,能饱腹但营养明显不足。她鼻子的嗅觉不好,常常是晚辈强行给她扔掉馊了的饭菜,还要挨她数落:“没有坏呀,扔了浪费!”其实,封奶奶并不缺钱。村里土地征用,儿子给她上了社保,再加上农保、子孙们给的过年过节费,一年少说也有2万元左右的收入。但她舍不得花,说去世时要花很多钱。“活这么长真是不好呀,人老讨人嫌。”她边念叨着边打开衣柜,向记者展示她走时要穿的衣服,等待死亡似乎成了她活着的意义。天气好时,她会溜达到热闹的村头坐会儿,更多的时候是独自一人静坐在老屋里。

在这个有着100多户的江西东南部小村里,约有8位70岁以上的老人,多数无需劳作,都有子女同村居住。但只有两位老人与子女同住,其他6位老人都是独自生活。

第三位:陆爷爷,86岁,家住河北省某村。

86岁的陆爷爷,和同龄的老伴情况更糟。陆爷爷的老伴瘫痪在床已经3年,此前一直由陆爷爷照顾。自打陆爷爷去年中风后患上老年痴呆症,两位老人的照料就成为家族难题。

老两口有4个儿子2个女儿。由于孩子们家里各有难处,哪个家庭都无法出人长期照顾两位老人。去年国庆节假期,陆爷爷的外孙跑了两三个村,想花钱请人照顾老人,但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在城市,或许能把老人送到养老院;在农村,这种有子女的老人,敬老院拒收。迫不得已,一起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两口,在人生末端分开了:老伴住在老家,陆爷爷则被送到县城,由子女轮流照顾。离家时,已不认人的陆爷爷突然问老伴:“我要去县里了,你去不去?”听到老伴回答“不去”后,他竟哭得像个孩子,让在场的子孙无不伤心。

空巢、劳作、节俭,一旦失能生活更糟……湖南、江西、河北农村这3位老人的生存现状,是全国部分农村老人生存的缩影。記者还采访了甘肃、四川等地的4位农村老人,他们也都独自生活,普遍对住房、饮食没有太高要求,认为住的地方干净就很舒服;不愿与子女同住,但都非常盼望孩子们能常打电话、常回家。

“物质上,能保证基本生活需要,质量就谈不上;医疗照护上,保障力度不够,一旦失能会陷入困境;精神上,长期荒芜,老人无奈,旁人不重视。”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刘燕舞,这样总结农村老人的生存现状。

农村空巢老人自杀现象严重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告诉记者,农村老人生活得好不好,跟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子女的家庭情况及是否孝顺等密切相关,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但总体看,空巢老人多、精神空虚寂寞、失能无人照料,是农村养老最严重的问题。

贺雪峰非常理解农村老人不愿到城市随子女生活的想法。在农村,只要还能劳作,不离开土地,老人便有收入来源,有事干也觉得有价值感,幸福感甚至比城市老人更强。一旦离开土地来到城市,他们成了子女的依赖者,缺乏生活自主性,还可能要看晚辈的脸色,甚至忍气吞声,而城市的繁华又与他们无关。

“从年龄上看,70岁是农村老人生活好坏的分水岭。过了70岁,中风、三高、老年认知障碍等疾病来了,劳动能力没了。一旦失能,谁来照料就成为最大的问题。”刘燕舞说,他曾对农村自杀老人做过调查研究,60%发生在70~79岁。近40年来,我国农村出现了两波自杀潮:上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期,是农村妇女自杀潮;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以来的这十几年,主要是农村老人自杀潮。

刘燕舞举了两个例子:有个农村老太太有6个孩子,平时自己生活。有一年的大年三十,老人想去子女家吃顿年夜饭,可走了几家都没让进门,走到最后一家,还是被拒绝。老人看到门前有个水塘,便一头跳了下去。中部地区有位农村老头,由两个儿子一家养1个月。由于2月只有28天,两个妯娌竟为3月1日该在哪家吃吵得不可开交。老人心寒,上吊自杀了。endprint

刘燕舞告诉记者,类似的自杀案例,在农村老人中不少见。在传统的农村社会,基于“我生了你养了你,我老了你就该养我”的“反馈模式”,父母对子女的支配权力较大,子女赡养父母天经地义。改革开放近40年来,社会流动性加大,年轻人长期受市场思维模式影响,他们开始说:“你是生了我养了我,但你养好了吗?我现在生活这么苦,哪还能照顾你们?”

刘燕舞说,一旦子女不赡养父母,传统的“反馈模式”便转变为子女对父母的“剥削模式”。当父母老了,失去剥削价值,因疾病等陷入困境后,农村老人就很容易选择自杀。出于对子女的爱,老人也会用同样的市场逻辑反思自己,年轻时没给子女挣更多钱,老了还要拖累子女,反正早晚要死,不如自主选择死亡,走个体面。因此,从本质上看,农村老人的赡养困境及自杀潮,是现代商品社会毒瘤对农村侵蚀的后果,也是孝道缺失的结果。

走出农村老人养老困境需多措并举

如何改善农村老人生活状态,走出养老困境,避免悲剧发生,专家们给出了以下建议。

加强农村老人保障力度。山东潍坊医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副教授胡善菊表示,政府责任不能缺失,不能将农村老人的养老难题全部甩给家庭。从新农合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进步,但保障力度长期不足。她呼吁,政府亟须加强农村老人的养老、医疗保障,给他们安全感。尤其要重点关注农村失能、半失能人群,为他们建立支持性制度,或将他们纳入敬老院、养老公寓照顾,由个人、政府共同出钱。

建立村级老年组织。这是贺雪峰自2002年开始,在湖北4个村庄进行的尝试。他自掏腰包,为每位老人每天支付5分钱,在村中建立“老年协会”“老年活动中心”。老人们在这里跳广场舞、听地方戏、读书看报、倾诉烦恼。贺雪峰说,农村老人最大的问题不再是物质匮乏,而是精神上的空虚寂寞。这种方式虽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但能让老人们的时间变得更有意义。该村级老年互助模式因成本低、效果顯著,已于2012年在湖北省试点推广,也值得其他地方借鉴。

充分发挥低龄老人的力量。中国农村经济欠发达,社会福利力量薄弱,农村老人人口众多,全部由国家抚养不太现实。贺雪峰、刘燕舞认为,让低龄老人帮扶高龄老人,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重要方向,这一模式在部分城市已产生不错的效果。贺雪峰解释道,过了55岁,大多数人都已完成人生任务:父母已送终,子女已婚嫁,成了有劳动力但“负担不重的人”。这些低龄老人回到农村后,农忙之余有很多闲暇时间,也有热情和精力为村里做事,但关键是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孝敬父母的做人底线不能丢。目前,中国社会亟须孝道回归。刘燕舞调查发现,在广西部分农村,虽然经济落后,但村里的敬老爱老传统保留得很好,老人幸福感较高。作为子女,“孝敬父母”这种做人的底线不能丢。若不在老人身边,每周抽空打次电话,每年努力多回次家,对父母都是莫大的安慰。子女平日的嘘寒问暖和探望,是老人们最盼望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空巢子女养老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