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文学研究之路

2018-01-09

长江丛刊 2017年36期
关键词:现实主义时期少数民族

杨 彬

我的文学研究之路

杨 彬

我的文学研究工作首先是围绕我的教学工作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原是为了提升教学水平进行文学研究。后来参加湖北省作家协会和全国文学界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开始文学评论以及文学辅导和文学评审等工作,文学实践反过来促进了我的文学研究,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形成了文学理论指导文学教育和文学实践,文学实践反过来提升文学研究的良好互动格局。

一、新时期小说研究:教学需要带动文学研究

1986年,我从中南民族学院中文系毕业的第二年参加了由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讲师团赴荆门支教,分配到荆门教师进修学校从事师范生的《文选》的教学工作,《文选》是中专师范文科的专业必修课,主要是分析所选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因为我在上课中经常提到当时的一些新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潮,所以学生们就要求我给他们做一个有关最新时期文学动态的学术报告。于是我给荆门教师进修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们做了《新时期小说思潮》的学术报告,主要就新时期十年来的小说思潮做了梳理,并对当时的一些热门作品做了详尽的分析。这是我刚毕业后做的第一次学术报告,反响很好,老师和学生们都说受益匪浅。这次讲座激发了我的小说研究的热情,一来我喜欢阅读小说,二来从这次讲座中我发现必须进行研究才能搞好教学工作。这是最早激发我进行小说研究的动力。

1988年9月,我的讲师团工作结束后回到中南民族学院中文系,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教学工作,并且指派刘炳泽老师作为我的辅导老师。我当时是非常高兴的,一来可以进行我喜欢的中国当代文学的教学科研工作,二来,刘炳泽老师是我们学校著名的研究当代文学的教授,他在当代文学思潮和通俗文学研究方面颇有造诣。从此我便开始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了讲好课,我把当时所有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都借来买来,全面通读、融会贯通,完成了我的第一篇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讲稿。1988年9月,我第一次走上讲台,开始大学教师的教学生涯。1989因病在家休养,我在这一年中可以说将新时期以来的主要小说作品都阅读了,从而为我以后进行新时期小说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1993年7月,我参加了武汉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助教进修班,这个助教进修班在当时的师资属于顶尖配置,班主任是龙泉明老师,上课老师是易竹贤教授、孙党伯教授、陆耀东教授,我和我们这个助教班的同学真是荣幸,武汉大学中文系最好的老师给我们上课。助教进修班虽然只是寒暑假上课,但我们得到的教育和熏陶却是前所未有的。记得我当时撰写了一篇文章《论〈狂人日子〉的象征主义特色》,得到易竹贤老师的赞赏,易老师用红笔将我这篇文章仔细修改,做了很多的眉批,当时自己信心不足,只是作为一篇作业,而没敢拿出去发表。但是易竹贤老师的鼓励和对我文章的批改,却对我起到非常重要的激励作用。后来,我成为武汉大学陈国恩老师的博士,而易竹贤老师是陈国恩老师的导师,我真正成为了易竹贤老师的徒孙,这是后话。在1993年至1995年,我还参加了当时在我校任教的曾大兴教授的一个写作任务,曾大兴老师主编一套《小天才》丛书,邀我撰写《科学小天才》分集,于是我找资料,拟提纲、在寒暑假完成了两本《科学小天才》,这两部作品主要是撰写著名科学家的童年故事,描写他们的科学天才事迹,是儿童文学读物。1994年和1995年出版的两本《科学小天才》虽然不属于学术研究著作,但是我公开出版的第一部作品。这两部书的出版,极大的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在文字、结构和写作等方面给我了我很大的锻炼。

1995年开始,刘炳泽老师指导我开设了《新时期小说研究》的课程,为了上好课,我几乎将新时期二十年小说作品都阅读了,对新时期二十年的小说有了整体的了解。当时中南民族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研室主任是邹建军教授,邹教授介绍我加入《黄鹤文论》的写作任务。《黄鹤文论》是武汉市文联理论室主任赵怡生先生主编的一套理论性著作,这套书一共有20部专著,参加该书撰写的是当时活跃在文艺理论、批评领域的专家学者。这套丛书得到时任《文学评论》主编的钱中文先生的高度评价。我当时是《黄鹤文论》里面的小字辈,我的著作名叫《新时期小说二十年(1976—1996)——流派纷呈后合一向现实主义回归》,这是我的第一部学术专著。该书对新时期头二十年的小说思潮从伤痕小说到1996年前后的现实主义冲击波,做了清晰而翔实的分析。对这二十年小说的主要作家作品、创作思潮以及小说的发展趋势都做了学理性的研究,指出新时期小说二十年(1976—1996),首先经历恢复现实主义本来面目的第一个十年,这里出现了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新潮小说、寻根小说、知青小说、军旅小说、新革命战争历史小说、知识分子小说等。在这个过程中,新时期小说采取恢复以鲁迅为代表的启蒙主义的现实主义方法,以直面人生、直面真实为写作原则,用小说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心路历程。在1986年前后,恢复现实主义文本来面目的工作基本上完成了。因此从1986年开始,新时期小说进入到流派纷呈的阶段。随着西方现代后现代思潮的进入,小说除了现实主义小说继续发展以外,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得到长足发展。第二个十年(1986—1996)小说适应经济大潮的冲击,学习西方现代后现代文学方法,出现流派纷呈的现象,出现了新写实小说、先锋派小说、93长篇热潮、新体验小说、新状态文学、文化关怀小说、新生代小说、新历史小说等小说思潮,到1996年前后,出现了现实主义冲击波的小说思潮。从新时期头20年的发展逻辑看,新时期小说在经过第二个十年的流派纷呈后向现实主义回归了。这是这部著作当时的结论。随着时间的发展,各种文学思潮还在继续发展,但从1996年的那个时间节点看,这个结论是符合当时小说的发展实际的。在此期间,我一直开设《新时期小说研究》课程,《新时期小说二十年》出版后,该书成为了《新时期小说研究》的教材。可以说,教学的需要催生了《新时期小说二十年》这部学术著作,而这部著作的出版又促进了教学工作。这是科研促进教学的主要成绩,也是一个大学教师从事教学科研的基本状态。

进入20世纪以后,我在教学过程中继续进行新时期小说研究。2002年,我到华中师范大学做著名教授黄曼君教授的访问学者。在为期一年的学习中,大大提升了我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面的学术素养。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我的第二部学术著作的撰写。这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对新时期小说的进一步认识,我第一部学术著作主要以新时期现实主义小说为研究对象,新时期小说还有和现实主义小说思潮相辅相成、并共同构成新时期小说整体的非现实主义小说思潮,于是我的第二部学术著作题为《新时期非现实主义小说研究》该书主要研究新时期出现实主义小说之外的其他小说思潮,该书主要探讨新时期非现实主义小说在西方现代后现代思潮影响下,如何打破了现实主义小说一统天下的格局,使得新时期小说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同时新时期非现实主义小说打破现实主义小说的陈规,给小说创作带来全新的观念和全新的视角。该书于2004年由济南出版社出版。黄曼君教授为该书作序,对该书给予很高的评价。黄曼君教授认为“杨彬老师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就是对新时期非现实主义小说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研究。从她对非现实主义小说的概括中,可以看出她对非现实主义小说并未做教条式的理解,而是侧重于它在中国的具体内涵。同时,她在论及这些流派的产生时,也非常注意到回到当时的具体语境之中考察其具体的生发过程”。“本书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对文本的具体分析,不是一般类的概括,而是对重点文本进行重点而详尽的分析”。这部著作出版后,我便给汉语言文学的高年级学生开设了《现代后现代思潮与新时期文学》的选修课,《新时期非现实主义小说》成为该课的教材。

新世纪之初,一直从多元化的角度研究新时期小说思潮。发表了《80-90年代先锋派小说的发展与转型》《论先锋派作家“回归传统”的创作倾向》《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的百年嬗变》《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当代文学中的畸变、还原与深化》《新时期小说“真实观”嬗变》《从服从共性到崇尚个性——新时期小说流派发展嬗变的精神内核》《浪漫主义小说在新时期的超越》《从文学发展看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化的选择》《新时期女性主义小说的困惑与出路》《新世纪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目标与出路》《现代、后现代思潮对新时期小说的影响》等学术论文。这些论文从多个角度研究新时期小说的发展状态,探讨各类新时期小说的创作方法、精神内核、目标出路等学术问题,在全国新时期小说研究方面有一定的影响。2006年,我被评为教授,主要是因为新时期小说研究的成果。

2011年,我在以前有关研究新时期小说的基础上,撰写出版了《新时期小说发展论》一书,该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我这多年有关新时期小说研究的总结性的著作。本书对新时期30年来的发展历程做了详尽的系统的研究,创造性的总结出新时期小说的发展贯穿着“现实主义小说的恢复与深化”及“非现实主义小说的兴起与发展”两条主线,采取史论方式,论中有史,史中有论、史论结合地研究了新时期小说30年来发展的格局、特点与规律。本书是了解新时期30年来小说发展的重要研究著作,是新时期小说研究和教学的重要参考文献。

二、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民族院校的特色研究

我在研究新时期小说的过程中,接触了很多少数民族小说作家作品,也撰写过土家族著名作家叶梅和其他少数民族作家的研究文章。2008年,我开始将研究的重点从新时期小说思潮研究转到少数民族小说研究方面来。2009年,我作为主持人申报了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资助重点项目《当代少数民族小说的审美特色研究》,经过三年的努力,我和我的团队完成了《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的审美特色研究》的研究工作,撰写并出版《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审美特色研究》一书(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本书选取研究团队目力所及的十一个(蒙、回、藏、维吾尔、苗、彝、壮、朝鲜、满、土家、鄂温克)少数民族小说进行研究,分别从审美主体、审美追求、审美对象、审美意象等几个维度研究当代少数民族小说的审美特色,研究少数民族人民朴实、醇厚、对女性尊重、对自然崇敬等审美特色,探讨这种特色对于纠正当今人欲横流、破坏自然等流弊的作用和意义。希望对于构建多元一体的中华审美体系、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和谐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贡献一份绵薄之力。在本书绪论中,我探讨少数民族美学对于中华美学体系建构的贡献,说明当代少数民族小说审美特色研究是当代少数民族美学的具体实践,并具体研究当代少数民族小说的审美特色,说明其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审美特色。

2009年,我撰写的《从边缘到前缘——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60年的发展演讲》的文章,发表在《名作欣赏》2009年第12期上。该文总结了新中国60年少数民族小说取得巨大成就和一系列变化:作家队伍从单一到群体,思想内容从政治到文化,创作方法从一元到多元,成就地位从边缘到前沿。这种变化,既展示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辉煌成就,又合着中国当代文学的六十年的步伐,形成了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凸显民族团结主体、反映时代旋律、开掘民族文化内涵、探索多元手法的少数民族小说特色,与汉族文学一起构成多元一体的社会主义文学,并成为展示不同族群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描写多样的生存方式和文化认知的文学方式,成为不可替代、难以逾越的并具有独一无二品格的文学类型。

2010年我考取了武汉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博士生,师从武汉大学著名教授陈国恩教授。在陈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对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的汉语写作进行研究,开始研究少数民族作家用汉语创作少数民族小说的特色,探讨少数民族作家运用汉语写作的小说的写作方式和写作策略,研究少数民族作家如何用汉语描写少数民族生活、表达少数民族审美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2012年,我的课题《当代少数民族小说的汉语写作》申报成功2012年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3年,我博士研究生顺利毕业,拿到博士学位。接着我全力以赴进行少数民族小说的汉语写作的研究,于2016年顺利完成了《当代少数民族小说的汉语写作研究》书稿,并将社科基金项目顺利结题。当代少数民族小说的汉语写作的小说我称之为少数民族汉语小说,我认为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学格局中的重要一元,是中国当代文学中一个特殊的文学门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独特的文学现象。我试图通过对当代少数民族小说汉语写作的发展状态、文化语境、写作策略、特殊贡献的分析,研究少数民族小说汉语写作用汉语传承、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追求;研究少数民族小说汉语写作扩展中国当代文学的描写领域、写作空间和审美内涵的写作策略;研究少数民族小说汉语写作对扩展汉语的少数民族民文化内涵、增加汉语的少数民族词汇等方面的特殊贡献。研究当代少数民族作家克服了语言交换思维和符合汉语表述模式的转变等等诸多困难,使得当代少数民族小说的汉语写作获得很大的成就。我认为少数民族汉语作家在克服汉化趋势并找到更好提升少数民族小说的发展途径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尝试,当代少数民族小说的汉语写作不仅对现代汉语新表述做出了贡献,而且对更大范围内传承和传播各民族文化和表现少数民族生活探索了一条可行的方式。更重要的是,使得各个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大家庭里能被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为我国多元一体文化和谐发展做出了表率。

在此过程中,我发表了一系列少数民族小说研究的学术论文。《少数民族文学入史现状与入史策略》《全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策略》《阿来汉语小说的双重文化视角》《格调悲壮、叙述神圣、意向圣洁—当代回族小说的审美特色》《当代少数民族小说审美论域》《和谐追寻挚爱——评第十一届“骏马奖”诗歌奖汉语获奖作品》《现实性、民族性、主旋律——评第十一届“骏马奖”霍阿金长篇小说〈白虎寨〉》等论文,从少数民族文学的汉语写作、少数民族文学入史策略、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策略、少数民族小说的审美论域、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作品的成就特色等多方面研究少数民族文学。

在进行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过程中,我积极参加全国性的少数民族文学活动,比如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和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的学术活动、多民族文学论坛参加海南、宁波的少数民族文学活动等,并且承办了2014年的中国少数民族学会年会,作为主编之一编辑出版了《全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学的选择——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2014年年会论文集》,2015年当选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学会副会长。2016年7月,我被聘请为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委。我还是湖北作家协会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委员,湖北少数民族文学奖评委。

在进行少数民族小说研究的过程中,我为汉语言文学本科学生开设《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为硕士生研究生开设《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为博士生开设《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前沿问题》等课程,为我院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学科建设方面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文学评论:实践丰富理论

我最先开始为湖北作家撰写评论,是为湖北著名作家马竹的小说《芦苇花》撰写的评论文章《楚地水乡的精魂与图腾》,“楚地水乡”是我为马竹小说创造的一个概念。我从文本——楚地水乡的传奇故事、自然——楚地水乡的主角和精魂、文化——楚地水乡的深层意蕴、希望——楚地水乡文化的延续和升华四个方面评价《芦苇花》,认为马竹将视野返回到楚地水乡,在楚地水乡的时空里漫游,楚地水乡的人物、自然、文化甚至是芦苇花,都成为马竹的情感寄托,马竹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把故乡——楚地水乡塑造成为一个伟大的象征整体,芦苇花既是作品的中心,又是楚地水乡的精魂和图腾。可以说马竹后来创作都在楚地水乡上耕耘。他后来创作的《荷花赋》《一路茅草花》《南水北往》等作品都是在挖掘楚地水乡的文化内蕴,为楚地水乡树碑招魂。

我为湖北著名散文家任蒙撰写评论,题目为《反读、细节、主体性——任蒙切入历史的三种方式》。我认为,任蒙的历史文化散文切入历史有三种方式,即反读、细节、主体性,这三个方式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反读、细节描写是任蒙的历史文化散文主体性思考的两翼,主体性是任蒙散文历史文化散文的本体,如此一体两翼的切入历史的方式,发掘了任蒙散文具有超常性、超前性和超我性成就。本文从反读、细节、主体性三个方面研究任蒙的历史文化散文切入历史的方式,探讨任蒙历史文化散文的内涵和成就。

我为浠水作家陈旭红小说《白莲浦》撰写了评论文章《诗性与禅意并存——论〈白莲浦〉的叙事艺术》,为仙桃作家文昌阁撰写《家国情怀、天沔风情和亲历历史讲述——论文昌阁的传记文学〈黑马〉》,为十堰作家肖鸿散文《在呼兰河的这边》撰写《文化乡愁、女性视角、口述与亲历写作——评肖鸿散文〈在呼兰河的这边〉》,为武汉作家唐镇小说《特派员老米》撰写《历史悲剧的独特表现》,为武汉作家汪忠杰撰写了《职场中的“险象”》等评论文章。

参加这些文学实践过程,作为大学教授,作为一个文学研究工作者,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最鲜活的文学现场。我用我的理论指导基层作家的创作,他们的文学实践以及我为他们撰写的文学评论,反过来又加强和深化了我的文学研究和文学教育。这是文学实践和理论的双向服务,是实践丰富理论的最好的案例。

其实我所做的这些工作,比起很多同行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是一个认真的人,做任何工作都会全身心投入,勤勤恳恳,全心全意。同时我是一个善良之人,只要可能总愿意为他人做事,也愿意尽我微薄之力帮助他人。另外今年我已经从教三十一年,我想,也仅以此文作为我工作三十年来的一个总结吧。

杨彬,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文学博士。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三级教授。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委。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北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理事,湖北省作家协会全委委员,武汉市作家协会全委委员,湖北文学奖、湖北少数民族文学奖评审专家,中南民族大学教学名师。

猜你喜欢

现实主义时期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少数民族的服装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开心一刻
一战时期蛰豪战(10)
《少数民族舞》等
新现实主义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