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默读”点亮课堂

2018-01-07游小宜

读写算 2018年16期

游小宜

摘 要 现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片面注重朗读训练,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既背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又导致“默读缺席”现象较为严重,这有悖于课改初衷。笔者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把书声琅琅和静思默读结合起来,使读与悟、品与思并重。

关键词 默读缺席;深入研读;释疑解难;体会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6-0231-01

一、透过身边琅琅书声的课堂看“默读缺席”

“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默读既是教学目标,也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方法。因此,教科书从二年级下学期,一般在中段起,开始安排默读的训练。可笔者却惊讶的发现,在笔者所接触的语文教师的课堂中,平均默读时间每节课大约2-3分钟,有的甚至根本没有设计默读时间;所在学校学生的默读能力普遍较差,甚至到了高年级还不知道怎样默读。默读如此被忽视,与当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较普遍重视朗读教学有关。而教师侧重朗读教学则源于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二、探寻“默读缺席”的深层原因

语文课堂固然需要活跃的气氛、热闹的场面,但是相机、适度的“休止”与“空白”,让课堂出现一种灵敏的寂静的气氛也是不可或缺的。“学而不思则罔”,离开了安安静静地思考、揣摩、品位的课堂又有什么生命力可言呢?可教师们为什么不留下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默读呢?探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片面理解“以读为本”的内涵。新课程指出,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确实,“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但“读”不仅仅体现为书声琅琅的有声朗读,还有同样重要的静思默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而且对各学段的阅读教学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众所周知,语文课程目标之一是“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二)过分追求“动感课堂”的热烈。课堂氛围热烈是新课标下许多教师作为衡量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充满了“动”。听,课堂上充满着琅琅的读书声和此起彼伏的讨论声;看,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极具个性的表演及形式多样的作品展示……这一切,使平静的课堂变得“热闹”,使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

三、重新认识默读的价值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担心默读会使课堂教学出现“冷场”而慎用甚至不用,而朗读被认为“有情有声”,在各类公开课以至常规教学中备受青睐,因此在小学语文学习,特别是在小学中高年级阅读训练中,默读被有意或无意地“自然淡化”。针对当前语文课堂上这种默读被弱化的倾向,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默读自身独特的价值:

(一)默读能提高阅读速度,提高阅读效率,能体现内部精神活动。默读的独特性在于它不出声,省去了发音动作,不必兼顾发音器官的工作和听觉的感受,人的视觉接受文字符号后,直接发送给大脑进行译码,以较集中的注意力立即进行理解,而不像朗读那样将文字转化为语言,用口、耳做媒介,通过眼、口、耳﹑脑的协同合作来完成阅读,这样注意力分散了,思维也受到干扰。心理测试表明,小学生默读时平均每分钟阅读300~500字,最快一分钟可达700~800字。默读可以很快地读完一篇作品,特別是知识性很强的文章。

(二)默读能保持阅读情绪,有利于静心思考,能体现阅读的个性化。默读由于不出声,不会互相干扰,保证了环境的安静,更利于集中思考、理解所读的内容,而且不易疲劳,易于持久。平时上课时,我经常发现学生刚上课时均能精神饱满地大声朗读,可过一会儿后就会发现一部分同学变朗读为默看了,究其原因是疲劳造成的,可见朗读很难保持积极有效的阅读情绪。朗读时,人的视觉、听觉、发音系统都要高度集中,时间一久,自然就会疲劳;而默读则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它能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和精力,把通过眼睛获得的文字信息迅速处理并静心思考,能以个体为主,让学生真正做到独立感悟,且不会受到他人的影响。

(三)默读是适用性很强的阅读方式,能体现终生化学习的需要。从阅读的能力发展过程来看,朗读为默读准备了条件,默读是阅读的高级阶段。现代社会、知识日新月异,“终生学习”也成为一种时代要求,而默读由于实用价值高,速度快且理解深,适用性广而被人们广泛采用。默读是一种最基本、最常用、最有效的阅读方式。不仅是语文学科,学习其它学科也都普遍采用这种阅读方式。学生的默读能力和默读习惯关系着学生终生学习的质量和进程,而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默读习惯的特殊任务。既然默读是终生化学习的需要,作为教师,在注重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默读能力提高和默读习惯的培养,为学生终生化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释家说:“静能生慧,慧能生智。”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到:“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思考,这将是课堂最真最美的时刻。教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课堂上应当经常出现这样的寂静。”阅读理解是个体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既需要讨论,也需要个体安静地品味思考。因此,阅读教学需要“绿色冷场”。静思默读,是沉浸在文本之中,和文本一起呼吸、一起慨叹、一起喜怒哀乐,使心灵如雨后的青山般澄澈、清明和舒朗。默读是快乐的心灵之旅!我们一定要舍得时间让学生安安静静地默读,认认真真地思考。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才能真正用心地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无声对话。宁静才能致远,思考才能智慧!给学生一个默默读书的机会,一个静静思考的时空,使他们在“读”“思”并举,张弛有度语文的课堂中激情四射,神思飞扬,让我们抛却形式,摈弃浮躁,让“默读”点亮我们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栾德尚.让语文课堂静一静[J].教学月刊,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