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协同救治STEMI患者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时间的影响

2018-01-07邓龙华

当代医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球囊心肌梗死协同

邓龙华

(厦门市医疗急救中心医务科,福建 厦门 361021)

区域协同救治STEMI患者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时间的影响

邓龙华

(厦门市医疗急救中心医务科,福建 厦门 361021)

目的 探究区域协同对救治STEMI患者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时间的影响。方法 采集经本急救中心转运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2011年7月~2013年6月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作为对照组,2015年1月~2016年12月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作为研究组,对FMC-TO-B时间(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区域协同救治网络体系成立后,对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时间数据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建立区域协同救治网络体系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施行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提高生存率的有效途径。

急救中心;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时间;区域协同救治网络体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发生明显上升。虽然目前临床上对于STEMI患者普遍采用PCI进行治疗,但对于我国STEMI患者来说,PCI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据统计,目前心血管疾病类的患者在中国已有2.9亿人,这些年来,该类疾病的新病例数量表现出逐年增加的势头,在心血管疾病类患者中,有大约二百五十万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于该类疾病的调研表明,在农村人口中,因此病发病而死亡的患者比例约为66.6%,在城市人口中,因此病发病而死亡的患者比例约为51.5%,是导致死亡的很重要的原因。STEMI更是急性心肌梗死中最为严重的一类。研究表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en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每延误30 min,STEMI患者1年病死率增加7.5%。

有指南指出,在STEMI患者的救治流程中,应尽可能缩短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irst medical contact to balloon,FMC-to-B)时间,这样可以改善STEMI患者的预后[1]。如何缩短FMC-to-B时间是临床医生改善STEMI治疗效果的关键。国外的研究显示,建立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和独立急救中心是解决该问题行之有效的手段[2]。我国厦门和广州也进行了探索建立区域协同STEMI救治网络的尝试[3]。本急救中心为院前急救型急救中心,负责院前急救与转运,急诊PCI由心血管医院完成。本文通过采集经本急救中心转运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2011年7月~2013年6月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作为对照组,2015年1月~2016年12月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作为研究组,对呼叫120救治例数、急诊PCI治疗例数等进行比较。分析区域协同救治STEMI患者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时间(FMC-TO-B)的影响,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区域协同救治网络体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采集经本急救中心转运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2011年7月~2013年6月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作为对照组,2015年1月~2016年12月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作为研究组。收纳条件:①发病12 h之内入院的患者;②患者或家属签署急诊PCI知情同意书。排除条件:①患者对于手术治疗有禁忌的;②患者有精神类疾病史,例如意识障碍、交流障碍等。对照组男92例,女6例,年龄38~86岁,平均年龄(63.18±11.24)岁;研究组男114例,女16例,年龄28~86岁,平均年龄(61.94±12.73)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区域协同救治 网络运行模式本急救中心调度人员、医务人员、仪器、车辆等均与医院独立。院前急救人员通过“扁鹊飞救”系统、微信平台、手机通话等方式将现场及送院途中患者病情、心电图情况等传达给院内心血管医师,院内心血管医师指导院前急救人员处理患者,包括给予部分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与他汀类药物。针对该类疾病的患者,区域协同救治通道由相关科室医师快速开启,在急救中心车辆内、急诊室内、CCU内,相关人员将告知病情、办理住院手续、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激活导管室,口服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瑞舒伐他汀、静脉采血等术前准备工作迅速完成。患者进入导管室进行治疗前,需要服用300 mg阿司匹林、180 mg替格瑞洛以及十毫克瑞舒伐他汀。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的FMC-to-B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FMC-to-B时间达标率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3 讨论

STEMI患者冠状动脉闭塞20~30分钟心肌开始坏死,随着时间的延长,坏死面积逐渐增大,病死率增高。早期、快速、完全开通梗死相关动脉,缩短心肌再灌注时间,是改善预后的关键,直接PCI为最佳治疗方案。再灌注每延迟30分钟,1年病死率增加7.5%[4]。欧洲心脏病协会指南建议PCI治疗应使FMC-to-B时间在120 min内,D-to-B时间在60分钟内[5]。本着减少再灌注治疗时间的目的,本文探讨建立区域协同救治网络,2011年3月27日我国于广州军区总医院建立首个胸痛中心、STEMI区域协同救治网络[6]。我国当前的胸痛中心运行模式为院内绿色通道+区域协同网络。相关医疗机构通过媒体对普通民众进行健康方面的教育,例如胸痛知识,让民众在发病时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务必将时间控制为“120”分钟的最佳救治时间[7]。医院工作人员需要组织120急救、急诊等相关知识培训,对街道医护人员进行胸痛规范化评估与诊断的培训,以上分配给医院相关科室部门,进而分工协作,从而更好的在引进扁鹊飞救系统后开展区域协同网络救治工作[8]。

目前STEMI治疗的关键是如何缩短FMC-to-B时间,在我国STEMI指南中建议急诊PCI的目标FMC-to-B时间应控制在90分钟内,对于转运患者应将FMC-to-B时间控制在120分钟内[9]。建立区域协同的STEMI救治网络是提高STEMI救治水平的有效途径,但由于不同国家与地区经济文化水平、医疗条件、医疗单位管理模式的差异,各地的STEMI救治网络结构大相径庭[10]。研究组平均FMC-to-B时间在109分钟左右,显示区域协同的STEMI救治网络极大地缩短了FMC-to-B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FMC-to-B时间能显著缩短的原因是通过建立的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平台,STEMI患者可以获得及时诊断、快速运至CCU,介入医师可以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利于在导管室迅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与建立前比较,FMC-to-B时间达标率明显提高[11]。

某些网络医院不具备急诊PCI治疗条件,导致转院患者12例。不达标患者32例,其中患者或家属对是否行急诊介入治疗考虑时间较长、急诊介入医师获取手术同意书延迟引起者占23例。总之STEMI的救治要从院前开始,强调FMC-to-B时间,强调院前及院内解释与救治,打破区域划分,将战线移至院前,提高STEMI救治水平。

[1] 金玫.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C]北京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2010学术年会青年论坛暨急性冠脉综合征.2010:675-690.

[2] Andersen HR.A Citywide Protocol for Primary PCI in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EJM[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8,358(3):231.

[3] 段天兵,向定成,秦伟毅,等.建立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对首诊于非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医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时间及近期预后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8):641-645.

[4] 王斌,王焱,叶涛,等.区域协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救治网络建设探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8):650-654.

[5] 张晔.建立区域协同网络救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效果[J].中国实用医刊,2016,43(16):83-85.

[6] 陈昊,刘坚,周民伟.基于物联网的区域协同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救网络体系的建设[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7):805-808.

[7] 刘晓曦,刘惠亮,於四军.区域协同救治系统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的影响[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6,4(5):246-249.

[8] 吕剑平,梁仪,严金川,等.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新型区域协同救治模式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5,35(2):31-33.

[9] 杨宁,司定然,王恒亮,等.区域协同救治模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的影响[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5(5):356-359.

[10]武玉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1,17(8):108.

[11]陈默.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5,21(17):47-48.

10.3969/j.issn.1009-4393.2018.01.069

猜你喜欢

球囊心肌梗死协同
一次性子宫颈扩张球囊在足月妊娠引产中的应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球囊预扩张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肌微损伤的影响
COOK宫颈扩张球囊用于足月妊娠引产效果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