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榜那—铁棒锤药材名称与基源考证

2018-01-05赵梅宇宋良科任瑶瑶谭睿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8年11期

赵梅宇 宋良科 任瑶瑶 谭睿

摘要:目的 通过榜那-铁棒锤的名称与基源考证,为榜那-铁棒锤药材的可追溯性和保障用药安全有效提供依据。方法 以榜那的藏医典籍考证为基础,结合本草学与现代各级中(藏)药规范,即用文献考证法、药材名称解读法及植物分类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四部医典》收载有毒药物榜阿那保,《晶珠本草》按药物毒性或颜色将榜阿那保分为5种,认为其效用各异,并同时收载生长在阴山或产于汉地的相似有毒药物朗青切土(铁棒锤);榜阿那保基源涉及毛茛科乌头属10余种植物的块根。结论 经考证,榜那(?????藏语音译名)是榜阿那保中最具毒性的一种,现亦名铁棒锤(中药名),为汉、藏、蒙民族均应用较广的抗炎、镇痛、局麻药物,其基源为毛茛科植物铁棒锤Aconitum pendulum Busch、伏毛铁棒锤Aconitum. flavum Hand.-Mazz的干燥块根。

关键词:榜那(?????);榜阿那保;铁棒锤;生药考证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8.11.002

中图分类号:R2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8)11-0006-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vide basis for the traceability and safty of Bangna-Tiebangchui according to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name and base resource of Bangna-Tiebangchui. Methods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textual research, combining herbal and modern Chinese (Tibetan) medicine specifications, literature research, medicinal name interpretation method and plant classification method were used for comprehensive analysis. Results Si Bu Yi Dian records toxic herb medicine of Banganabao. Jing Zhu Ben Cao divides Banganabao into five kinds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efficacy according toxicity and colors, and records Langqingqietu (Tiebangchui) with similar toxicity from Yin Mountain or Han Areas. Base resource of Banganabao includes ten kinds of ranunculaceae aconitum plants. Conclusion Bangna (????? Tibetan transliteration) is the most toxic kind of Banganabao according to textual research, which is also named as Tiebangchui (TCM name) now. Bangna is widely used in anti-inflammation, analgesia, and local anesthesia, which base resource is Aconitum pendulum Busch and dry roots of A. flavum Hand.-Mazz.

Keywords: Bangna(?????); Banganabao; Tiebangchui; base resoure

榜阿那保-榜那(藏语:?????)最早收载于公元八世纪的藏医学巨著《四部医典》,为藏医常用有毒药材,生于阴地或产自汉地。《蓝琉璃》《甘露之滴》《晶珠本草》等均有记载,具有驱寒止痛、祛风定惊功效。铁棒锤亦称雪上一支蒿,始载《本草纲目拾遗》,用于去一切积滞、沉痼阴寒等疾。由于榜那为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十二味翼首散、二十五味珊瑚丸、十五味乳鹏丸、七十味珍珠丸等现代藏成药的主要原料药物之一[1]。其药物名称来自藏语音译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第一册)》规定其汉语药物名称为铁棒锤,来源为毛茛科植物铁棒锤A.pendulum、伏毛铁棒锤A. flavum的干燥块根[2]。由于藏、汉药物名称的差异和文字互译的不一致,加之藥物名称与其基源植物中文名称的不统一,如藏语音译名有榜那、榜阿那保-庞阿那保、朗青切土、曼钦,中药名铁棒锤、雪上一枝蒿,药用植物中文名铁棒锤、伏毛铁棒锤、短柄乌头、曲毛短柄乌头、展毛短柄乌头、多裂乌头等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现象十分严重,导致药材市场榜那、铁棒锤、雪上一枝蒿、草乌药材商品交叉混淆的现象。兹从藏医典籍、本草学与现行中(藏)药规范进行综合考证与分析,为保障榜那、铁棒锤、雪上一枝蒿用药安全有效及药材的可追溯性提供依据。

1 藏医典籍考证

1.1 古代藏医典籍

根据公元八世纪的藏医学巨著《四部医典》记载,榜阿那保(藏语音译名)常用于治疗水肿、四肢创伤、寒性水臌等疾病,其生长分布在多布、门隅等西藏山南地区。

1705年《蓝琉璃》载,榜那(藏语音译名)生长在阳山,可息隆祛寒、干腹水。

1835年的《晶珠本草》在俄(旱生草)类药物中记述榜阿那保有5种,另有2种相似品,其名称有贝卡、赞毒、曼庆、榜阿那保等10余个,其中榜阿那保为不流动毒之首。按毒性分为根有五毒、支叶五毒;按颜色分,虽有白、黄、红、蓝、黑诸种,但以根颜色分概括为白、黄、黑3种。并记载当保仁保切谓“草乌生长在门隅川地,若不摸药性,一剂不慎,就会丧命”。

《晶珠本草》同时记载铁棒锤又名朗青切土、巴保青保、朗青卡曲、嘎尔保切土等,生于阴山,味苦、涩,治一切毒病、热病,为凉药之王。或产自汉地,在述尔泽等地集市上买来的“嘎尔保切土”即是本品。榜阿那保为藏医应用历史悠久的药物,因其颜色不同而有毒性大小不同,其药物名称也不同,其毒性和颜色与名称相关,如生长在门隅川地的草乌,“一剂不慎,即会丧命”,强调榜阿那保的分类与毒性密切相关。因此,被认为榜阿那保系毛茛科乌头属多种植物,如雪上一支蒿、直序乌头等[3]。而凉药之王朗青切土,《晶珠本草》的译者本意应是产于汉地,藏医在述尔泽等地集市上买来的中药铁棒锤是嘎尔保切土即朗青切土[3]为同物异名。但由于1986年出版的译校本《晶珠本草》收载以铁棒锤为藏药名(又名朗青切土),导致后来藏、汉药物名称上及藏语音译名称上的误读与误解。

1.2 现代藏医典籍

据《迪庆藏药》载,雪上一支蒿为毛茛科乌头属乌头亚属乌头组短柄乌头系的几种植物幼苗和根,味苦、性凉,能清热、退烧、止痛,治流感、瘟疫、热毒、疮疔[4]。

《藏药志》收载庞阿那保(藏语音译名),认为现阶段藏医所用庞阿拉保为铁棒锤(Aconitum pendulum Busch.)、伏毛铁棒锤(Aconitum. flavum Hand.-Mazz)、伏毛直序乌头(A. richardsonianum Lauener var. pseudosessiliflorum)、工布乌头(A. kongboense Lauener)4种基源植物的干燥根[5]。庞阿那保治流行性感冒及各种传染病引起的发烧、风湿、跌打损伤及疮疖肿毒,分布在云南、四川、西藏等地海拔3000 m以上的林下、灌丛或高山草甸。其中,铁棒锤的花有时呈蓝色,似为拉斗或曾巴达哲;伏毛铁棒锤的花呈黄色而带绿,或暗紫色,似为庞阿那保;伏毛直序乌头花呈蓝紫色,似为江斗;工布乌头花呈白色而带紫,或淡紫,似为曾嘎尔。

《常用藏药志》收载药材铁棒锤(汉语名)-榜那(藏语音译名),其基源为毛茛科植物伏毛铁棒锤(A. flavum)和铁棒锤(A. pendulum)的干燥块根[6]。在四川、青海、宁夏等地亦称雪上一支蒿。

《中华藏本草》收载药材铁棒锤(汉语名)-曼钦(藏语音译名),来源为毛茛科植物铁棒锤(Aconitum pendulum Busch)、伏毛铁棒锤(Aconitum. flavum Hand.-Mazz)、短柄乌头(A. brachypodum Diels)的根和幼苗,并认为尚有曲毛短柄乌头(A. brachypodium var. crispulum W. T. wang)、展毛短柄乌头(A. brachypodium var. crispulum W. T. wang)、多裂乌头(A. polyschistum Hand,-Mazz)做铁棒锤-曼钦药用[7]。同时收载了药材黑乌头(汉语名)-榜那(藏语音译名),其来源为展毛尖萼乌头(A. acutiusculum Fletcher et Lauener var. aureopilosum W. T. wang)、奔子栏乌头(A. benzilanense T. L. Ming)、显苞乌头(A. bracteolosum W. T. wang)、长柱乌头(A. dolichorhynchum W. T. wang)、丽江乌头(A. forrestii Stapf)、格咱乌头(A. gezaense W. T. wang et L. Q. Li)、工布乌头(A. kongboense Lauener)的块根。其中前三者的花为蓝紫色,后三者的花分别为紫蓝色、蓝色、淡紫色,其主治流感、炭疽病、風湿疼痛、食物中毒。

《迪庆藏药》以《云南中草药选》[8]为基础并结合《晶珠本草》记述,收载药物雪上一支蒿(榜阿那保);《藏药志》收载的庞阿那保,其记述与榜阿那保一致,是音译用字出现差异。《常用藏药志》在《晶珠本草》记述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整理,认为榜阿那保是一类药物,而其中最常用的治疗风湿、跌打损伤及疮疖肿毒药物应是藏、汉族均药用的铁棒锤-朗青切土,为区别应用而采用了《蓝琉璃》记载的榜那(?????)为藏药名,并认为雪上一支蒿的基源与其一致,两者同物异名。《中华藏本草》以铁棒锤(汉语名)-曼钦(藏语音译名)收载,其中曼钦音译名应为曼庆,是榜阿那保的异名,但认为基源为乌头属多种植物的块根。收载的黑乌头(汉语名)-榜那(藏语音译名)应为榜阿那保中的毒性较小的一种,但采用了《蓝琉璃》记载的榜那为藏药名,造成了与《常用藏药志》记述的藏药名的同名异物。

2 本草考证

《本草纲目拾遗》载:“绍郡府佐李秉文,久客西陲,言巴里坤出一种药,名一支蒿。生深山中,无支叶,一支茁土,气味如蒿。四月间,牧马卒驱马入山,收草携归,煎膏以售远客,有贩至兰州货卖者。活血解毒,去一切积滞,沉痼阴寒等疾,驱风理怯。”

《云南中草药选》载:“雪上一支蒿,别名短柄乌头。苦、麻、温、大毒。消炎止痛,祛风除湿。生于富有腐殖质的疏松土中,海拔2500 m以上的高山草丛中。花左右对称,蓝紫色。”[8]

《全国中草药汇编》收载雪上一枝蒿:“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短柄乌头A. brachypodum Diels、疏花短柄乌头A. brachy-podum Diels var. baxiflorum Fletcheret Lauener、伏毛短柄乌头A. brachypodium var. crispulum、宣威乌头A. nagarum Stapf var. lasiandrum W. T. Wang等的干燥块根。”[9]

《云南抗癌中草药》:“雪上一枝蒿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短柄乌头、疏花短柄乌头的干燥块根。花为蓝紫色。”[10]

《云南中药志》:“别名一支蒿(华坪)为毛茛科植物短柄乌头。”[11]

《中华本草》载雪上一枝蒿:“为毛茛科植物短柄乌头、展毛短柄乌头(疏花短柄乌头)、曲毛短柄乌头、小白撑Aconitum nagarum Stapf var. heterotrichum Fletcher et Lauener、宣威乌头、铁棒锤A. pendulum、伏毛铁棒锤A. flavum等多种乌头属植物的块根。”[12]

《中华本草(藏药卷)》收载铁棒锤-榜阿那保,其基源植物为毛茛科乌头属铁棒锤A. pendulum、伏毛铁棒锤A. flavum的块根[13]。

《全国中草药汇编》收载雪上一枝蒿: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短柄乌头A. brachypodum的干燥块根[14]。在附注项下列疏花短柄乌头(展毛短柄乌头)、伏(曲)毛短柄乌头、宣威乌头A. nagarum var. lasiandrum、工布乌头、铁棒锤、宣威乌头A. subrosullatum共6种植物的块根可做雪上一枝蒿药用。另有缩梗乌头A. sessiliflorum等4种的块根也称雪上一枝蒿。又载铁棒锤的基源植物为毛茛科乌头属铁棒锤A. pendulum、伏毛铁棒锤A. flavum的块根。

一支蒿药名最早见于清代,产西南边陲,赵学敏认为其与川乌、草乌有区别。20世纪70年代,《云南中草药选》收载雪上一支蒿,为毛茛科植物短柄乌头A. brachypodum,具大毒,与川乌、草乌功效类似,但来源不同[8]。《全国中草药汇编》收载雪上一枝蒿,将短柄乌头及其变种、宣威乌头均列为其基源[9]。《中华本草》收载雪上一枝蒿的基源包括短柄乌头及其变种、铁棒锤、伏毛铁棒锤等[11]。《中华本草(藏药卷)》载中藏药铁棒锤-榜阿那保的基源为铁棒锤、伏毛铁棒锤[13],与《常用藏药志》[6]一致,但藏药名未采用榜那。《全国中草药汇编》将雪上一枝蒿与铁棒锤分别收载,但在雪上一枝蒿基源植物中出现2种宣威乌头,分别为A. nagarumvar. lasiandrum、A. subrosullatum[9],后者在《中国植物志》中明确归并为前者,故不应出现该类错误。

3 中(藏)药标准

1977年版《中国药典》收载药材雪上一支蒿,规定基源为毛茛科植物雪上一支蒿A. brachypodum的干燥块根[15]。

1987年版《四川中药材标准》收载药材雪上一支蒿,别名铁棒锤、铁棒匕、三转半,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铁棒锤A. pendulum、伏毛铁棒锤A. flavum、多裂乌头A. polyschistum的干燥子根[16]。根外皮黄褐色至棕褐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第一册)》收载铁棒锤(汉语名)-榜那(藏语音译名),规定其基源为毛茛科植物铁棒锤A. pendulum、伏毛铁棒锤A. flavum的干燥根[2]。

2001年版《山东中药材标准》[17]收载雪上一支蒿,为毛茛科植物短柄乌头A. flavum、铁棒锤A. pendulum、宣威乌头A. nagarum var. lasiandrum块根。

2009年版《甘肃中药材标准》收载铁棒锤,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铁棒锤A. pendulum、伏毛铁棒锤A. flavum的干燥块根[18]。

1977年版《中国药典》收载雪上一支蒿,将短柄乌头A. brachypodum的植物中文名命名为雪上一支蒿[15],造成药名与多基源植物名的混淆。而各地方标准以雪上一支蒿或铁棒锤为药名,收载以短柄乌头A. flavum、铁棒锤A. pendulum为主的5种乌头属植物的块根入药。

4 讨论

4.1 关于译名

榜那、榜阿那保-庞阿那保、朗青切土、曼钦为?????的藏语音译名称;雪上一支蒿、铁棒锤为中医汉语药物名称。由于不同典籍的著者在药物的藏语音译名称上的理解和认识不同,导致基源植物的不一致。榜阿那保应为一类毒性药物,来源于毛茛科乌头属多种植物的块根;榜那-铁棒锤(朗青切土)是其中毒性最大、应用最广的一种药物,是藏、汉居住地,或汉、藏混居区均有分布的铁棒锤A. pendulum、伏毛铁棒锤A. flavum的块根。《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第一册)》用榜那统一藏药名和藏语音译名,用铁棒锤为中医汉语药物名加以规范,并与雪上一支蒿加以区别,在基源植物统一基础上,可以避免榜那、铁棒锤、雪上一枝蒿的药材商品交叉混淆的现象,并可加以追溯,保障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的深入研究。

4.2 药材标准

在中药与藏药名称榜那-铁棒锤为同一药物基础上,各地方标准收载药物雪上一支蒿的基源植物应统一为短柄乌头A. flavum及其变种,不宜再收载铁棒锤A. pendulum和伏毛铁棒锤A. flavum为其基源。多裂乌头A. polyschistum、宣威乌头A. nagarum var. lasiandrum在进一步与短柄乌头A. flavum及其变种的比较研究基础上,另外命名药物名称为好。

4.3 其他

现代本草应结合现行的各级药材标准(包括民族药标准)对有争议的药物名称、药材的基源植物、入药部位加以详细考证和必要的实验验证,避免混淆。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442-45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第一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79.

[3] 蒂玛尔·丹增彭措.藏医药经典文献集成:晶珠本草[M].毛继祖,罗尚达,王振华,等,编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4] 杨竞生,初称江措.迪庆藏药[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516-518.

[5]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藏药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1:218.

[6] 田淑琴.常用藏药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82-189.

[7] 罗达尚.中华藏本草[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62-63.

[8] 昆明军区后勤部卫生部.云南中草药选[M].昆明:昆明军区后勤部卫生部,1970:494.

[9]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732.

[10] 胡月英,宣明盛.云南抗癌中草药[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144-145.

[11] 黎光南.云南中药志[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0:472-473.

[1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98.

[1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藏药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74-275.

[14] 王国强.全国中草药汇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801-891.

[15]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化工出版社,1977:530-531.

[16] 四川省卫生厅.四川中药材标准[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234-236.

[17] 山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山东中药材标准[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200.

[18] 甘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甘肃中药材标准[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