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感评

2018-01-05

英语学习 2018年12期
关键词:罗素冲动伦理学

伯特兰·罗素(1872—1970),20世纪享有世界声誉的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散文家和社会批评家。一生著述宏富,在数理逻辑和分析哲学领域作出开创性贡献,在伦理学、政治学、教育理论、思想史和宗教研究等方面也广有建树。罗素出生于英国贵族世家,祖父曾经两度出任首相。他幼年失怙,由祖母抚养成人,1890年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908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罗素的一生漫长而复杂,兼天才与异类于一身,既学通文理,著述等身,享有世界级公共知识分子的盛名和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又惊世骇俗,争议不绝,曾经因为反战争、反宗教、反传统道德的公开言论而两度入狱,又两度被从教的大学开除。他多次结婚离婚的曲折情史甚至被中国作家钱钟书写进小说《围城》,并借罗素之口点出了“围城”意象象征存在困境的哲理意义。

本文系罗素为1954年出版的专著《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所写的导言。世人批评罗素过分理性,在其哲学观里没有为人类的种种激情留下任何余地。罗素借该书对批评者作出回应,重塑自身的公共形象。他自称全书的写作目的有两个:首先是阐释一种非教条的伦理,其次是将其应用于形形色色的当代政治问题之中。

所谓非教条的伦理,就是从人的心理动机出发,思考伦理学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在罗素看来,人是一种半群居的动物,“人性在个体性和社会性的两面之间来回摆动。正因为我们不是完全社会性的,所以需要伦理学来告诉我们行为的目的何在,需要道德规范来反复灌输各种行动规则。”同时,人性亦存在本能冲动和理性控制的二元性,“在冲动和控制的两极之间,伦理学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才能使人们过上幸福生活。正是这种源于人性最深处的冲突,催生了对于伦理学的需求。”

罗素认为,冲动、欲望和激情是人类一切行动的心理基础,各种政治冲突莫不起源于此;要解决这些冲突,成就人类所特有的幸福,也必须从理解和顺应人性的各种诉求着手,压制破坏性冲动而发展创造性冲动。他把对政治至关重要的欲望和激情归结为两类,首先是对于食物、住所、衣服和性爱的原始欲望,其次是难以餍足的贪婪心、好胜心、虛荣心和权力欲。通过发掘人类行为和政治对抗背后的深层心理动因,罗素对于政府权力的合法性来源、人类通往幸福的路径等政治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作出了旗帜鲜明的回答:“明智的社会制度应该鼓励(不同个体或者集团之间)共同可能的目的,阻止互相冲突的目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针对这个目标设计教育和社会体制。”诸如此类的核心观点,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在英语散文的流变中,罗素的说理文占据独特的地位。他的文章一以贯之地“捍卫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或许缺乏丘吉尔的雄辩和戏剧性、萧伯纳的热情和音乐感,却能依靠宏阔的观察视野、缜密的逻辑思辨、作为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的知识底蕴、每每在段尾处奇峰突起的警句,于精确中见深刻,于平实中见流转,于幽默中蕴锋芒。他使得哲学思想的穿透力和文笔的可读性这两种很难调和的因素完美地相结合,不但在学界广受瞩目,也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大众读者。

猜你喜欢

罗素冲动伦理学
罗素悖论
开拓·前沿·创新与学科建设——简评《中医生命伦理学》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冲动”不是真担当
追求原始冲动和意念的自由释放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冲动
罗素的亲知理论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