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文特大学创业型之路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启示

2018-01-05高明

职教论坛 2017年33期
关键词:转型高职院校

摘 要:创业型大学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对高校内涵式发展和特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特文特大学的前身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区域环境、发展规模、学生文化和拓宽参与等因素制约了特文特大学的发展,通过加强校部领导、明确发展理念、改革预算制度、加强外部联系、深化组织改革和鼓励学术融合,实现了“高职院校—综合性大学—研究型大学”的跳跃式发展。借鉴特文特大学的发展经验,建议我国高职院校通过确立愿景、办出特色、根植区域、加强科研和改革教学等措施向创业型大学转型,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

关键词:特文特大学;创业型大学;高职院校;转型

作者简介:高明(1982-),男,辽宁沈阳人,辽宁教育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33-0086-05

特文特大学(University of Twente)是1961年由荷兰政府设立的公立大学,坐落于荷兰上艾瑟尔省的恩斯赫德市,其前身是荷兰第三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特文特高等科技学院(Technische Hogeschool Twente)。根据《荷兰学术教育法案》(1984),经荷兰教育部批准,于1986年正式升格为综合性大学。目前,特文特大学已经成为荷兰“最年轻”的公立研究型大学,并加入荷兰顶尖的理工大学联盟3TU和欧洲创业型大学联盟,被公认为是荷兰最顶尖的高等学府之一。特文特大学于1962年开始建设,1964年9月开始招生,下设机械工程学院、电机工程学院和化学工程学院。随着大学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到包括6个工程技术类系和4个社会管理类系等10个院系。之后,参照美国的大学结构进行重组,目前设有5个学院,6个研究机构,现在共有3300多名研究者在校内从事开创性的研究,在校生超过9000名(见图1)。

一、特文特大学转型的动因——处于荷兰高等教育系统边缘

作为一所年轻的大学,在成立之初,希望以技术大学身份与德尔夫特技术大学(1842年)和埃因霍温技术大学(1956年)比肩,特文特技术大学将自身定位于地区性大学,服务特文特地区(Twente)经济社会的发展,包括:恩斯赫德市(Enschede)市和亨格洛市(Hengelo);与特文特地区的工业建立联系,吸引企业的职员到学校任教;并将学术机构、行政部门、服务单位和教职工公寓集中在一起,与特文特地区的生活相互交织。但从学校发展的前15年来看,由于地区经济社会、大学自身发展规模、学生文化以及大学管理结构的变革,并没有达到预期的设想,反而呈现在荷兰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被边缘化的趋势。

(一)所在地区经济和文化的边缘性

特文特地区位于荷兰东部,与德国毗邻,以棉纺织工业为主,兼有机械、冶金、陶器和橡胶工业。但在上世纪60年代,由于很多企业迁往具有廉价劳动力成本的国家或地区,纺织业开始衰退,大量的厂房被闲置,大批工人失业,而其他工业的发展也未能与大学建立联系,造成特文特技术大学与所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渐行渐远。同时,从特文特技术大学所在地区的教育文化发展来看,同样处于边缘性的位置。特文特地区远离荷兰首都海牙,与荷兰的商业中心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相距甚远,也在从阿姆色特丹一直延伸到多德雷赫特西部地区的文化艺术长廊之外。可以说,与那些处于荷兰政治、经济和文化核心地带的大学相比,缺乏了赶超老牌技术大学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区位优势。

(二)发展规模影响学校的财政收入

特文特大学从1964年开始招生,首批学生仅200人;到了1970年,学校在校生数发展到了2000人,但与预定的4000人的规模差距很大;1978年,学校招收新生600人,学校在校生的规模依旧没能达到4000人。学校规模较小,影响了学校的收入。根据荷兰联邦政府的政策,对于国立大学的财政拨款主要依据是学校的在校生数,特文特大学招生数目少,得到的国家财政拨款也随之减少,而学校用于师生住宿的校区花费太高,影响了学校的财政水平。此外,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石油危机,影响了荷兰政府的财政收入,并开始大量削减对于大学的预算,同时,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于高水平的院校和专业,新成立的特文特技术大学从政府获得的财政资金难以支撑学校的发展。

(三)学生文化对于学科发展的冲击

在上世纪60-70年代,包括荷兰在内的欧洲国家的大学生正在反对专业与工业走的过近,在专业选择方面,更倾向于选择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在政府和非工程领域就业的法律和相关专业。1970年,60%的荷兰新入学的大学生选择人文和社会科学,到1985年这个比例增加到66。其中选择人文科学的大学新生从11%增加到16%;选择法律的大学新生从14%增加到16%,其总和相当于当年选择工程领域的大学新生的总和。选择工程专业和自然科学专业的学生分别从1970年的15%和11%,下降到14%和8%。学生文化的变化,对于地区性的以工业相关专业为主的特文特技术大学,在招生和学科专业发展方面受到了严重影响。

(四)强调拓宽参与改变了管理结构

在1968年巴黎学生运动之后,大学生、年轻教授和职工要求与高级教授分享管理大学的权力,为此,荷兰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在大学各种委员会中必须实行教授、学生和职工的三方代表制。在荷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由教授、学生和职工选民选举代表组成的大学理事会、由选举和任命3-5人组成的执行委员会,代替了旧的由董事会和学术评议会双重管理的结构。特别是《大学管理改组法》(1970)明确的规定了大学内部的学院和系的组成及其功能。虽然,这种改革拓宽了参与大学管理的范围,并未给特文特技术大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足够的力量。

二、特文特大学的转型发展——向“创业型大学”的演进

为摆脱70年代学校发展的困境,特文特大学新开设了可能吸引学生、优秀教师和增加收入的新专业。在工程科学方面,向应用科学方向发展,通过加强科研发展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并将应用社会科学确定为第二个学术核心,先后成立了工商管理学院(1972)和公共管理学院(1976),新建教育技术学专业。但这些举措较为松散,缺乏系统性,在校部层面的领导力不强,缺乏首創精神。为此,特文特大学通过加强校部的行政领导,树立“创业型”大学的发展理念,改革预算制度,扩大学校的外围单位和在各系之间建立新的专业,帮助自身摆脱发展困境,实现了质的飞跃[1]。

(一)加强校部领导,为转型发展凝聚力量

在20世纪70年代,由各方利益代表组成的大学理事会主要负责管理学校事务,校部执行委员会的作用逐渐衰落。但随着“强人”的出现,执行委员会在校部层面形成了强有力的变革力量。机械工程系教授克罗能伯格(Harry van den Kroonenberg)先后担任校长6年,提出了“问题即机遇”的口号,负责推进转型工作;数学家波尔(Erik Bolle)担任行政主任,负责规划财政,致力于将整个大学的财政水平带到新的高度;费克斯(Harry Fekkers)担任规划办公室主任,负责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三个人组成的执行委员,通过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编制分散的预算计划,制定准确描述转型发展的学校发展计划,带领特文特大学走上转型发展之路。

(二)确立“创业”理念,为转型发展明确方向

校长克罗能伯格以演说家的姿态向中央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提出了特文特大学发展愿景:它将不同于古典的综合性大学,也不同于处于斗争年代的大学,它将成为一所勇于创新的大学,开创地方政府、工业、城市和社会合作互动的新形式,致力于服务国家发展和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最终成为一所“创业型大学”。特文特大学将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服务国家和地区工业的发展,推进知识向社会流动,并加速科技成果向企业转让。虽然“创业型大学”刚开始时作为一种理念,并不被坚持“大学是一个学术组织”的教职工所接受,但随着执行委员会的强有力的推进,逐渐转变为一种组织文化,并在其他组织要素的共同推进下,成为特文特大学全体教职工共同的奋斗目标。

(三)改革预算制度,为转型发展拓宽经费渠道

在行政主任波尔的领导下,特文特大学设计了分散预算方式,即不对总的预算经费在各预算类目中的配额做出明确规定,而是直接拨付给学院、系或研究中心,并鼓励他们筹措预算外的经费。基础单位在享有筹措和支配经费自由的同时,也要承担分配经费和遵守大学及国家预算财务制度和规定的责任,并承担一起服务/供应开支。采取这种一次总付预算的方式可以帮助基础单位控制成本和提高教育部核心自主以外的收入来源。特文特大学的经费渠道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渠道来自教育部根据学校的新生报到人数和毕业生人数拨付的经费,以及用于科研的资助经费;第二渠道主要是通过竞争获得来自荷兰科学研究促进组织(Netherlands Organization for the Advan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NOW)的科研经费;第三个经费来自工业、欧盟以及政府部门的捐赠。在荷兰高等教育系统中,总预算的20%以上来自第三渠道,表明高校创业的成功。特文特大学在1995年,第三渠道的百分比已经超过20%,说明学校“创业”成功。同时,执行委员会将三个渠道获得的所有收入分配到学院和系,然后再抽出30%分配给校部服务部门、新专业或不能自给的老专业。

(四)加强外部联系,为转型发展营造环境

为应对教育部减少预算、所在地区要求大学支持经济发展和大学急需增加收入,特文特大学于1979年成立了“转让”办公室,主要帮助机械工程学院的学生创办自己的公司。在此基础上,学校成立转让、科研和开发办公室,启动了临时创业安置计划(Temporary Entrepreneurial Placements, TOP)资助那些来自本校及其他大学的毕业生开启自己的事业,提供的帮助包括:提供一次性无息贷款,办公场地,与大学的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为编制业务、管理、销售和财务计划书提供指导和培训,聘请创业导师并提供相关的创业实务课程。创业安置计划的资金来源于荷兰经济部、周转性借贷基金和欧盟基金,资助的公司涉及机械工程、微电子/光学、环境工程和国际营销等生产企业和咨询公司。想要创业的单位和个人,先在大学内驻扎一年以上,然后嵌入到由公司和地方政府资助的“孵化器”,孵化成功后进入特文特商业和科学园。1988年,特文特大学启动了临时资助新公司计划(Temporary Support Spin-offs, TOS),将创新的理念向事业有成的经验丰富的企业家们扩散,加快产品的商业化进程。为更多地获得资金支持创业,特文特大学成立由“科研计划和地区开发、终身教育和国际合作”三大板块组成的外部联系集团,以加强同荷兰其他地区以及欧洲其他国家的合作。

(五)深化组织改革,为转型发展激发动力

为有效地促进学术工作走上“创业”的道路,特文特大学开始改革内部组织。首先,对商学院“私有化”。特文特商学院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为把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和执行官培训课程办得更好,实行自主独立的管理模式,把它从政府资助的商业研究中分离出来,在校内和校外开设四个不同的自费的全日制和在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课程,也把校内的设施租给商业或其他协会实施培训课程、召开会议和开展体育活动,聘请校内外的商学及相关学科的教授,以及来自商业和其他行业的专业人士来校上课。第二,在校内建立跨学科、跨系和跨学院的研究中心开展创业活动。以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为例,通过为政府和大学提供“评估”和“质量监控”方面的有偿咨询服务,出版相关的专著和论文进行“创业”。最后,为了能够在大学内部开展创业活动,特文特大学于1985年成立了“特文特技术部”,后来交由荷兰基金会进行运作帮助创业的子公司的发展[2]。

(六)鼓励学术融合,为转型发展增加实力

为了提升自身的吸引力,特文特大学在已有学术组织的基础上,设立新的学院和专业,开辟新的学习领域。化学工程学院成为大学基层 学术组织中,将创业精神和加强与工业联系与尊重基础研究的传统结合的典范,学院的科研合同重视创业活动,科研合同收入占总预算的25%,科研经费的60%来自工业,资助了40%的博士研究生,同时,学院重视基础研究、出版著作和论文的质量和声誉[3]。为提升大学适应社会和学生需求的能力,从20世纪80年代末,先后开设了跨学科的土木工程和管理专业、计算机科学和管理专业和通讯专业。同时,机械工程学院和电气工程学院共同与教育研究中心合作开设“以项目为导向”的新课程,以增加專业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能力。此外,荷兰高等教育系统成立8个跨大学的研究生院,有3个总部在特文特大学,大幅增加了特文特大学的学术影响力和办学的灵活性。

三、特文特大学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启示—基于“创业型大学”的实践

创业型大学作为一种办学策略与办学理念,并不是研究型大学转型的专利,高职学院也可以成为创业型大学[4]。从理论上来说,创业型大学的“三螺旋”理论创始人亨利﹒埃茨科维兹认为,创业型大学可以包括很多类型的院校,既可以是研究型大学,也可以是普通大学。伯顿·克拉克也认为专科层次的大学可以更好地适应和学科专门化的需求,有条件可以迅速地对创业机会做出反应,因此专科层次的大学或学院可以更好的实现向创业转型。从国外创业型大学的实践来看,包括传统的研究型大学、新兴的地方本科高校和职业技术学院,为此,我国高职院校可以借鉴特文特大学的经验,走出自己的创业型大学发展之路。

(一)确立发展愿景,绘制创业型大学的蓝图

在高职院校的决策层面,院长和书记应该就学院向创业型大学转型发展达成一致,进而形成包括副院长和副书记在内的向创业型大学转型发展的领导核心,将创业型大学作为学院发展的战略目标。院长应通过界定创业型大学的内涵、分析向创业型大学转型发展的必要性、论证向创业型大学发展的可行性、阐述向创业型大学转型发展的具体路径和描述向创业型大学转型后的愿景,使全院的管理人员、教职员工和学生,了解、接受、认同和支持学院向创业型大学发展。同时,领导核心应通过会议发言、活动讲话、接受专访等方式,将向创业型大学发展的战略目标宣传出去,争取得到政府、行业企业、家长、校友以及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此外,还应根据学院的自身情况制定出向创业型大学转型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通过规划的形式,划分发展阶段,明确阶段目标以及各阶段的主要任务,为向创业型大学转型发展提供描述准确、可调控的发展计划[5]。

(二)办出鲜明特色,走出自己的创业型大学之路

“特”既是教育部部长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之一,也是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高校的核心。在转型发展中应兼顾高等教育层次和职业教育特点,依托具有地方特色和职业特色的专业,正确处理好创业型大学的本质特征与高职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高职院校有质量的特色化发展。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在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时的具体内容、外延和特征存在显著的差异,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呈现多样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也各不相同。从特文特大学的发展来看,并没有照搬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模式,而是将地区资源与自身条件相结合,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转型之路。为此,高职院校在转型过程中应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机遇与挑战,选择适合自身条件和能力的转型路径,最终会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多元化的创业型大学转型之路。

(三)根植区域发展,加强与地区的创新创业联系

离开了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壤,区域性大学的生存和发展将举步维艰。根植于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区域产业和市场,服务所在地区高校毕业生从事创业活动、孵化新企业和创办自己的公司,是特文特大学成功转向创业型大学的重要举措。我国的高职院校大部分属于省属高校,开设的专业基本与所在地区相契合,主要面向省内招生,与所在区域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或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应通过学院的人大、政协以及民主党派的代表和党员为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职业教育以及自身发展献计献策;通过组建产业联盟,实现专业与产业链对接,在技能型人才培养、合作科研、技术转化和职后培训等方面与本地企业实现深度融合;用好所在地区的创新创业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孵化器、创业园和公共实训基地,以及校友等资源,帮助学院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创业活动[6]。

(四)加强应用科研,促进院内研究成果的转化

特文特大通过加强有针对性的应用性研究为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通过转化应用性科研的成果为自己增加可支配的收入。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层次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学和应用性科研将同处于基础地位。高职院校被要求以技术技能创新或创业的形式对国家和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直接的作用,因此知识和技术的溢出能力是成功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关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大学在知识创新和技术技能应用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能力和优势,高职院校应从自身条件出发,将自身定位于技术技能的再造者。主要面向一线生产、技术管理、操作能力等方面进行立项和研发,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与区域产业联系密切的优势,利用区域内的创新创业要素和应用性研究的资源,提升自身对于技术技能的吸收和再创新能力,加速科研成果在区域内的转化,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也为学院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提升自身资金使用的弹性和自由度[7]。

(五)深化教学改革,精细实施创新创业教育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服务面向以及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制订本学校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修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据专业大类或专业群设置基础课程,开设针对跨专业的交叉课程,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由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发与创新创业有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形成纵横交错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并组织行业、企业和教师联合编写创新创业教材。运用大数据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多样的资源。通过校内的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校外的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职业院校实训,以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参考文献:

[1]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伯顿·克拉克.大学的持续变革——创业型大学新案例和新概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戴维奇.创业型大学是如何组织创业教育的?——以荷兰特温特大学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14(2):36-41+101.

[4]高明.高职院校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4(34):63-67.

[5]马小辉.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目标、特性及实践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3(7):96-100.

[6]何郁冰,丁佳敏.创业型大学如何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J].科学学研究,2015(7):1043-1051.

[7]吳伟,石变梅,余晓.欧美创业型大学的异化发展、趋同演进及其意蕴[J].现代教育管理,2012(2):120-124.

责任编辑 王国光

猜你喜欢

转型高职院校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