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018-01-05柳娟

学周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问题分析互联网+互联网

柳娟

摘 要:“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育教学与网络信息技术结合已成为必然,然而,在“互联网+”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中,管理制度、教育手段、德育建设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广大教育者的注意。

关键词:“互联网+”;小学生;美德教育;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1-005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1.030

“互联网+”是李克强总理正式提出来的概念,这个概念本身是含义很广的词汇,这是介于互联网与传统实体行业两者之间的概念,它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实业进行结合,发挥出来了二者原本没有的功能,这从根本上来说还是整个世界都在朝着全球化与信息化方向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提出将“互联网+”的概念引入小学传统美德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之中,根据“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对小学传统德育课程教育目标与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以促进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积极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从而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但在当前小学德育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分析这些问题有助于对该课程教学如何更好地与“互联网+”概念进行结合提供参考。

一、“互联网+”的概念及其本质

2015年,李克强总理将“互联网+”概念写入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此后在全国掀起了“互联网+各行各业”的风尚。学术界对“互联网+”的概念有如下共识:这个概念具体是指互联网与当前已有的传统行业体系进行全面的融合,以改变传统行业原有的格局与惯性。互联网从根本上讲并不是简单的网络信息平台,更重要的是它是新兴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传统行业若要在这个时代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必须重新思考自身的发展模式,如何更好地将互联网技术融入本行业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

二、“互联网+”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缺失

在我国当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为人们娱乐、生活与工作所提供的手段正变得越来越丰富,这使得许多小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有机会通过大人的手机、平板电脑和PC电脑接触到互联网,学生接触互联网机会的增多,他们有很大的可能观看到网络上的不健康内容,观看涉黄和赌博等网络内容,以及沉迷于手机游戏和电脑网络游戏,这对于心灵尚未发育成熟的小学生身心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这也使得小学原来并不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变得更加雪上加霜,许多学校没有比较好的应对办法,只能眼看着小学生受到网络的毒害。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小学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没有良好的制度有关。在手机和网络如此普及的当代,要完全使小学生与互联网进行隔绝是办不到的,但小学可以面向广大小学生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借助德育课堂使学生对互联网有比较正确的认识,进而能够合理利用互联网,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因而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课堂如何更好地与互联网进行结合,使学生能够积极地认识互联网,正确地利用互联网,甚至通过互联网辅助学习,这是小学德育课堂应当积极思考的问题。

(二)传统美德教育手段落后

小学生因为成长环境和速度差异,其素质可能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水平,针对这种情况,德育可能是弥合学生素养差异带来的影响比较适合的手段之一。但以往的美德教育通常在教育方式与方法上是比较落后的,对当前想法日益变得多样化的小学生已变得效果甚微。例如,有的学生因为在家里家长比较娇惯,到了学校里在与同学相处和课堂学习过程中都表现得比较自我和不讲道理,常常与其他同学和教师发生冲突。若按照传统的美德教育方法,教师必然会和其单独交谈,对其施以威严,或者讲道理,要求其以后不再犯,再严重者,教师会对其进行处罚,使其知道学校的“规矩”,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是小学传统美德教育所擅长的,但这种教育方式对成长于互联网环境下,见惯各种新鲜事物的小学生能否奏效,且是否对学生的身心成长真正有用,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问题,因而“互联网+”时代的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不得不探索教育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三)传统美德教育建设步伐缓慢

美德教育是当前各类小学所忽视的教育,当代的小学生肩负着家长深深的期望,许多家长从小孩子出生后就开始投入精力物力让孩子学习这种技能和那种技能,所有能报班只有家里能负责得起都得报一遍,所有能学的乐器都学了个遍,所有能学的画种也都学尽了,家长希望在小孩子身上的投资能够与孩子的成績和能力成正比,但对孩子的美德教育并不是特别重视。学校在家长的这种期望下也逐渐使自身的教育走了样,很多学校所追求的并不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美德的培养,而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分数,只有学生学习成绩越好,学生才能有机会进入更好的初中,才能获得比较高的升学率,也才能获得家长的持续青睐。这使得学校在课程安排上更侧重于文化课程,而对传统美德教育课程才不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直接导致小学生的美德教育任务基本上都转交给了家长,只有家长注重美德培养,学生才会形成良好的传统美德。

三、结语

互联网信息技术已经不可逆转地发展起来,并且正快速地朝着更加先进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应当积极思考当前针对小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是否符合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小学是否可以利用这些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手段,积极在学校、教师、家长与学生之间构筑起良好的美德教育模式,通过多个教育主体的良好沟通和互动,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与素养发展方向,通过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与他人以及整个社会都建立起正确的交流渠道,构建起健康、融洽的人际关系,进而使小学能够对国家、社会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进而形成比较高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王瓒.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家校德育互动尝试——长沙市芙蓉区育华小学“互联网+”德育实践[J].发明与创新·教育信息化, 2016(1):35-36.

[2] 张忠华,张萍.“互联网+”背景下的德育应对[J].中国德育, 2015(15):23-26.endprint

猜你喜欢

问题分析互联网+互联网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进展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