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中国视阈下中华武术传统文化与时代价值

2018-01-04钟建敏丁桥

武术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社会适应身体健康道德规范

钟建敏 丁桥

摘要:从中华武术的健体强身、精神培养、道德规范、社会适应四种时代价值功能出发,与世界卫生组织(WHO)所提出的四维健康观的健康标准相结合。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依据武术的不同价值功能,为推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目标建设进行讨论。

关键词:健康中国 中华武术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道德规范 社会适应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 9-0016-04

1 武术行为干预生理健康

1.1 运动中为何首选武术项目

有研究说明,2008 - 2011年间关于武术对健康促进的研究从不同的层面展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民族传统文化的理念日益回归,武术的养生功能得以彰显。(2)武术促进健康的研究方法呈现多样化态势,从医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心理学等方面多领域、交叉领域的研究得以强化。(3)武术促进人体健康的研究视野逐步拓展到技术要素、影响因子的细微探讨,并渗透到细胞、分子等微观领域,研究更加精细和深入。(4)武术中太极拳对人们尤其是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影响仍然是大众关注的焦点,探讨较多集中于增强老年人的平衡能力和调节老年人精神状态等方面的功能。(5)武术中的太极拳辅助医疗康复的功效逐步得以开掘,并有大量研究得到了实践证明,这也将成为未来研究的趋势。(6)武术促进健康的相关研究层次逐步提高,很多博士、硕士以及中医药学院等跨领域的研究者已经开始了更为深入和细化的研究。虽然跨度较大,但效果显著。

武术具有自己本身的人文性、自然性、传承性与规范性,在一些拳术套路与招式动作中均能得以体现。在郭玉成的《中国民间武术的传承特征、当代价值与发展方略》一文中提到要对学生加强有关民族精神的教育,使其能够明白学习武术精神比学习跆拳道、空手道这些动作更加有意義。[1]

1.2 武术在国家与人民心中的地位

1926年,教育联合会在决案《学校体育应特别重视国技案》中,指出“查国技为吾国原有之武术,关系体育至为重要,凡学校均应特别注重,以期保存国粹,促进体育发展,养成坚实之国民”。[2]2017年9月28日第14次国际武联代表大会通过了在2018年启动首届“世界武术日”(World Wu shu - Kung fu Day)的决议[3],可以看出各个国家对武术项目的高度评价及在全世界范围的推广。武术这一运动也越来越吸引着外国人的眼球,在峨眉山、少林寺,每年都有世界各国武术爱好者前来拜访,学习武术。我国体育高校武术学院经常受邀去各国高校进行中华武术才艺展示,不但在国际交流上促进两国关系更加友好,而且在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上起到了的推动作用。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有一句名言,即“生命在于运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进步,各种疾病不断困扰着人类的生活,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劳逸结合的重要性,只有二者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才能拥有相对健康的生活状态。我国的传统文化强调阴阳协调,这与武术当中所追求的内外兼修相统一。

1.3 武术运动对身体状态的影响

武术作为一项综合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其在身体素质的锻炼中,就要求了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协调等均衡发展,才能完美表现出形神兼备的武术套路。我国有句古话叫做:“筋长一寸延寿十年”,在武术项目锻炼中的第一步就是“压腿”,要求锻炼者有着一定的柔韧性,在练习过程中才会“拳脚听从大脑指挥”,且在众所周知的太极类项目里面有许多要求具有一定柔韧性的技术动作;武术中经典之作《岳武穆九要论》中谈到“总之拳以论势,而握其要者为步,活与不活亦在于步,灵与不灵亦在于步,步之为用大矣哉。”川从中可以看出武术在步法上要求灵活,也就是身体协调的锻炼。武术对其不同训练项目如:对练、散打、拳击等内容上要求力量、耐力、速度等等身体素质,由此能够看出武术项目所具有的锻炼功能均能提高人的身体素质。

从中国武术与中国医学的发展史上来看,二者密不可分。《少林拳术·秘诀》云:“少林五拳,各有其妙用。龙拳练精、蛇拳练气、鹤拳练神、虎拳练力、豹拳练骨”。在武术套路运动中有闪、战、腾、挪、穿、蹦、跳、跃,散打运动中的踢、打、摔、拿等都是身体锻炼的一种运动方式。还有健身气功五禽戏、八段锦等祖先流传下来的象形武术,体现为武术与中医理论的有机结合。

2 武术运动影响心理健康

2.1 武术精神的元素构造

武术在中国历朝历代都很受重视,尚武精神也经久不息。俗话说:武术是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一口气”可概括为精、气、神三要者,三者之间相互依存,共同促进武术精神提炼。《拳意内经·神运经》中记载: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精气神三点”笔者认为‘精就是要精神,表现出气势;‘气就是指一个习武之人由内向外表所表现的气质;‘神指的就是眼睛的神韵、表情的饱满而不显过度,“精气神”三者位于其首的应当是“精”。有学者认为:尚武精神是指一种以的爱国、勇敢、忠诚、强健、坚韧等优良品质为主与过度崇文相对的自我、怯懦、消极、文弱、被动等表现相对的一种刚健、果敢、勇于进取的精神。[5]笔者认为武术精神可分三个层面去论:国家层面有精忠报国的精神、社会层面有尚武崇德的精神、个人层面有自强不息的精神。由此能看得出武术精神尽涵盖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内容,这也是其他体育项目所无法与之相比而特有的魅力。

2.2 社会中心理健康的呈现

在心理健康理解上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心理状态称为广义的心理健康,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与内容称为狭义的心理健康。相对心理健康是有等级的,精神疾病的范畴很广,包括焦虑、抑郁和强迫症等状况,现代社会由于精神疾病而引起对身体、社会的不良影响比比皆是,具体表现可概括为脱离现实、衣着反常、自伤自杀、破坏行为、攻击报复等不良行为。2009世界卫生组织报到,精神疾病患者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中占7%,已经超过心脏病与癌症发病的概率,就连高校也屡屡发生学生宿舍投毒、沉迷网络游戏、割腕寻短等不良事件。一系列的案例,带来各种社会舆论,造成不可预想与挽回的后果。在个人追求人生价值的途中身体健康尤为重要,个人体力健康常处于显性,而精神健康常处于隐性,往往隐性事件比显性事件的权衡度更大。良好的社会适应表现为当本人不觉得生活痛苦、他人不觉得异常、社会功能执行良好,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良好的自尊水平,也是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所以在《健康中国2030》第二篇章第五章第三节中明确强调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

2.3 武术精神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人们有了精神,民族有了信仰,国家才会更有力量。在一定时期之内,中国人被西方人看作为“东亚病夫”,我国倍受大国凌辱,任人宰割,在关乎民族存亡之时,孙中山先生提出通过国术来“强国强种”口号,并大力提倡“尚武精神”,振奋了民族精神,提升了我国的民族自信心。回顾历史,也能够看到尚武精神在历朝历代留下的痕迹。儒家提倡六艺、佩剑而行;汉朝陈汤发出“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振聋发聩之言;唐朝李白既是诗仙亦是剑客游侠;宋太祖赵匡胤时期重文轻武,尚武精神磨灭,导致国家积贫积弱,最终被蒙古所统治;明末清初,专制皇权登峰造极,收缴民间兵器,进一步削弱尚武之风,时光流转最终导致无力抵抗外敌入侵,丧权辱国,令人痛心;如今社会发展阶段社会正气被大力倡导,因此尚武精神再次在全社会得到关注和弘扬。中华民族曲折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无论“武”的形式如何演变,那种超越自我、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志芳的高洁精神不能丢。

3 武术道德涵育社会风气

3.1 武术的道德文化内涵

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武德文化作为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中华武术文化的核心内涵。武德就是习武者个体道德伦理规范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准则。在全球化时代,中华武德文化有别于西方现代体育文化的伦理思想。中华武术文化有“天人合一”的武德思想和认知理论;传统武术中的武德具有“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崇高道德与精神境界;传统武德践行着“仗义任侠”的行为境界和“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追求;传统武德追求“尚中贵和、厚德载物”的思想情怀。[6]武术使习武者在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在心理上得到升华,进而领悟到武术的文化内涵。[7]正如刘三元先生所说, “弘扬民族文化的误区,最核心、最根本的在于我们不是缺少优秀传统文化,而是缺少优秀文化的教育”。[8]武术的文化所具有的是傳承性、规范性、人文性与自然性的特征,且武术包含了多种流派思想,其中“道”是老子提出的思想核心体系,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武术在传承传统文化这一过程中融合了这一思想,认为“道”是武术的根本。在武术的意境和神韵中,充分反映了武术对“道”的追求。[9]

3.2 武术中的道德行为规范

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中的师之规范包括:择徒之规范一慎,待徒之规范一亲,授徒之规范一严。这一规范发展至今,结合如今社会发展所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10]武术缺失了道德,那么习武之人可能会利用武术去做出唯利是图、损人利己、伤天害理的事。在当前这种纷乱复杂的大社会背景下,人们难免会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使得心理追求与道德底线偏离,且在高速发展的环境下,人们生活压力繁重,难免会引起更大的社会矛盾。一个人在道德上的缺失,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对整个周围的生活环境都造成了影响,给社会治安带来秩序的紊乱。

3.3 尚武崇德对社会传播正能量

“尚德重义”一词中从字面意思可以看出,德是武德,义是义气,武术除肢体上的锻炼外还有心灵上的道德培养。中国传统文化“道”为悠久,而“德”的记录在甲骨文中便早有记载,相比道的出现更早。重义指的是一种侠义精神,是生死存亡紧急关头为国家利益、朋友情谊拔刀相助、两肋插刀的侠义,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武术中得以继承发展,在习武者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彰显了习武之人精忠报国、尚武崇德、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其含义极其丰富深远。[11]尚德重义只能在武术这一项目中能够得以体现,在最大的规矩(尚德层面)内施展所不符合社会秩序的(重义层面)行为。归结为也是在告诉习武者习武的目的不是“枕戈为武”而是“止戈为武”。习练武术是为了除暴安良,协助社会长治久安,培养民族精神,提高社会文化性与娱乐性,增强人民生活幸福感。

4 武术的多重性价值与社会适应

4.1 武术所囊括的价值构建

武术自发轫至今,绵延了4000多年,在各时期社会文化的不断浸润和时间的经久磨砺中,早已变得流派繁多、拳种各异、南北有别、且独具特色。从社会学与文化学的视角来看,充分表现了传统武术历史的辉煌及其发展的成熟。[12]不仅是传统武术,从原始狩猎到军事武术,发展至现在各体制下的武术。武术在各个时期无不受着社会的变革紧跟着人们的生活状况适应着、发展着。武术所含的多种价值表现在健身价值、人文价值、娱乐价值、技击价值及经济价值等,这也是中华武术多年发展经久不衰的一个原因,也是不同的人群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都能接受的一个原因。

4.2 社会适应的具体表现

社会适应如今专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对社会的适应,人与社会的关系等多方面的内容。另有学者认为社会适应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团体之间、民族文化之间,彼此互相调整与适应,达到双方相互满意的心理过程[13],如今这也被作为新健康标准的一部分。适应能力也是当前社会人所具备的一种综合生存能力,是个人生活在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强的人,在遇到令人复杂、紧急、危险的情况时,能展示自己灵活多变的能力,最终摆脱困境;适应能力弱的人,在遇到特殊情况就表现为发挥失常、不知所措等,往往经受不住压力。通俗地说,社会适应就是指从熟悉的环境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在短时间内所融入新的社会的一种能力。具有一定社会适应能力的人一般会具有以下特征:独立自主的个性、有明确的人生目标、稳重的性格,具有判断力和自我克制力,并能根据事情的发展变化借鉴过去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善于体察事情的利害关系。

4.3 多重性价值提高人们的社会适应

首先,武术本身的多价值、多技能、多区域的性质说明武术项目具有社会适应性的特点,当且世界卫生组织(WHO)新定义健康标准的社会适应性就是要求人们在环境、人际、个体发展三个大方面去完善与提高自身。在环境适应上,曾表现为东刀西棒、南拳北腿的拳种差异;在人际适应上,表现为吸引力全世界各国家习练武术的人越来越多;在个体适应上,从习练人群来看,无论男女老少,老弱伤残均能够参与其中。从而说明武术项目在人际适应、环境适应和个体发展能力上还是具有潜力,且武术这一运动项目在各国家各地区都能使人们接受。结合当前社会大众在社会适应性环境中的各种不适,根据武术的价值功能够改善练习者身体与心理健康的特点,使之作为一种修行与教化,将提升从业者的社会适应能力作为其根本目标。在现代化社会进程中,武术发展的主题之一必然是选择健康,而健康所包含的社会适应这是现代化社会的需要,也是传统武术可以做出的伟大贡献。[14]

5 结语

https://www.haidu.com/s?word=百度翻译&tn=98012088_4_dg&ch;=12《规划纲要》八个篇章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普及、优化、完善、建设、发展和健全的健康路径,本文主要从武术的不同价值功能对第二篇章中的三个问题进行探讨,结合当前世界卫生组织( WHO)四维健康的定义从身体锻炼、心理磨炼、道德培养与社会适应的角度出发得JHJ,:(1)作为责任担当,武术锻炼能够强化身体健康,且从民族传统文化性的特点出发,引导培养终身锻炼健康观的思想出发,从整体上提高全民健康水平。(2)尚武精神的提升可以改善人们当前所面临的工作、生活压力及心理不健康行为状况,增进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自信心。(3)武德培养文化传承的方面逐渐引导人们在当前快餐车式文化中能够保持清醒,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引起文化共鸣,在社会中找准自身位置,正视自身价值追求。(4)从社会适应角度考虑武术作为伴随着我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形成自身的多重发展经历、技能培养以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对它的学习,能够逐步教会我们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应对这个多元化的社会。

参考文献:

[1]郭玉成.中国民间武术的传承特征、当代价值与发展方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2):40-44.

[2]郭玉成.中国武术传播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84.

[3]国际武术联合会IWUF.8·11首个世界武术日全球来袭,一起武动地球吧![EB/OL].http://www.wushu.com.cn/News/NewsView.aspx?id=1816. 2018 -04-27.

[4]邵建功.拳经秘籍《九要论》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3):165-168.

[5]张强强,胡平清.“尚武精神”概念的内涵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7(6).

[6]彭南京,张羽佳.传统武德文化中的伦理观念及其现代回响[J].体育与科学,2017(2):72-77.

[7]林伯源.中國武术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

[8]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29.

[9]谢群喜,杨少雄,李静亚.中国传统“礼”文化视域下武术礼仪与礼义[J].体育科学研究,2016(2):12-16

[10]李金龙,宿凤玲,张晨昕.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中师之规范及其传承价值审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3):55-60.

[11]汪涌豪,陈广宏.侠的人格与世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2]李守培,郭玉成.传统武术现代化的路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3(1):35-40

[13]董开莎.不同社会支持类型的大学生社会适应状况的研究[J]中国健康理学杂志,2010(10):1248-1250

[14]李守培,郭玉成.传统武术现代化的路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3(1):35-40.

猜你喜欢

社会适应身体健康道德规范
孔祥渊:“我”的出现有助于提升个体道德认同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刍议社会退缩幼儿社会适应的状况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传统伦理道德现实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