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凝视”中的私火局表演
——清远“清晖曲艺苑”音乐文化调查研究

2018-01-04赖秋妍

民族艺术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粤曲凝视曲艺

蒋 燮,赖秋妍

“凝视”中的私火局表演
——清远“清晖曲艺苑”音乐文化调查研究

蒋 燮,赖秋妍

私火局是清远乃至整个广府地区曲艺的灿烂乐章。私火局音乐虽然是“瞬间影像”的时间艺术,但其“表演”却是非常直观的视觉表达,它表征着该音乐文化拥有者群体的情感、经验、记忆与认同,可作为被局内人或局外人进行“凝视”的视听符号。透过凝视,粤曲演唱者、乐师、观众、商业机构、文化管理部门等各方对私火局表演与传承的不同言说、表述与行为逐渐呈现。私火局的表演,也在不同场域、不同身份的参与者“凝视”与“被凝视”的相互建构中映射出多重性社会关系,形塑着这一艺术形式的历史时空和文化脉络。

清远私火局;清晖曲艺苑;粤曲;凝视;表演

“私火(伙)局”是指粤语方言区内民间曲艺爱好者组织起来的,以自娱自乐为目的,自愿组合为基础的业余民间曲艺社团。[1](P52)私火局以演唱粤曲为主。“私火局”是当地社会对这类业余民间曲艺社团的通称或说统称,而单个私火局则以“曲艺社”“曲艺团”或“曲艺苑”等自称。

有关“私火局”领域的研究,目前已有部分学术成果面世。如万钟如对佛山私火局、杨红对香港曲艺社、詹晶晶对肇庆私火局、包瑞杨对中山私火局、梁蔼雯对广州私火局、蔡莉对东莞私火局的考察研究等。但是,对于粤语方言区文化重镇清远的“私火局”,目前尚无学者涉足。笔者将通过对清远私火局的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切身参与日常雅集中的粤曲演唱,了解当地私火局的历史过往与运行模式,并以“清晖曲艺苑”作为重点考察对象,尝试透过“凝视”的眼光去剖析私火局在动态“表演”过程中建构的时空场域、角色关系与表演特色,继而探讨私火局在当代快速城市化与社会变迁中的传承与传播状况,以期为广府地区私火局音乐研究的整体推进做出一份努力。

一、清远人文生境与私火局的历史过往

(一)清远人文生境

清远位于广东省中部,南倚广州,又被称为珠三角的后花园及凤城。清远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自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县,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清远自古以来就是连接内陆腹地和南粤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由于地理位置独特,孕育出个性鲜明的高山峡谷、原始森林、河流湖泊、溶洞温泉等自然景观。清远也是广东瑶、壮等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具有大众文化属性的广府音乐与古老神秘的少数民族音乐共同滋养着这片深厚的文化土地。

(二)口述中的清远私火局

据很多年长的私火局乐师说,清城区是清远传统音乐文化最为活跃的地区。早期私火局是由于人口的搬迁,自顺德、佛山等地传入而得以发展。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清远一处名为“新街”的小巷中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私火局,闻声而来的曲艺爱好者相互切磋、学习。过去在新街,私火局的表演布景都是依靠笔尖画出来的,为了方便和节约成本,现今已被单一的彩印布景所取代。短短几十载光阴,新街已无昔日之声,清城区内亦仅剩清晖曲艺苑与城巷中的几处小曲社。

二、 清远“清晖曲艺苑”的构建

清远现今设备最全面、条件最好、运行机制较为完善的私火局当属清晖曲艺苑。该苑成立于2013年,每逢周一、二、五下午两点半,曲艺社便会迎来一群粤曲“发烧友”。

(一)组成与范式:清晖曲艺苑的运行机制

清晖曲艺苑是由新街热爱曲艺的老前辈操持起来的。现今苑中共有成员20余人,大都是退休教职工及各方社会人士。曲艺苑能够很好维系离不开团长李倩影的雅集场地提供,由此省去了一大笔场地租赁费用。李团长是退休文艺工作者,也是苑内颇为年轻的一位,私火局里的大小事务,从活动经费的收支到场地的打理,基本都在她的管理范围内。除李团长外,苑内还有数位粤曲演唱者、乐器师傅、后勤人员等。

曲艺苑在年龄与性别上呈现出两种范式:一方面,由于私火局“无关生计”,成员日益走向老龄化,整体年龄均在50岁以上,最高龄的已有80岁;另一方面,苑中表演现今显现出男性多演奏乐器,女性主要演唱粤曲的分工范式。

清晖曲艺苑是一个自由的社团组织,但并不等于说其管理散乱。它的自由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日常雅集表演的人数没有强制规定,对于粤曲爱好者也十分宽容,只要学会演唱粤曲《柳毅传书》中的任一唱段,便可成为曲艺苑成员并登上苑内舞台一展其声;第二,演出时间的长短并不受限制,主要取决于雅集当天报名登台演唱的人数及曲目数量;第三,成员与曲艺苑之间没有身份依附关系,也能同时参与清远其他私火局的活动;第四,乐师演奏的乐器亦不固定,一位乐器师傅通常能够娴熟演奏两件以上乐器(打击乐器除外)。

(二)乐器与粤曲:声韵的交织

1.乐器的分类与演奏

清晖曲艺苑乐队编制如下:高胡两件、二胡、椰胡、扬琴、秦琴、大阮、笛子、大提琴、大锣、花盆鼓、大镲、木鱼各一件。依照“霍-萨体系”乐器分类法,弦鸣类乐器包括高胡、二胡、扬琴、秦琴、椰胡、大阮、大提琴;体鸣类乐器包括大锣、大镲、木鱼;膜鸣类乐器有花盆鼓、堂鼓;气鸣类乐器主要是笛子。

乐队主奏乐器高胡(即高音二胡,亦称粤胡),琴筒长21cm,琴身全长82cm,采用钢丝弦,定弦g1、d2,演奏善模拟、贴近粤语方言中的音调,滑音技巧丰富,音色清澈秀丽、明亮柔美,极具韵味。大阮和大提琴的加入使粤曲原本较单薄的伴奏声部变得更为丰富。就清晖曲艺苑而言,乐队主要为粤曲演唱进行伴奏,单独的乐器合奏形式较为鲜见。在伴奏中,乐师们并非完全依照唱曲者提供的谱例而奏,而是根据唱曲者的临场演绎灵活把控演奏的速度与节奏。

2.粤曲的演唱

粤曲把粤剧十大行当的腔口归并为子喉、平喉与大喉三类。子喉是假声演唱,声音纤细、婉转柔和,一般用于表现知书达礼的女性形象;平喉为真声演唱,声音自然、平和,通常用来塑造一般的男性形象;大喉乃真假声混合演唱,声音高亢、激越,常用于表现武功高强、性格刚烈的男子。清晖曲艺社内没有专门的教唱老师,向苑内老艺人讨教与上网找寻音视频资料模仿是新成员学习的主要途径。苑内多采用手抄简谱,但大部分成员并不会读谱,对于他们而言,谱例给予的提示仅是唱词而已。

三、“凝视”中的清晖曲艺苑表演

(一)“凝视”与“表演”

“凝视”在汉语里意为较长时间聚精会神地看,是人们与世界的一种关系图式。西方哲学中的“凝视”则与其视觉文化传统有关。视觉性表征使凝视在当代社会无所不在,它既是主体对他者的看,也是作为欲望对象的他者对主体的注视, 是主体的看与他者注视的一种相互作用。[4](P8)拉康(Lacan)、福柯(Foucault)、吉登斯(Giddens)等多位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切入“凝视”的探讨。后来,厄里(Urry)把“凝视”理论运用到旅游研究领域,认为凝视是旅游经验的中心,是视觉支配或组织了体验的东西。[5](P393-394)“旅游凝视”的视角与方法,现广泛应用于现代旅游与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建构、民俗艺术表演的关系等议题的研究。

音乐虽然是“瞬间影像”的时间艺术,但音乐(特别是民间歌舞、曲艺、戏曲、仪式音乐等表演性很强的艺术品种)的“表演”却是非常直观的视觉表达,其表征着该音乐文化拥有者群体的情感、经验、记忆与认同,可作为被局内人或局外人进行“凝视”的视听符号。音乐表演的凝视,虽不可避免地隐藏着权力性的“观看”,但亦是一种构建音乐阐释的动力与方式。研究主体通过“凝视”这种特殊的观看,对于音乐文化的认知就不能仅局限于关注音乐的声音,同时也要关注声音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建构性,即不同音乐表演场域中相关他者群体之思想、行为、文化及其隐喻的身份/角色的互为作用。

有学者将凝视研究与表演理论相结合,进而将表演划分为“为凝视进行的有意识的表演”“常态化生活的无意识的表演”“旅游服务过程中的表演”三类。[6](P267)清远私火局的表演应属第一类。私火局是广府地区独特且普遍存在的音乐文化现象,是不同身份、角色的参与者交流的有效媒介,参与者的相互“凝视”贯穿私火局音乐表演的全过程。笔者对清晖曲艺苑表演的凝视,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量:一是将私火局的表演置于其表演场域中进行分析,并从参与者互动关系的视角切入观察;二是把静态的音乐文本分析与动态的声色显现(如歌唱、肢体行为等)探求联系起来。

(二)雅集·公园·舞台:表演场域的维系

社会学家布尔迪厄(Bourdieu)曾这样界定场域:“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7](P122)表演场域是可见的,有相对边界的物质场所;作为一个活动事件,有其目的、顺序和行为;其由参与事件的人的行为和感性直觉所构成的一个观念空间。[8](P24)通过观察,目前清晖曲艺苑赖以维系的表演场域主要有雅集、公园、舞台三种,相关情况如下:(见表1)

(三)表演场域中参与者的互动关系

表演理论代表人物鲍曼(Bauman)指出,表演是“一种说话的模式”,“一种交流(communication)的方式”。[9](P122)由此,音乐表演场域不仅仅是一次音乐表演事件发生的物质场地,更多是指表演中的诸多音乐乃至社会关系交互形成的网络空间。雅集是当下清远私火局最普遍的表演场域,笔者将其作为表演参与角色互动关系的分析重心。雅集表演参与者主要有粤曲演唱者、乐师、观众、后勤人员,其中存在着表演者(粤曲演唱者、乐师)与观众、表演者与后勤人员、粤曲演唱者与乐师三重互动关系。粤曲演唱者与乐师的关系,因直接关乎粤曲表演的声音展现,可界定为雅集场域参与者互动关系的核心层面:粤曲演唱者要与乐师伴奏的紧密配合,保持气口、内在情感的高度吻合。乐师也要做好托腔保调,演唱者若出现荒腔走板,乐师须及时给予提示,这其实也体现出粤曲表演中声乐与器乐间的交互关系;表演者与后勤人员属于互动关系的中间层:表演者演奏乐器、演唱粤曲,后勤人员则根据音乐表现的需要实时调控灯光、调节音响,以求呈现最佳的表演效果;表演者与观众属于构建角色关系的外围环面:观众的凝视与表演者的演绎在雅集场域中存在共生关系。不同年龄、职业的观众进入雅集空间观看粤曲,不仅愉悦身心,也与粤曲表演者建立起对话与互动。观众通过眼耳听赏表演者的一举一动激起不断凝视的需求,建构着对粤曲乃至广府文化的感知形象,而表演者则为观众的凝视需求积极进行着粤曲表演的自我表征。(见图1)

表1 清晖曲艺苑的表演场域

(四)表演中的“男腔女唱”

在粤曲对唱中,常以生、旦搭配最为常见。传统的演唱生角多为男性,旦角多为女性扮演。但目前清晖曲艺苑内男性多担当乐师,参与粤曲演唱的男性基本未见,因此出现了男性唱腔角色均为女性饰演的局面,笔者称其“男腔女唱”。

在清晖曲艺苑,男腔女唱并不是指所有的男性唱段都由女性来演唱,而是苑内女性自行挑取感兴趣的曲目演唱,这些曲目主要以爱情故事为表达内容。常用曲目择取情况如下表:

表2 清晖曲艺苑“男腔女唱”常用曲目

(注:“男腔女唱”时与原调同调高。)

以下,笔者将选取《柳毅传书·洞房》做具体分析。

柳毅传书·洞房

演唱:邓萍(饰柳毅)、黎少媚(饰龙女)

记谱:赖秋妍、蒋燮

1.节奏节拍

《柳毅传书·洞房》为4/4拍,多采用时值较短的十六分音符与三十二分音符,节奏音型较密集,具有律动感,旋律音乐性强。演唱时,两位演唱者根据临场的气息控制与情感表达,在节奏上做了较为自由的处理。

2.调式音列

上例在粤曲中属正宫调(1=C),与很多粤曲唱段相似,各句落音的出现都有特定的规律。

表3 《柳毅传书·洞房》各句唱腔落音

3.词曲结构

《柳毅传书·洞房》属梆子腔体系,为七字句结构,包含四个乐句,每个乐句各容纳旦、生两句唱词。行腔中常出现一字多音,加之多用“唔”“呃”“喔”作为连接音或拖腔,使音乐显得非常平顺委婉。粤曲一向尊崇“问字寻腔”原则,观察《柳毅传书之“洞房”》选段可知,唱腔中少有出现重复的旋律。其中“感”“君”字之所以音高运行幅度不大,皆因其在粤语中同属阴平调。另外,唱段中还有一些鼻音尾和塞音尾韵母的唱词,其尾音短促导致不能延长或收音时要转入鼻音,如“有才勤又俭”的“俭”便是尾音转鼻音的例子。

4.表演特色

“男腔女唱”的粤曲表演多为对唱形式,《柳毅传书·洞房》中生腔用子喉演唱。扮演柳毅的粤曲表演者邓萍跟笔者介绍,在演唱男性角色时,私下需着意增加模仿男声宽宏声线的发声练习,通过硬朗的行腔,并结合身势、眼神的表达将男性角色的刚毅气质表现得自然而流畅。笔者注意到,男腔女唱的表演,观众的反响一般都比较热烈,特别是偶尔用大喉(如饰演吕布、鲁智深等)时更是很容易获得满堂喝彩,因为,角色与声音的性别反串满足了当下观众求新求变的审美心态,而女性表演者本身也从观众的肯定中收获自信,并在迎合观众的凝视需求中不断调适着自己的表演状态。

四、城市化与社会变迁中清远私火局的传承和传播

表演既是“传统”又是“呈现中的”,这里,已经实践过的传统被再次实践、再次语境化,表演本身既被当下展开的过程所建构,又建构着当下发生的过程。[10](P255-280)随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清远早已从广袤乡野到高楼四屹。那么,于都市蜿蜒表演的清晖曲艺社乃至清远私火局,在当代社会的急速转型和变迁中受到了哪些影响?它将如何继续传承发展?

(一)城市化对清远私火局的影响

城市化的加剧给予清远私火局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影响。积极影响表现在:首先,除雅集、公园这些传统场域,当代清远私火局开始介入商业舞台这一新的表演场域,这是对既往私火局“非营利性”的一种突破;其次,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很多退休的中老年人,有足够的闲情逸致投入曲艺苑的表演;再者,网络、通讯的日益便捷使成员能够摆脱地缘束缚,即时了解和参与苑内活动。

消极影响则体现为:第一,观众的断层。在多元化的城市环境中,娱乐方式较为多样,过去清远大街小巷私伙局的雅集场地,现今基本都变成麻将馆或餐饮店。笔者在考察时注意到,在清晖曲艺苑雅集中的观众席上,年轻面孔寥寥无几,前来听赏的观众大都为中老年人;第二,中老年受众的凝视、听赏惯习使私火局表演曲目风格单一,无法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当代流行音乐与文化充斥着城市的生活,私火局中那些“老掉牙”的粤曲唱段似乎无法迎合大众音乐审美的风向。人们宁可在音乐门户网站付费下载流行歌曲,也不愿花时间聆听地方音乐;第三,社会整体不够重视。现今清远“公助型”(即由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提供活动经费等支持)私火局较为鲜见,仅存清晖曲艺苑一家,其他私火局由于资金问题发展状况堪忧。

(二)当代社会变迁中清远私火局音乐的传承

当代清远私火局表演者日益老化,亦无如过往般“口传心授”的系统传承。当地中小学音乐课堂上也鲜有这方面表演内容的知识普及,仅在少年宫兴趣培训班有一些粤曲教唱,多为集体性教学,学习群体大都为小学生。针对这种现状,相关文化、教育部门应给予私火局更多关注与扶持,让其能够更好地传承、延续。

(三) 清远私火局在手机媒体中的传播设想

美国传播学者保罗·莱文森(Levinson)曾言:“手机像细胞,无论走到哪里,它都能生成新的社会,新的可能,新的关系。”[11](P70)众所周知,手机媒体现已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作为网络媒体的延伸,手机媒体具有高度的移动性与便携性、信息传播的及时性与互动性、受众资源极其丰富、多媒体传播、私密性与整合性、同步和异步传播的有机统一等独特优势。当代清远私火局若能很好地借助手机这一新兴传播载体,或许能够把自己推介上更广阔的平台,缓解目前的传承窘境。

关于清远私火局在手机媒体中的传播,笔者有如下设想:首先,可以创建清远私火局的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定期推送私火局的情况介绍及各曲艺苑的具体活动信息;其次,逐步建立各曲艺苑成员的微信群和QQ群,将公众号与微博的更新栏目及时在群中分享,并号召大家同步转发至各自朋友圈及QQ空间中;再者,可通过手机各大直播平台(如“花椒”“一直播”“映客”等)将私火局不同场域中的精彩表演实时呈现在网友面前,从而吸引更多人的驻足凝视。

结 语

私火局是清远乃至整个广府地区的灿烂乐章。透过凝视,我们可以观察到粤曲演唱者、乐师、观众、商业机构、文化管理部门等对私火局的不同言说与表述,并注意到他们是如何在不同的表演时空中,按照自己的观念与行动去影响私火局的社会运作。在全球化与地方性的互动进程中,清远私火局面临新的考验和抉择:一方面绝不能丢弃原本的音乐与表演特色;另一方面也要坦然而从容地应对现代文化多样性带来的持续冲击,以期获得新的生命力。各曲艺苑能否创编、表演与现代生活及都市文化有关的新曲?能否在粤曲演唱中融入流行音乐的音调吸引更多青少年观众的凝视?能否将私火局音乐与学校、家庭教育相融合以更好地传承?这些问题,需要关注私火局的各方人士深入思考。

清远私火局的传承发展,是广府音乐文化根深叶茂的深层民间土壤。学者张振涛说:“一首乡曲或是土戏,就是长大成人后心灵休息和疗伤的地方。”[12](P5)作为凝聚广府地区民众情感体验与集体记忆的文化符号,私火局既满足了视听之欲,也勾勒出人们熟悉的生活空间和杂陈的生命印记。私火局的表演,也在不同身份的参与者“看”与“被看”的相互建构中映射出多重性社会关系,形塑着这一艺术形式的历史时空和文化脉络。而研究者亦在其中被“凝视”,受到其他参与者的注视,这对研究者本身与私火局表演的影响何在,尚待进一步研究。

(责任编辑 何婷婷)

[1]万钟如.“私伙局”名称的由来考辨[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3).

Wan Zhongru,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Name“Si Huo Ju”,JournalofXinghaiConservatoryofMusic, No 3, 2010.

[2]黎田,谢伟国.粤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Li Tian and Xie Weiguo,CantoneseSongs, Guangzhou: Guangdo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8.

[3]仲立斌.粤港文化碰撞下的深圳罗湖“粤曲社”调查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3).

Zhong Libin, Investigation of the “Cantonese Songs Society” in Luohu, Shenzhen, situated in the Collision of Cantonese and Hong Kong Cultures,JournalofCentralConservatoryofMusic, No 3, 2015.

[4]吴琼.视觉文化的奇观:视觉文化总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Wu Qiong,SpectacleofVisualArt:GeneralonVisualCulture, 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2005.

[5](英)鲍尔德温,等著,陶东风,等译.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

Elaine Baldwin et al., trans. by Tao Dongfeng et al.,IntroductionofCulturalStudies(RevisedEdition),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4.

[6]岑橙,蔡君.表演理论视角下的游客凝视研究[J].旅游纵览,2016,(9).

Cen Cheng and Cai Jun, Tourists' Gaze in the Perspective of Performers,TourismOverview, No 9, 2016.

[7](法)皮埃尔·布尔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Pierre Bourdieu and Hua Kangde, trans. by Li Meng and Li Kang,GuidetoReflectiveSociology,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15.

[8]李亚.表演场域中的遂昌木偶戏——以金坤木偶剧团为个案[D].上海音乐学院2012届硕士论文.

Li Ya,SuichangPuppetDramaintheFieldofPerformance:TakingJinkunPuppetTroupeasCase, Master’s Thesis of Sha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 2012.

[9]杨利慧.表演理论[J].民间文化论坛,2015,(1).

Yang Lihui, Theory of Performance,FolkCultureForum, No 1, 2015.

[10]Richard Bauman and Pamela,Ritch ,“Informing Performance: Producing the Colloquia in Tierra Blanca,The Albert Lord and Milman Parry Lecture for 1992” ,OralTradition,vol. 9,No 2, 1994.

[11]刘承智.手机在现代传媒中的角色担当[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1).

Liu Chengzhi, The Role of Cellphone in Contemporary Media,FrontierEconomyandCulture, No 1, 2010.

[12]张振涛.给心灵一个支点:乡音[J].中国音乐教育,2015(3).

Zhang Zhentao, Give a Fulcrum to the Heart: Local Accent,ChinaMusicEducation, No 3, 2015.

TheSiHuoJuPerformanceintheGaze:AnInvestigationontheMusicCultureofQinghuiMusicClubinQingyuan

Jiang Xie, Lai Qiuyan

Si Huo Ju is a splendid chapter of the Quyi in Qingyuan and even the whole Guangfu area. Although Si Huo Ju music is a “momentary image” of the art of time, its “performance” is a very direct visual expression, symbolizing the feelings, experiences, memories and identities of the the music culture holders. Therefore, it can be seen as visual and audio symbols for the insiders and outsiders to gaze. In the gaze, Cantonese songs singers, musicians, audiences, business organizations and cultural management bureaus all reveal differentiated discourses, interpretations and behaviors of the Si Huo Ju performance. Multiple social relations are thus reflected through the Si Huo Ju performance interactively constructed between “the gaze” and “the gazed” by different participants in different fields. As a result, the historical time-space and cultural context are shaped in this art form.

Qingyuan Si Huo Ju, Qinghui Music Club, Cantonese songs, gaze, performance

Abouttheauthors:Jiang Xie, PhD, Associate Professor at the College of Music of Guangxi Arts Institute; Lai Qiuyan, Department of Musicology, College of Music, Guangxi Arts Institute, Nanning, Guangxi, 530022.

Thepaperisfundedbythefollowing:Phased results of Guangxi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projectResearchandPracticeonNewTeachingModelof“ResearchWorkshop”inMusicologicalBasicCourses(No 2014JGB171).

2017-08-30

[本刊网址]http://www.ynysyj.org.cn

本文系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音乐学基础课程的‘研究工作坊’教学新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4JGB171)阶段性研究成果。

J607

A

1003-840X(2017)06-0133-08

蒋燮,博士,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赖秋妍,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广西 南宁 530022

http://dx.doi.org/10.21004/issn.1003-840x.2017.06.133

猜你喜欢

粤曲凝视曲艺
粤曲艺术的传承及创新探究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谈当代民族唱法如何演唱传统粤曲——以《昭君出塞》为例
粤曲《回归颂》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
论《天地玄黄》背后的眼
微信朋友圈的拉康式解读
基于Flash技术的曲艺动画设计与实现
粤曲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