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道侗族大歌的演唱艺术

2018-01-02黄菊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演唱艺术

黄菊

摘 要: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的天才创造。侗族人民在漫长的文化发展史中形成的民间复调音乐–侗族大歌,是世界文明史上极其绚丽的一页,是这个民族用以对世界民族民间音乐瑰宝。到过侗寨的人,无一不为侗族人民酷爱音乐的程度而感到惊诧。进入侗乡便好像置身于歌的海洋。

关键词:通道侗族大歌;演唱艺术;舌尖颤音;多声部音乐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3-0134-01

侗人无字,一切均在歌唱与传说中代继相传。侗族大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歌唱载体,蕴含着丰富的侗族传统文化精神。并因其歌词包罗万象,被誉为“侗族文化与百科全书。”所以,能把侗族大歌唱好的歌师们,在歌班和村庄里的地位极高,常被冠以诸多的赞溢之辞,如:聪明、热情、有能力,办事公道等等。那么“歌”唱成什么样被认为好呢?在通道,侗族大歌演唱的声音标准是:大、亮、高、纯、颤。

不同于西方音乐家专业的复调创作。侗族大歌的多声部音乐是与其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是一部侗家人民千百年来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水乳交融的多彩历史生活画卷。“歌”是他们生活的写照,“唱歌”则是通道人们延续和充沛自己生命方式之一。源自于生活,以传授知识、文化为目的的侗族大歌,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其口语化的演唱。

在通道,侗族大歌的教习、传唱与侗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襁褓里的婴孩便在妈妈们悠闲时聚众做针线活时,开始耳濡目染的接受妈妈们的哼唱。6、7岁的幼童在父辈们田间劳作的即兴演唱中开始了基本学唱。所以,演唱与人民生活密切联系的侗族大歌时,真假声混合的类似吟唱的演唱方法是演绎侗族大歌的主要方式。侗家人在千百年来创作与传唱侗族大歌的历史进程中,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他们认为,好的声音就是:大、亮、高、纯、颤。

“大”和“亮”,是通道侗人对声音的主要要求。鼓楼对歌时,大、响的音量能很快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并很快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通道县独坡乡坪寨村的石生刚就是以一副天生大嗓门,名震通道。据传,他在自家堂屋(客厅)里能把山那边干活的家人喊回家吃饭。对歌时,他一张嘴,整个会场鸦雀无声,都被他的声音盖住了。所以当打工浪潮席卷通道时,村里的适龄青年都以不去打工为耻,但石生刚不愿意去。他更愿意农闲时到处走村串寨,唱侗歌,侗戏。

“高”和“颤”,“高”是对二声部中高声区的要求,特別是在演唱声音大歌“嘎或”时,通常有一段显示整个歌班水平的炫技唱段。该唱段音区非常高,难度比较大,每个歌班都各有两至三个能演唱高音的歌师,有的唱段也确实需要多人来轮流演唱来完成。该乐段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多用衬词来演唱,并且善于模仿各种大自然的声音。这就自然用到侗族大歌一种特殊的演唱技巧——舌尖颤音。在通道的侗族大歌中,对自然音响的模仿最为常见。

如前所述,侗族大歌中的声音大歌有很多曲目都是对某些自然音响的模仿,诸如:雏鸟、小虫、小动物等。在天生歌师们的努力下,历经千百年,通道人不仅通过舌尖颤音这一技巧使他们的模仿越来越逼真,并且使这种唱法称为了侗人们独有的歌唱绝技,也是我们民族声乐艺术的瑰宝。

舌尖颤音具有:

第一:气息流动。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有在流动的气息支持下,才能保持高频的持续音。

第二:身体放松。虽然舌尖是演唱该技巧的主角,但僵硬的身体会使舌尖根本没有办法灵活的弹跳。

第三:下巴自然。舌尖的高频动作会使下巴越来越紧张、不自然,僵硬,更加影响后面的演唱。

在演唱时,自然的下巴抖动也是允许的。舌尖颤音的演唱技巧不是单纯的在课堂教学时,声乐老师讲讲这些要点就能完成。最为重要的是要去大自然中聆听,与这些人类的好朋友互亲互动,全方位的掌握了它们的生活习性后,才能更加惟妙惟肖的模仿。用歌师的话来说:“哪有技巧,干活时,它们在一旁叫,我们就跟着好玩一样的学,就会了呀,多学几年就很像啦!”

这些质朴的话语诠释的正是著名的民族音乐学家郭乃安老先生曾经说过:“我们搞音乐的,多到田间地头去转转,就一切都明白了。否则,书读得再多,其意不但实现不了,还反而让你进入死胡同。”通道人的侗族大歌之所以让世人刮目相看,肃然起敬。因为他们唱得不仅仅是动听的音符,而是对生活的满腔热爱和执着最求。大歌则是他们作为具有生生不息生命本源的具体外化。

猜你喜欢

演唱艺术
勇毅执着的追求 坚实丰厚的建树
——郭克俭《中国豫剧演唱艺术》评介
民族音乐演唱艺术的历史变迁探究
初探声乐演唱艺术的情感控制
陕北民歌的演唱艺术研究
从《阳关三叠》中探析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艺术特点
略谈美声唱法对中国歌剧演唱艺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