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水印木刻版画艺术特点中“水韵”的灵动性

2018-01-02提镇恺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水韵艺术特点

提镇恺

摘 要:在现当代,只有传承与创新才能把我们的传统艺术保留发展下去,而如何去做才能真正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和结果?艺术特点中“水韵”的灵动性是怎样体现的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那么我想不妨引用陈琦的话来迈出我们的第一步“沉下心来倾听自己的声音”。

关键词:水印木刻;艺术特点;“水韵”灵动性

中图分类号:J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3-0008-01

一、水印木刻现状之我见

其一是因为自创作水印木刻兴起以来以张新予等为创始人的江苏水印木刻学派得以开创,水印木刻便得以推广,它成为学科进入很多高校例如各个美院以及很多综合院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及九十年代,依据高校版画专业的教学,以及专业画院学术土壤的培育,版画的创作队伍明显的壮大。学习的人接触的人开始变多,也开始探索不同的可能性,而后慢慢延续到现在而且也有不少成绩这一点从全国版展和各大省展中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来,里面有很多高质量的水印木刻作品。现在的水印木刻已经慢慢打开了被认知的局面。

其二是在相对于其他艺术例如国画油画,水印木刻在我们生活中对于老百姓来说还是很少有了解的。当代艺术发展迅猛但水印版画较为传统、艺术家自身等原因。从这一件事例就可以反思出可能出现这样现象的原因大概是因为一是不了解水印木刻毕竟确实制作水印木刻的作坊不多没有过于接触。

为什么?因为它的制作过程很繁杂,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激情会被慢慢消耗如果不依靠心里的平静那么如何来不断探索不断试验最后完成一幅成功的水印版画?大概这也是水印木刻现状不太可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吧。而我欣赏水印木刻也正是因为它只是在自己的心静状态下产生的不以功利为目的的只是在记录着一个过程而已。这也正是它的灵动之处。

二、“水韵”灵动性的表现

在深入了解水印木刻之后我们会发现绘、刻、印以及其它更复杂的工序就是它最大的特点。因为这些使得它有无数种可能性,而每一种可能性都需要我们不厌其烦地去发现去实验从而得到收获。也可以看得出水印木刻虽然需要运用多个板子而且还要在每块板子上尺量仔细做标记,还要担心会不会错版,虽然要探索很多种颜色的搭配还要控制水分的多少不像其它画种来得那么直接,但是正因为如此才能看得到它就是这么老老实实、没有捷径可走、没有滑头可耍,正好也證明了它艺术特点中“水韵”的灵动性。在着色上面亦是如此,因为是多版就会受到多版的限制,色彩设定不宜过多。在黄锦洲的论文里也曾指出印制时,由于多版套印,不宜用过多颜色。与其说它有局限性还不如说这是它独特的艺术魅力,这样精明概括的效果绝对是在考验画者的色彩运用能力。在许多限制下还能做到清新淡雅、着色纯净、灵动恬静才能达到多版套色水印的意境。

所谓灵动其实是指控制。只有多做多体会多总结才能保证技法一步步地成熟。为什么要控制得当?水印木刻中水和墨是水印木刻的灵魂。因此,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水分的掌握和控制能力是十分重要,只要能充分把握好水分和墨的干湿、浓淡、虚实和强弱,都会出现不同的水印木刻艺术意韵和审美意味。一切美的效果都是在把握中沉淀而来。首先要控制画里的内容不宜过多细线条,因为通常多版套色水印的画幅都是偏小的,太多细线条画面的表现力就不够而且容易错版。想要表现出多版套色水印独特的韵味和趣味,首先在印刷过程中需要控制,时间需要控制,因为纸张是从周边开始干的只要纸张周围的水分控制好了就有更多的拓印时间。水分需要控制,色彩调和需要控制,纸张的湿润程度需要控制等等。纸张的湿度,很难精确测量,加之各部分因艺术表现导致用水的多少不等,只能靠经验与拓印的先后顺序来掌握。另一方面是调色的水份,颜色调入水的多少是根据画面深浅的需要来决定的。这样,才能体现出水印木刻的“水韵”的艺术特点。

三、结语

在信息爆炸的当代我们更要看清楚艺术的时局和把握当下在创新的同时掌握好方向不要被无谓的信息所左右。应该心无旁骛地静静地认真地对待这样一个需要细心、需要我们加大力度传承与创新使它成为更广为人知的一个既单纯又特别的艺术。

参考文献:

[1]张伟.版画艺术中的色彩语言研究[J].艺术评论,2017(08).

[2]李基.复数性——版画艺术的“双刃剑”[J].大众文艺,2015(04).

[3]郭宗保.关于版画艺术的当代发展浅谈[J].中国培训,2015(14).

[4]何国富.论数字版画与传统版画的融合与创新[J].艺术科技,2014(05).

[5]康剑飞.版画的内在逻辑与当代应用[J].美术观察,2013(08).

[6]黄洋.从版画的概念分歧透视版画的价值走向[J].美术观察,2013(08).endprint

猜你喜欢

水韵艺术特点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水韵南星渎
水韵
水韵
浅谈工笔女画家蒋采萍的绘画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文学作品与舞蹈的艺术融合
水韵
——卜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