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海经》中医药学知识的内容与传播

2018-01-0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中医文献杂志 2017年6期
关键词:神农本草经医药学山海经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于博雅

·文献研究·

《山海经》中医药学知识的内容与传播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于博雅

《山海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区域地理著作,记载了大量先秦时期与医学有关的药物、疾病、病症及其防治的珍稀资料。与汉代出现的《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五十二病方》相比,《山海经》在药物命名与分类、药物性质与效能、药物产地与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等方面,表现出了鲜明的由巫术向医学发展过渡阶段的特征。《山海经》中的医药学知识受到后世医学家的重视,并得到广泛的传播与应用,对于研究早期中医学形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山海经 中医药起源 药物 疾病 诊疗体系 巫医结合

《山海经》是我国先秦时期成书的、现存最早的地理学著作,也是“明确指出各种自然物产之预防、治疗疾病功效的早期文献”[1],包含了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丰富的知识。其中《五藏山经》被后世称为是一部医书,记载了大量珍稀的医药学知识,包含了药物、疾病、病症等内容,早于现存的《五十二病方》和《神农本草经》。但是,此书中的医药学知识又和巫术、鬼神密切相关,反映了早期巫医不分的现象。

关于《山海经》中医学知识的内容及其价值,长期以来学术界关注不够,近几年来,开始重视相关的研究[1- 9]。如宋向元《东汉以来方士与医药》一文指出:“《山海经》里面关于医药的记载,多存上古医疗状况之真面目,于医史文献上颇足珍视。”[10]陈红梅《〈山海经〉涉药内容分类思想与编纂体例探讨》一文,探讨了药条编纂体例对后世本草学著作的影响[11]。然而,与现存第一部本草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和现存出土第一部医学方书著作《五十二病方》进行比较,《山海经》中的医学知识有何特点,在中国医学史上处于何种地位,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本文通过对《山海经》一书中《山经》有关医药方面的记载进行统计与梳理,全面系统地探究书中的药物、病名、病症以及早期关于“治疗”概念形成原因等医学知识,并与《神农本草经》和《五十二病方》进行比较,揭示此书中医药学的价值及其对后世本草学、方剂学产生的影响。

《山海经》中有关医药起源的记载及其地理分布

关于《山海经》中医药起源的时间,与《山海经》的形成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袁珂在《中国神话研究和山海经》一文中说:“《山海经》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经多人写成的一部古书,作者大概都是楚地的楚人。”茅盾在《中国神话研究》一书中认为:“《五藏山经》大概是东周之书。”[12]王红旗《〈山海经〉的来龙去脉》一文认为,《山海经》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也不是作于一时,其成书年代或在春秋战国时期,或在秦汉之际。从内容上来说,《山海经》中记载了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共工怒撞不周山及大禹治水等诸多传说,但其中却没有记载伊尹制药这一重要的传说,故有推测说《山海经》中的记载早于成汤之前。[13]李丰懋在《神话的故乡——山海经》一书中指出,《山海经》保存在《大荒经》、《海内经》的记录方式,是每个民族常见的口传文学的传播方式。最早期,都是利用口头相传的方式叙述自己种族的来源以及祖先创业的丰功伟绩。这些都是各民族文化的根,标示着民族成长的艰辛历程。《大荒经》、《海内经》就是其中一部分中华民族的圣史。[14]《万物》是在阜阳出土的汉简,其内容与《山海经》有重叠之处,也可作为是《山海经》内容记录方式的一种猜想。[15]

《山海经·山经》中有关疾病、医药的地理分布与当时中国的地理疆域紧密相关。据龚胜生《〈山海经〉的医学地理学价值》一文的研究,大体而言:传染病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精神与神经性疾病在豫西山地及南粤山地较为集中;地甲病和皮肤病主要分布在秦岭山脉;痈、疽、瘘、疣、痤等肿瘤、疮疡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外围的贺兰山、阴山、秦岭山脉;湿病则主要分布在岭南地区和渭河南岸地区。其中以西山、中山部分内容最为详实准确。日本学者伊藤清司用二元划分的空间观来看待《山海经》,认为它主要表现的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与农业文明相对的蛮荒野生的空间。前者可称为内部世界,后者则为外围世界。[16]

笔者通过对《山经》和《海经》的比较与分析,发现海内、海外经中均有不死药的记载,但在《山经》中却没有。《山经》中记载的药物,大多有明确的名称、主治和地域分布,说明其已逐渐脱离了神话的范畴,向本草学著作的趋势演进。因此,《山海经》中有关医药学的记载,晚于殷墟甲骨文,早于《五十二病方》和《黄帝内经》,在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历史上,《山海经》 所载存的医学信息,有着特定的历史意义和不可忽视的科学价值。[17]

《山海经》中的药物、病名与病症

《山海经》中的药物,分为植物、动物和矿物三大类,不仅描述了药物的分类和产地,而且还论述了与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密切相关的各种药物形态。同时,书中还保存了许多古代疾病的名称和症状。

1.《山海经》中记载的药物

植物药 经笔者统计,发现《北山经》中未见相关记载。《山经》中有实际药用价值的植物药共计53种,其中以《中山经》最多,《西山经》次之,《北山经》最少。

《西山经》共16条:萆荔食之已心痛;文茎其实如枣,可以已聋;草状如葵,食之使人不惑;有草状如韭,白华黑实,食之已疥;黄雚,其状如赭,浴之已疥,又可以已胕;薰草,佩之可以已疠;蓇蓉,食之使人无子;杜衡,可以走马,食之已瘿;无条,可以毒鼠;有木员叶而白柎,赤华而黑理,其食如枳,食之宜子孙;爰有嘉果,其实如桃,食之不劳;丹木,黄华而赤实,其味如饴,食之不饥;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薲草食之已劳;櫰木,食之多力;丹木,其实大如瓜,食之已瘅,可以御火。[18]21- 58

《东山经》中2条:有木状如杨,其实如枣而无核,其味酸甘,食之不疟;芑木可以服马。[18]104

《中山经》中记载数目较多,共计26条:枥木,其实如楝,服之不忘;植楮,可以已癙,食之不眯;鬼草服之不忧;雕棠食之已聋;荣草食之已风;芒草可以毒鱼;荀草服之美人色;茇木可以毒鱼;葶苧可以毒鱼;焉酸可以为毒;蘨草服之媚于人;黄棘服之不字;无条服之不瘿;天楄服者不;牛伤服者不厥;帝休服者不怒;栯木服者不妒;蘨草服之不昧;亢木,食之不蛊;蘡薁食之不愚;梨草可以已疽;蓟柏服者不寒;毂草服之不夭,可以为腹病;莽草可以毒鱼;鸡谷其味酸甘,食之利于人;木多桑,多杨桃,可以为皮张。[18]109- 160

动物药 经笔者统计,发现《山海经·山经》中共收入动物药62种。与上文植物药不同的是,动物药记载最多的是未提及植物药的《北山经》。其原因可能与地理位置有关,北方偏寒凉不利于植物生长,故先民可能多以动物药为主,在治疗方面包含“食之不瘅”、“食之不妒”、 “食之杀人”等,种类十分丰富。另外,统计发现《中山经》中涉及的药物最多,其原因可能与《中山经》涉及区域为当时农业文明的中心地带有关。

矿物药 《山经》中记载的矿物药物有8种。其中《南山经》中记载1条:育沛,佩之无瘕疾。[18]1《西山经》中记载3条:流赭,涂牛马无病;白石焉,其名日礜,可以毒鼠;瑾瑜之玉,君子服之,以御不详。[18]22- 37《北山经》中1条:器酸,三岁一成,食之已疠[18]79。《中山经》中3条:天婴可以已痤;帝台之石服之不蛊;帝台之浆,饮之者不心痛[18]110- 157。《东山经》中没有记载。上述8种矿物药中,其中育沛究竟属于何物仍有待考证,为便于比较分析,本文中暂将其归之于矿物药类。

总之,《山海经》中记载的药物共有124种,虽然内容较为简略,但具备了后世本草学著作中有关药物的各项要素,可以说是后世本草学著作的滥觞。

2.《山海经》中记载的疾病及其病症

《山经》记载了大量的疾病及其病症。其中外科病包括五官科的聋、眯、昧、眴目、灂和嗌痛,皮肤科的疥、疣、癙、痈、瘿、疽、底、肿疾、白癣、腊、垫和皮张(其中“皮张”释义有待考证),跌打科下的胕,肛肠科的痔疮等。内科病主要包括腹病、疟、疠、瘅、风病、厥、暍、呕、疫疾、心痛等;精神科疾病包括愚、痸、狂、惑、卧、厌,以及七情方面的怒、妒、忧等。另外记载比较多的是关于生殖方面的内容,如宜子孙、无子、不育等,出现频率很高,可见古人对生产生殖的重视程度。还有关于“服之媚于人”、“服之美人色”的美容类药物的记载,表明在《山海经》记录时代,古人在基本生存要求之外,已经开始有了对“审美”的概念性追求。除人用药物之外,还有“服之走马”的兽药记载,说明先民们已经开始了动物蓄养,并已经有了治疗动物疾病的意识。

《山海经·山经》中少见有关疾病症状的记载,有关疾病名称的记载也较为零碎,与药物一同出现,一药对一病的特点十分突出(偶见一药对两症的特殊情况)。另外在《山海经·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如大人国、小人国、贯胸国,虽荒诞不可尽信,却又有巨人症、侏儒症、开放性气胸等疾病与之对应。由此来看,《山经》比较类似于博物学方面的记载,疾病名称一般依附于药物存在,而《海经》则比较类似于想象小说,其中记载的奇特现象可能与当时存在的病症有很大的关系。

总之,《山海经》对疾病的划分方式跟后世《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医书中关于疾病的划分种类不同,但从疾病学的概念和分类来看,这些疾病的名称和症状又有很大一部分符合古代医学的内容,说明先秦时期医学家对疾病已经有了初步的概念认识和初步的分类观念。

3.《山海经》中医药学知识与《神农本草经》和《五十二病方》的比较

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中指出:“太古书今见存者,有《神农经》、《山海经》,或云禹所作。《素问》黄帝作。《归藏》、《连山》,夏殷之书,周时曰《易》。”[20]但从成书年代来看,《山海经》中记载的内容应早于《神农本草经》,并非同一时代之作。

从药物单品角度来说,《山海经》中以动物药为多,而 《神农本草经》则以植物药为多。在两本著作的药物比较中,张登本等《〈神农本草经〉与〈山海经〉〈本草纲目〉的关系》指出以下几点不同:“一是药品相合的不多;二是药物种源不同。”从药学分类体系上来说,《山海经》不是专言物品之书,因而 139种有药用功能的物品是分散的,主治功用也是随意记载的,没有分类迹象,纯属原生的自然状态。而《神农本草经》是专载药物的著作,因而 365种药物分类明确,品名、性味、主治功用的文字陈述有序而集中。两者不存在必然的渊源关系,前者更多地表现为药物的原始状态和当时人们的原生态认识。[21]马伯英《〈山海经〉中药物记载的再评价》一文指出,《山海经》中已经有了初步的分类学,“诸种药物明确分类者多指明为‘有草,曰…’、‘有鸟,曰…’等,统计之实分为草、木、鸟、兽、鱼及矿物等大类。……从功能看,有治病、强壮、防疫、致毒之分”[22]。

从药物知识体系上来说,依据现存最早医学本草《神农本草经》和现存马王堆汉墓出土最早的医学方书《五十二病方》,笔者认为《山海经》中的医药学知识和中医学典籍《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和《五十二病方》之间,既有内容上的不同,又有一定的密切联系。

药物分类方式不同 《山海经》中分药物为草类、矿石、土类、水类、木类、禽类、兽类、麟类、介类和不详,共124种[23]。书中提出以上分类的名称,其基础分类方式是以五藏山经为纲领进行的分类,本质上没有我们归纳的土木金石之类的分类思想体现其中。跟《神农本草经》分药物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无实等相比,《山经》中大多一物对一病,属于比较分散的自然状态,药物记载一般也只说明产地、形状、特点及其效用,药物主治和使用方法较为原始,这跟汉代成书的《神农本草经》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的分类完全不同,这种分类方式可能也与《山海经》的编撰体例有关。所以,陈红梅认为:“《山海经》虽然将药物散在地记载在书中,但在不自觉中都遵循了一种模式或规律,这为《神农本草经》药条信息的编纂打下了基础。所以《山海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本草学著作的早期形态。”[11]笔者同意这种观点,认为这反映了我国殷商至汉代医药学体系的分类方法不断趋于详尽精确的进化历程。

药物学理论方面 《山海经》中的药物大多为单方药物,缺乏完备的药学理论,这跟《神农本草经》完全不同。第一,《山海经》中只指出了病症对应的药物名称,但《神农本草经》中已经提出,“药有阴阳配合……,根、叶、花、实”[24]9,已经把植物药的使用细化到了具体的部位。第二,在药物配伍方面,《山海经》中只有单方药物的应用,而《神农本草经》中提出了“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24]6的配伍概念,并在后文提出了配伍的数字比例,说明截止至《神农本草经》成书时,药物配伍概念已经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两书之间应该存在着一定的时间间隔。第三,在药物的性味上,《山海经》只是较为粗糙地提出了“酸甘”、“性寒”、“毒鱼”等初步概念,《神农本草经》中则进一步明确指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采治时月生熟”[24]13,完备的药性学概念已出现。最后,在药物的使用方面上,《神农本草经》已经脱离了上古时期“食之”、“佩之”的简单方法,开始有了“药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24]18的不同使用方法,并有阴干、曝晒等的初步炮制方法。但在药物疾病主治方面,《山海经》和《神农本草经》则相同。

病症的继承与发展 《山海经》中记载的疾病名称及其病症,在《五十二病方》和《黄帝内经素问》既有继承延续,又有变化发展,反映了传统医学在形成过程中对疾病名称、概念、病因、病症及疗法的继承、创新和扬弃。如《山海经》中的57个病症名称,与《黄帝内经》病症名称相同的有37个。与《五十二病方》中的病症名称相同的有12个(《五十二病方》中有的用通借字)[19]。另外,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百病之本39种,其中疟、瘕、癫痫、聋、痈肿、痔、瘿、蛊共8种疾病见于《山海经》的记载。有些词语,在后世医书中仍有出现,但其词意出现了明显的扩充或更改[3]。尚志钧通过阜阳汉简《万物》和《山海经》对病名、病症、治疗术语和文字语句格式的考察勘比,发现二者有极大的相似性,且药物名称多为古字。治疗术语均有一定的共通之处。例如,两书所言医病的术语,无“治”、“疗”、“主”等词,而是用“已”、“为”、“使”、“不”等词,如 “石鼠头己心痛也”、“菖蒲……使人忍寒也”、“寒也,为毋志甾舆阑也”等[15]。这些词,在后世医药文献中均不见用。

ShanHaiJing:ContentsandSepreading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Knowledge

YU Bo-ya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ShanHaiJingis the earliest regional geography book which recorded lots of medical herbs, illness, diseases, rare materials 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ose before the Qin Dynasty in China. Compared withHuangDiNeiJing,ShenNongBenCaoJingandFifty-twoDiseasesIntegrationin the Han Dynasty ,ShanHaiJingshowed a sharp transition from witchcraft to medical development in the herbs naming, classification, medicinal properties,medicinalperformance, herbs distribution, collection timing, medicinal herbal parts, major diesease indications etc.. The medicine knowledge ofShanHaiJinghas attracted a lot of attention from many later generations of medical scientist. And it has been widely spreaded and applied after it was conformed. It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in later researches of the forming earl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HaiJing;traditonal Chinese medicine origins; medicinal herbs; disease; system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witchcraft sorcery combined medicine

Z22

A

1006-4737(2017)06-0001-05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神农本草经医药学山海经
A review of the ethnobotanical value,phytochemistry,and pharmacology of Physalis pubescens L.
山海经里说了什么
Network Pharmacology Investigation in the Mechanism of Radix Pseudostellariae-Rhizoma Anemarrhenae Therapy for Diabetes Mellitus
山海经夫诸
浅述葛洪及其医药学
中医药学名词
云南省高校中医药学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简介
摘录《神农本草经读》(二)
摘录《神农本草经读》(一)
中医药学名词(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