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开展小组学习活动,培养提升语文思维能力

2018-01-02李祖海

安徽教育科研 2018年2期
关键词:思维同学设计

李祖海

(肥西县上派中学 安徽合肥 231200)

引 言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要求语文教学的核心必须是培养语文的思维能力。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初中生来说更有吸引力。他们普遍喜欢互动的课堂氛围。依据初中生年龄特点开展小组学习活动,以达成其思维能力发展的目的应当是合理的选择。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提升。

请看一组镜头——

镜头一:小组思考的安静场面,或凝神静读,或双眉微蹙,或圈点勾画,或奋笔疾书……

镜头二:小组讨论的热烈场面,这边小声细语,那边侧耳聆听,旁边颔首微笑……

镜头三:小组发言的激情场面,他慢条斯理有点胆怯,她抑扬顿挫略显羞涩,他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她滔滔不绝如雨打荷叶……

以上就是小组学习活动的场景。通过不断摸索,我找到了一把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

小组学习,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锻炼了求异创新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对问题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小组学习使学生养成了一些良好的思维品质:聚焦,倾听,欣赏,思考,分辨,表达。

那么,小组学习的方式对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学习来实现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呢?经过认真思考和具体实践,笔者认为,小组学习要求教师在各教学环节中充分体现生本教育,合理进行备课设计,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一、小组学习要求教师合理的备课设计

1.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想让学生的智慧思维得到发展,就要变传授知识的课堂,为发展思维的课堂,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小组学习的设计比起单一的讲解要困难得多,它体现出教师的智慧,是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的模板。

2.熟悉学情胜过熟悉书本

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学内容、备教材、备知识重难点,更要备教学对象。要有充分的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知识层次、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找准切入点。只有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设计出来的教案才更符合课堂教学。

3.能够引起讨论的设计

小组合作能否取得成功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设计。

设计要能体现民主思想。不能只是少数人发言,要能考虑到中下等生也能有所发现,渴望表述。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让大部分学生作为旁观者,这无疑是不成功的。专制的课堂很沉闷,浅薄的课堂很喧嚣,唯有民主的课堂能充满活力,激发思维,发展智力,锻炼能力。

设计要给学生以充分准备的时间。

设计的流程要简单,容易操作,大道至简。步骤清晰,层层递进。

设计的问题要经过筛选提炼,体现教材的重难点,少而精,一节课不要企图把这一课的所有知识点都讲到。

设计的问题要有梯度,既能引导学生登堂入室,又能照顾不同层面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个主问题,辅之以一些小问题作为铺垫。

设计的问题要能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过深则讨论不起来,因为学生不知道或能知道的太少。过浅则无讨论的必要,且浪费了课堂时间。

设计的问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起到引领作用。

预设好了前提,教师就可以从容淡定,指挥各小组攻坚克难。有时也许会出现意外情况,这其实是难得的教学机遇,若能及时抓住有效利用,或许能够成为这一节课中的教学亮点。

二、小组学习要求教师合理的组织教学

1.合理分组

以“均衡”为指导思想,实行好中差搭配,以成绩为主要参考指标,兼顾性别、性格的差异。确保每一个小组都有开展活动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尤其是发言积极的同学要分派到各个小组中去,他们是使小组动起来的领军人物。

2.合理分工

一个小组,一般以六人为宜,面对面围坐于课桌的两旁。成绩好的同学放在中间位置。这六个人都有明确分工。组长主要负责安排任务和保证纪律。主持人负责选定问题组织讨论。发言人甲代表本小组发言,发言人乙予以补充完善。记录人甲负责将同学们的讨论结果予以记录并交给发言人甲,记录人乙同时协助记录。大体分工主要是明确各人职责,分工不分家,各人共属一个团队。相互协作,更能显示团队的力量。

三、小组学习要求教师合理的教学评价

1.合理激励

人在竞争中容易产生创造力。营造一种竞争的氛围无疑是一种很不错的做法。最好的激励方式无疑是来自于同伴们的喝彩和掌声。一般情况下,一个班可分成七八个小组,组与组之间比一比,谁回答的快,谁回答的次数多,谁的发言精彩,哪一组发言的人数多,哪一组赢得的掌声最热烈。在这种积极的状态下,睡觉的没有了,开小差的没有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洋溢着期待。

2.合理评价

要使学生持久地保持兴奋和期待,合理及时的评价很重要。可以采取师评、小组自评、同学互评的方式。师评采取点拨式,精要,不要做长篇大论,尤其是机智的点评更能激起同学们的共鸣,幽默和风趣当然是最受欢迎的。不要千篇一律,不要机械重复,三言两语,展示的是教师的智慧和功力。小组自评是总结反思,同学互评是取长补短。对于各小组的表现可以安排一个同学做记录,依据事先集体制订的小组活动的规则进行打分。

制定并遵守规则是小组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纪律保障。对违纪的学生可以将其罚到场外担任记录员,既能保证场内活动顺利进行,又给他一个服务同学的机会,不至于受到过分的冷落。展示的环节中更要严明纪律,即保证课堂上只有一个人在发言,其他同学倾听。对于乱插嘴、不举手发言的,予以减分。积极举手发言的加分。精彩发言给予鼓励双倍加分。最后统计各小组分数,评选出优胜小组,请优胜小组起立接受同学们的掌声,组长发表获胜感言。或可拍一个集体照作为本期白板大屏幕的封面人物,展示小组群体风采。

四、小组学习是在对思维的反复刺激中促进思维的发展

1.实行任务驱动,唤醒沉睡的思维

因为人人有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小组各成员必须得动起来。如有懈怠或是不作为,都将受到来自组内同伴的批评。个别同学因为管不住自己而影响到小组成绩,受到组内同学的强烈排斥,甚至要求老师将其调出该组。老师要利用该契机加强教育,和组员协调并请求再给犯错同学一次机会以改正。

有了任务的驱动便增强了使命感和责任感。再加上小组的督促,都能不同程度的使学生的大脑动起来,会产生尝试的欲望。小组学习恰如要在学生的大脑里放了一把火,让他们的思维燃烧起来。

2.鼓励独立思考,学会分析与归纳

小组学习要建立在有效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未经思考说出去的话是会贻笑大方的,对于传递过来的信息若不加思考,也会茫然无措,不知可否。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为学生提示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这些功夫必须做足。

3.倡导讨论交流,拓展广度和深度

一个人由于受自身因素的影响,比如说经历、学识、眼界等,看问题可能不够全面,所获得的感知也可能有限。而讨论和交流能帮助自己拓宽思路,比如说就一篇文章内容的提炼。一个同学也许不能概括全面。经多轮发言不断补充以后便能形成一个清晰完整的答案。一幅漫画如何才能讲清它的寓意呢?先看懂画面内容,用语言完整表述。再往深层想,联系社会生活,看它反映了哪一方面的社会现实,有何意义等。对于这些有难度的问题,也许一开始大家各说各理,见仁见智。但随着讨论的深入,分析的细致,大家就会渐渐形成一致的意见,就会找到问题的本质,故事寓意自然也就会水落石出。通过小组学习,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锻炼,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启发,认识更全面,看问题更深入了。

学习小组在展示本小组的思维成果的同时,也在接受其他小组的质疑。物理学上最伟大的巅峰对决成就了量子力学,玻尔是在爱因斯坦的不断质疑中不断完善自己学说的。不断的提出质疑,需要的是独立思考。而接受质疑必然促使自己作进一步的深入思考,促进了思维的深刻性。

通过小组学习,同学们在讨论交流和成果展示中,思维的发展更加严谨缜密,说和写的表达能力皆获得提升。

4.开展辩论竞赛,激发想象和创造

小组学习中容易开展辩论、竞赛等活动。活动中,思维与思维碰撞,思想与思想交锋,在会心一笑或热烈的掌声中,求异思维的创造性得到了锻炼。

小组竞赛活动利用的是心理学上的马蝇效应原理。小组竞赛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比速度,比数量,比多少等。这些活动都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活跃开放的状态,这是一种理想的学习状态,既能让学生快速地接受新的知识,又能使能力得到锻炼。

小组辩论,是更高级的一种学习形式。辩论前,要做深入细致的准备,掌握丰富的材料,以支持自己的论点和论据。辩论中还要善于捕捉对方思维的漏洞,锻炼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在交锋中促进思维创造性的发展。

在语文学习中,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思维能力的开发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围绕这一点有很多的事需要教师去做,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是一项积极的尝试,希望能为开发智力开启一条有益的途径。

猜你喜欢

思维同学设计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