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吟咏间跃然浮现

2017-12-29李佳俊范伊夫

考试周刊 2017年46期
关键词:词意诗意苏轼

李佳俊 范伊夫

摘 要: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任务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具体地体现出来。东坡先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永恒之美。命运的离合在岁月变迁中沉淀,人生之悲欢在宇宙天地间遨游。诗词之美,在于诵读。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

逃离象牙塔,成为一名普通的初中语文教师,已近一年。在忙碌、琐碎的日常教学工作之余,我总在思考一个问题: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任务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具体地体现出来。

回想自己读书的经历,音乐课、美术课和部分语文课大多成为我梦会周公的好时光。我们疏离美、逃避美已经太久太久了。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就在于它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应该分享一种共同的审美体验,让美发酵,让美酝酿,让美升华。

中秋月圆夜,月下吟诗、品茗,在脑海中极力搜索有关这一晚独特的诗人记忆,会想起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寂,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圆满,但总不及东坡先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永恒之美。命运的离合在岁月变迁中沉淀,人生之悲欢在宇宙天地间遨游。如此高洁之美,自宋以来谁人可及。千年文脉,又谁出其右。

此刻,需暂停美的遐思,我必须思考出一种具体的方式,把我的审美体验,更好的传递给学生。

第一次的失败尝试

期待已久的教学日终于到来了,这是我的节日。虽然已临近初冬,但中秋团圆的情景立即浮现在眼前,我迫切地要把美分享给我的学生。

匆匆忙忙的早晨,学生好像不那么容易进入一种审美的、诗意的状态。

首先,我以正音正字为目的,范读了苏词《水调歌头·中秋》。随后,立即布置任务让学生齐读。诵读完成后,我开始导入新课,我以“时间紧”为由,终结了学生的兴趣。我没给学生足够的谈论空间,而是走形式般完成导入。可怜,我眼睁睁地目送着一个个原本渴望抬起来的小脑袋耷拉下去。我捶胸顿足,这么美的词,怎么就唤醒不了沉睡着的人呢?我反复命令齐读。选择简单告诉词中意象情感,这全无文学魅力,无疑是失败的尝试。我因经验不足,在学生最有兴趣时,扼杀了他们的兴趣,使课如填鸭般,枯燥乏味。如果都用同一模式,如何能使学生读到美?我决定改变设计,让美看得见,摸得着。

改变,美与月浮现在课堂

改变,为了不辜负子瞻先生和中国人千年来对月的信仰,我要让美变得可以触及。第二个教学班,我试图改变教学设计。课前,我布置了预习作业,让学生完成一幅苏词的词意画。

或许是下午的暖阳赋予学生们更多的诗意和想象空间。或许是因为课前暖场的王菲的歌《明月几时有》。听罢歌曲,我结合歌者在演唱中的错别字,纠正了绮(qǐ)字的读音。课前听了几遍王菲的演唱,学生对词与音乐优美的旋律颇有好感,更有随同即兴唱起。上课后,我就播放了《明月几时有》歌曲的伴奏版,随着乐声,教师与学生浅吟低唱,把正字正音这一环节化于无形。一时间,学生仿佛进入了月的世界,情感在这里悄然而生。

趣味稍淡后,我抛出问题:词中写到了哪些物?学生开始浏览寻找,很快就给出了答案:月、酒、天、天上宫阙、楼宇、人间、阁、户。我板书了词中重要的物象。我趁热打铁来解决诗歌欣赏过程中最重要的意象分析,问道:“请同学寻找文中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答道:“月是明月,天是青天,阁是朱阁……”从月到明月,从阁到朱阁,从户到绮户,意象之美,真实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苏轼古词之韵也就不难推演了。随后学生们纷纷上来展示他们的词意画。学生们的创作各具特色,最特别的当属一位同学结合自己所爱的漫画创作的漫画版《明月几时有》。一幅幅词意画,躍然纸上,词人醉卧朱阁、绮户间,遥望明月,月色间似隐似现的是琼楼玉宇。空中的明月、琼楼玉宇、璀璨星空,地上的朱阁、绮户、醉卧的词人、盛满美酒的酒樽。活动小组就此展开讨论,互相品评,全班气氛十分活跃,跃跃欲试者、遐思无限者、沉浸其中者多矣。我暗喜:美成矣。

当展示结束,意犹未尽之时,我悄悄打开伴奏,音乐再次响起,此刻学生不由自主的吟诵,我带着赞许的眼神看着他们,跟随他们一起放歌。或许中国古人所提倡的涵咏篇章就是如此吧。以体味情感为目的的诵读,顺理成章。

审美的情趣得到突显的同时,我没有忘记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在临近课结尾时,我反问学生:词所思何人?学生再次反观全词,从词序中找到了“兼怀子由”这一答案。对苏轼的介绍从“兼怀子由”开始,“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蜀中多才子,三苏天下奇”等名联的引入,加深了学生对“三苏”的理解认识并借着苏轼行书法帖《寒食帖》漫谈苏轼人生。

此时,学生已被苏轼的才情所折服。对词更是崇拜、喜爱。现在,我还剩下最后一个教学任务:背诵全词。我按照词意把全班分为上阕组、下阕组、人间组、天国组,在学生准确理解词意的前提下,用游戏与唱和的方式引领,事半功倍,把读当作快乐,把读当作审美的过程。美,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清晰可见。美,在秋日下午的暖阳中,升华。

为了满足意犹未尽的学生们的诗意,我还准备了拓展阅读材料(苏轼中秋名篇《中秋月》)。浅斟低唱间,铃声响起。

美,到底在哪里?这个曾经困扰我许久的问题,如今似乎得到了解答。美,既应该在心中,更应该在眼前。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承载着美育的任务。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把美真实地呈现在每一位学生面前。美的形式多种多样,我们的呈现手段就不能单一。解决任何问题,都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统一不变的程式。对待文学,本该如此。对待教学,更应如此。

诗词之美,在于诵读。吟咏之间方能吐纳朱玉之声,但读绝非“死读”“傻读”“重复读”,而应该带着情感“悦读”“美读”“快乐读”。也许,他十二岁时认真读过的一首诗、一首词,可以让他爱上一片海洋,一片充满诗意的浪花的海洋。

美,从来都在。我愿用尽所有,分享她的惊艳与永恒。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苏东坡传[M].群言出版社,2007.

[2]语文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上)[M].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endprint

猜你喜欢

词意诗意苏轼
焦腾飞作品
洛斯警长的终极挑战
诗意地栖居
冬日浪漫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双标
被耽搁的诗意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