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及其新发展

2017-12-28殷宪红

商情 2017年43期
关键词: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感性

殷宪红

【摘要】人的问题始终与人的存在相伴相随,当人类有哲学思维的时候,就开始对人的存在追问。本文通过对人本主义及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概述,深入阐述了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及其人本思想的中国化——“中国梦”,从而引发我们对当今人本主义新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 中国梦”

一、人本主义概述

“人本主义”一词源于拉丁文Humanistas,后转义为英文Humanism,有“人类学”的意思,与“人文主义”、“人道主义”市目区别。从时间顺序上看,“人文主义”先于“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但是这几个词并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从内容上看,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反对宗教教义和中古时期的经院哲学,提倡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人道主义以自由、平等、博爱等为口号,从人的自身存在、人与人关系角度强调人的地位;“人本主义”一词源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人本学理论,费尔巴哈在批判思辨哲学中从哲学观的高度肯定了人的地位和价值。人本主义内含着“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思想和观点,并且是以人为中心,揭示人的本质,强调人的存在意义与价值,以人为终极关怀的理论学说。也就是说,人本主义是人类对自身存在的反思,即对人的本质、存在、价值等问题的理性追问。

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产生于对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哲学的批判之中。区别与英、法唯物主义从感性的个体出发,费尔巴哈人本学出发点是人的“类本质”,在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和宗教的结构中揭示了人的本质,他颠覆了感性和理性的关系,认为人是作为有血有肉的感性存在,感性才是人的本质规定。在费尔巴哈看来,人在宗教神学和思辨哲学中被非自然化、非人性化,进而导致了人的异化。为此,他“借助于人,把一切超自然的东西归结为自然,又借助自然,把一切超人的东西归结为人”。并指出,动物只有单一的生活,而人却具有内外双重的生活;动物只有自我感而没有类意识,人有类意识,两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类能够行使“类的职能”。

费尔巴哈虽然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批判,使哲学从天国下降到人间,但是这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根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人类的解放。费尔巴哈将其感性主义人性论与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结合起来,认为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是天然合理的,是对生命的爱,也是对自然人性的肯定。由此,费尔巴哈提出建立爱的宗教取代上帝的宗教,试图以泛爱论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人类的幸福,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尽管费尔巴哈提出了爱的宗教,但其对人的理解却是抽象和贫乏的,并不可能找出一条正确的人类解放之路。

三、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超越

马克思的人本学理论在扬弃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对象性存在超越为对象性活动的人;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人的类本质升华为对人的社会本质的揭示;在人类实现自由之路的探求上,将费尔巴哈爱的宗教超越为人类的社会解放,从而全面超越了费尔巴哈人本学。

(一)马克思人本主义中人的对象性活动

马克思人本主义中的人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现实活动的人。他认为现实性活动的人首先要依赖于保证和维持人生命存在的自然基础。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通过自己的劳动持续不断地作用于自然界并生产生活资料,这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前提,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首要前提。然而这种活动的人并不是费尔巴哈所强调的仅仅具有受动性的人,而是具有能动性和受动性的人。一方面,人作为有生命的自然物,并不是自然的附属品,而是通过实践改造自然,为自己服务。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之物,与自然界的其他动植物一样,是一种自然存在物,具有天生的感官和天然的感受。自然对人类来说,是一种不受人的意志左右的客观影响,即人必须按规律做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从这方面讲,人是受动的。总之,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活动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感性实践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对象性活动。

(二)马克思人本主义中人的本质

马克思从人的社会关系出发,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他认为费尔巴哈根据意识、思想、宗教等来区别人与其他动物是不科学的,提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劳动。人和动物虽有很多共同的自然属性,都要靠自然界生活。但是,人一旦开始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就将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首先确定了一个前提——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个前提实际上也决定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劳动对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物质生产活动,人类将自在自然界改造成人化自然界。当人为维持自身存在,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时,才真正将自身与动物区别开来。“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方面,个体的生命存在是依赖于自然的,人们通过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获得物质生活资料,这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基础上的。随着历史的进程,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从单个人的独自活动向有组织的群体活动转变,单个人的生产方式已不能满足复杂的劳动需要,所以必须结成大规模的生产组织,也就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亦即通过一定的生产方式进行。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六条针对费尔巴哈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宗教的观念,提出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认为对人的本质的考察应在特定的生产方式中,考察一定生产关系基础上的社会关系。这种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是人在人的感性实践活动,即在劳动中产生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的本质所在。

(三)马克思人本主义中人类的解放

马克思认为“‘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他从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创立了唯物主义史观。他将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看作是历史观的起点,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考察人们现实的生产过程,从与生产过程相联系的生产方式考察人们现实的生产过程,紧紧抓住人类社会形成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生活资料的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三个方面。马克思进一步提出一定的生产力要与一定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理论,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正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人类由低级向高级演化的内推力。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来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思想也确立起来,人类一切的历史冲突都可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之中找到答案。

因此,马克思指出要消灭不平等,实现人类的解放只有通过现实的物质革命才能完成。对无产阶级来说,只有通过实际的革命,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并在革命实践中改造自身,才能实现人类真正的解放!

四、“中国梦”: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马克思强调理论不能单纯地从理论角度去看待理论,要从实践的出发,把理论看做一种历史现象。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主席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对“中国梦”的概念首次进行了阐释。习近平主席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

习主席在对“中国梦”的阐釋中,深刻把握了当今时代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走向,洞悉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和愿望的。“中国梦”既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相辅相成,并始终强调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利益,将人民这一核心概念贯穿始终,着重突显人民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让人民更为自主自觉、更为主动积极地把国家的前途命运与自身的发展联系起来。“中国梦”具有最大限度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凝聚人心的伟力,其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充分显现了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不断完善、丰富、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最有思想的句子
马克思对象化思想及其对人的发展的启示
科学管理理论和人本主义思想在某互联网公司的运用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及其简评
感性理性不拔河
费尔巴哈宗教观研究述评
马克思的核心哲学思想及其理论来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