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轻重缓急是提升低年段学生朗读能力的关键

2017-12-28徐丹凤

广西教育·A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低段朗读问题

徐丹凤

【摘要】对于低年段学生朗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本文提出增强低年段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让学生明确重音未必就是重读;助词要读得轻、短、快;停顿时声断气不断;渐进拓宽视读广度。

【关键词】低段 朗读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0A-0054-02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朗读目标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而,在实践中很多老师都发现,要让低年级的孩子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低年级的朗读问题可谓是层出不穷。唱读是低年级朗读中最常见的问题,低年级的孩子特别喜欢一个字一个字地拉长音调整齐地唱读。除此之外,还有诸多问题:有的孩子发音时,口齿不清,唇舌无力;有的孩子发音时嘴里好像含着一个胡萝卜,叽里咕噜的,含糊不清;有的孩子在朗读时,读一个字停一下,或者读一个词停一下,听起来疙疙瘩瘩的,很不连贯;有的孩子在读长句子时,不知道在哪里停顿,往往是哪里读不下去就在哪里停顿,把一个完整的句子读得支离破碎的;有的孩子朗读时从头到尾一个腔调,犹如小和尚念经,平淡如水……

以上朗读中的种种问题,如果得不到纠正,天长日久,这些孩子就会形成毫无语感的朗读习惯,嚴重阻碍良好语感的形成和表达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小学低年段阅读教学中,除了多读以外,教师还要针对朗读中学生出现的种种问题,找到相应的策略,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让学生明确重音未必就是重读

有的孩子朗读课文,从头到尾都是一个腔调,一点儿都没有普通话抑扬顿挫的美感,听起来干巴巴的,毫无语感。原因就在于他们朗读的时候,没有重音。因此,教师要教会他们朗读重音的技巧,让学生读起来有高低起伏、轻重缓急的音韵美。

(一)重读

首先要教会孩子重音重读的技巧。重音重读,就是把某些音节读得重一点,声音响一点,吐字的时候要干脆利落,唇舌要有力量,就像从嘴里弹出来的一样。然后通过多次示范、教读,以及配合手势,指导学生学会重读的发音方法。比如,读到重音的时候,教师握紧拳头做击打的动作,表示此处要有力地读。学生掌握了重音重读的发音技巧之后,但是不知道哪些字词应该读重音。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其实这个并没有任何的规定。对于低年级来说,重读的字词通常是动词、形容词等,以及读者想要强调、突出的字词。也就是说,从朗读技巧上来说,重读哪个字词,只要听起来没有违和感,都是可以的。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发现每个句子中,包括长句子的每一个小分句中,都应该有字词需要重音处理,这样读起来才会有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的美感。比如这个句子: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

带点的字一重读之后,整个句子听起来就有高低起伏的变化,不仅富有音韵美,还把孩子们急于去寻找春天的兴奋激动的心情给表达出来了。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指导学生重音重读的时候,一定要反复示范。在示范朗读的时候,要让学生仔细听,用心分辨哪些字读得比较重。对于重读的字词可以用脑子记,也可以做笔记,在教师重读字词时要做重读符号。然后指导他们反复练习、比较、再练习。通过长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渐渐地就会有重读的意识和能力了。

(二)轻读

重音并不一定都要读得重,有时候重音还需要轻读,才能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比如这个句子:

春雨姑娘……低声呼唤着沉睡的笋芽儿:“笋芽儿,醒醒啊,春天来啦!”

这一句同样是说春天来了,带点的字读重音,但是这里的重音却不能重读。因为这一句如果重读带点的字,春雨姑娘就不是“低声呼唤”了,而是大声嚷嚷了,这样读就无法表现春雨姑娘的温柔可亲。那怎么读呢?这时候就应该运用重音轻读的技巧了。重音轻读,就是读到重音时,压低声音,尽量把发音部位往后靠,降低音高,减小音量,加大气音,轻轻地吐出要重读的字音。吐字的时候仍然要有力量,要让听者清晰地听见。

上面的这个句子采用重音轻读之后,春姑娘和蔼可亲、美丽温柔的形象一下子就立起来了。

(三)慢读

在特殊的语境下,为了渲染某种氛围,表达深沉含蓄的情感,还需要掌握重音慢读的技巧。重音慢读,就是读到需要重音处理的字词时,放慢语速,控制好气息,将重读的字音音程延长。读到非重读的字词时,语速适中。这样,就能通过语速快慢的明显对比来突出重音。比如这一句:

天越——来——越——冷——,湖面结了厚厚的冰。丑小鸭趴在冰上冻——僵——了。

这一句,就应该采用重音慢读的方法,也就是将需要重音处理的字词读得慢一点,尾音拉长。“——”在这里表示朗读的时候音程延长。在这个句子里,只有将重音慢读,才能通过朗读渲染出那种悲凉凄惨的气氛,表达出读者对丑小鸭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达到朗读的理想效果。

二、助词要读得轻、短、快

有的孩子吐字比较清晰,发音也比较准确,但是读起课文来仍然给人一种拖腔拖调的感觉,听起来拖泥带水,很不舒服。

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就出在那个常见助词“的”字上。“的”应读轻声,轻声应该读得又轻又短又快。但是低年级孩子在朗读“的”字时,往往会把这个“的”字拉长音调,读得又长又重,听起来就好像是第一声。比如:“美丽的(de)小岛”,他们会读成“美丽的(dē)——小岛”。这样一读,肯定就显得拖了。而在一篇课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又是这个“的”字。因此,教会学生读好“的”字,对于他们流利朗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比如:

湖中央有个美丽的小岛,叫光化岛。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这个语段,怎么读才不会拖腔拖调呢?那就要把“的”字还原成它本来的音调,就是要读得又轻又短又快。“美丽的(de)小岛”“圆圆的(de)太阳”“弯弯的(de)月亮”。这样一读,整个句子就连贯了,流畅了。

笔者在指导学生读“的”字时,除了反复示范、教读以外,还尝试运用“打拍子”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读好“的”的轻声。具体做法是:

首先告诉学生朗读跟唱歌的道理是一样的,唱歌有节奏,朗读也有节奏。然后把带有“的”的词组按照简谱的“四二拍”标注,比如:美丽的∕小岛∕,这样一标注,学生就会发现“的”字只占一拍的四分之一,它和前面的“丽”字合起来共半拍。练习朗读的时候,学生像音乐课一样边打拍子边读,很快就找到了“又轻又短又快”的感觉。最后把这种感觉送入整个句子的朗读中,“的”字的朗读问题就轻松地解决了。实践证明,这个练习方法学生非常感兴趣,效果也特别好。

在掌握了“的”字的朗读方法之后,还应该用同样的方法教会学生读好助词“了”和“着”。因为它们在课文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实际上,当学生读好了“的”之后,“了”和“着”的朗读只要稍加指点,学生就能轻松地把握。

三、停顿时声断气不断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很多老师都很注重标点符号的停顿,以及词语之间的停顿,尤其是在指导读长句子时,有的老师让学生在每个停顿處做上记号,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还会在停顿处辅助以手势。经过这样的训练之后,很多学生学会了标点符号处的停顿,也懂得了在读长句子时,不能一口气读完,应该在有些词语处稍作一下停顿。

但是在用这样的方法教学之后,笔者发现,有的学生朗读起来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停顿也没错,但是听起来却给人的感觉是一顿一顿的,好像把一个句子断成了好几节,很不连贯,很不流畅,特别是没有普通话的美感。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就在于学生停顿的时候太干脆了,“咔嚓”一下,就停了。一个句子左“咔嚓”一下,右“咔嚓”一下,听起来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就好像是一个一个的词语或者词组,当然就不连贯了。

那怎么停顿才能连贯呢?这就需要我们掌握在停顿处的连接技巧,即在停顿处运用拖音的技巧,造成一种“声断气不断”的感觉。也就是说,在某些停顿处不要马上收住尾音,而是将那个字的音程适当再延长一点,这样听起来就不会一顿一顿的。

比如这个语段,可以这样处理停顿处的连接:

中午,太阳——高照——,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

在停顿处运用拖音的停顿技巧,就能使整个句子听起来娓娓动听,有美感。当然,要想让学生掌握这个技巧是需要很长时间的。经过实践,笔者认为从朗读古诗开始训练会容易一些,因为古诗押韵,字数一样,读法也差不多。五言诗一般在第二个字和第五个字处运用停顿处的连接技巧,七言诗一般在第四、七两字处停顿。让学生先读一首,其他的也就会了,再慢慢地将这种技巧迁移到其他课文的朗读中。

四、渐进拓宽视读广度

在实践中,很多教师都发现,无论教师多么努力,还是会有部分孩子读得疙疙瘩瘩、结结巴巴的。笔者查阅了相关的资料,才知道原来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视读广度比较窄。视读广度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名词,心理学把读者一瞥之间所看到的字数称为视读广度。视读广度当然是越宽越好。一般孩子的视读广度最多可以达到4~5个字,最少的还不到一个字。这便是有些孩子能够比较流畅地朗读,而有些孩子却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读的原因。视读广度宽的孩子,他的眼睛比嘴快,当他的嘴巴在读上一个小分句时,他的眼睛已经看到下面的小分句了,这样他就有足够的时间来处理下一个句子的朗读信息了。而视读广度窄的孩子,他的眼睛只能扫到一个字,有的一个字还不到,大脑来不及对朗读的信息做出处理,因此常表现为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很不流利。

视读广度是可以通过训练来增加宽度的。针对低年级的孩子,可以从读词语卡片开始训练。每张生字卡片的背后一般有三个词语,加起来共有6个字,有的卡片还有三个字或者四个字的词语,字数就更多。教师在出示词语卡片前,先向学生讲明要求:迅速地看清卡片上的词语,越多越好,然后大声地读出来,看谁读得多并且准确。在用卡片进行训练的过程中,要逐渐地缩短向学生出示卡片的时间。一开始可以在学生读到第二个词语的时候收掉卡片。渐渐地,当学生读完第一个词语的时候,迅速收掉卡片。最后,只向学生出示大约2到3秒的时间,大部分学生就能够看清所有的词语并能够快速准确地读出来。

平时,还可以通过儿歌、韵文、绕口令等方式有梯度地对学生进行训练。一年级的孩子,可以先从三个字的开始训练,如《三字经》或者三个字的儿歌,要求学生一眼看完三个字,再大声地读出来。一段时间之后,再训练四个字的,如成语、四字词语。渐渐地,增加到6~7个字。这样持续地训练,学生的视读广度会越来越宽,朗读自然就流畅了。

以上朗读训练的实施策略只是笔者非常浅显的实践和思考,笔者深知,要将朗读训练落到实处,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用心地揣摩,细细地品味,才能摸索出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把课文读得绘声绘色、声情并茂,最终促进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低段朗读问题
小学低段看图写话教学的优化策略
巧用绘本——小学低段写话教学的新路径
预学——在中低段语文课堂绽放别样美丽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