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2017-12-27朱梦冰

社会保障评论 2017年4期
关键词:税费基尼系数转移性

李 实 朱梦冰 詹 鹏

·综论·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李 实 朱梦冰 詹 鹏

近年来,中国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处于高位水平。作为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与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在改观这种状况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基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2013年的居民收入调查数据,本文考察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缓解贫困和调节收入分配方面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经过税费和各社会保障项目的调节后,2013年全国居民市场收入差距下降了约11%。分城乡来看,社会保障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作用在城市地区更为明显。分年龄组来看,社会保障的再分配效果主要是通过就业人群与退休人群间的收入转移实现的。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仍处于改革与发展阶段。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社会保障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相当有限。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果,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进一步改革,不仅要实现制度的全覆盖,而且要减少同一种保障制度中不同人群的差异性。

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增长。从1978年到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平均增长率超过9%,城镇和农村地区家庭收入的平均增长率接近8%。众所周知,近几年中国正在经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进入了新常态,经济增速维持在 6%—7%的水平。到2016年底,按照现在的汇率计算,中国人均GDP接近7800美元,已经成为一个中等偏上收入的国家。但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仍面临一些重大挑战,比如,过大的收入差距、贫困、居民消费倾向的下降以及随之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在中国,与经济改革相应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的改变,影响了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和收入差距的变化。近些年来,居民间收入不平等持续徘徊在高位水平,尤为需要关注。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是一个平等主义盛行的国家,但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全国的收入差距急剧扩大。最新的统计结果显示,全国基尼系数估计约为0.47①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课题组在2013年进行了住户调查,估计全国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达到0.47。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全国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为0.465。,虽然相对于2008年的最高水平有所下降,但是相比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0.30②Irma Adelmen, David Sunding, ''Economic Policy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987, 11(3).,仍是一个很高的水平。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改革过程中,中国对城镇和农村实施不同的经济和社会政策,且政策偏向城市,这导致了城镇和农村家庭在收入水平、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获得以及人类发展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③参见Riskin Carl, Renwei Zhao, Shi Li, China's Retreat from Equality: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Economic Transition,New York, M. E. Sharpe, 2001;Gustafsson Bjorn, Shi Li, Terry Sicular, Income Inequality and Public Policy in Chin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在过去15年间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以名义收入表示,2009年前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09年城镇家庭人均收入是农村家庭人均收入的3.34倍,为历史上最高水平,随后几年中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出现了缓慢下降,但仍高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水平。就收入不平等来看,中国农村地区的基尼系数从1980年的0.26上升到2013年的0.40,城市的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16上升至2013年的0.39(见图1)。由此可见,现今中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仍处于高位水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没有建立起一个公平有序的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制度,因而收入差距出现扩大的可能性仍然存在。面对这些问题,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仍需坚定不移地推进下去,而通过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再分配功能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政策选择。

图1 中国城镇和农村收入差距的变化(1978—2013年)

现有研究表明,收入差距的扩大是造成居民消费倾向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④方福前:《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原因研究——基于中国城乡分省数据》,《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消费不足与收入差距的扩大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动力,居民消费一直处于相对低迷的状态,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问题。从21世纪开始,中国国民收入中消费份额持续下降。消费占GDP的比重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持续下降,部分是因为劳动收入的比重降低,部分是因为平均消费倾向的降低。消费倾向降低是由于人们对医疗、教育和住房等支出的不确定性增加,特别是那些没有被社会保障体系覆盖的人群。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政府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为刺激国内需求已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措施集中在增加投资而不是刺激消费。实际上,实现社会保障的全覆盖,缩小社会保障待遇的差别,提高保障水平有助于刺激居民消费。

此外,在过去20年中,中国老龄化过程超出了人们的预期,特别是近几年老龄化出现了加速进程。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在1995—2014年期间,65岁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从6.2%上升到10.1%,上升了近4个百分点;60岁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从9.2%上升到13.7%,上升了4.5个百分点①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计算所得。。按照国际标准,中国无疑已成为一个老龄化社会,而且在未来几年会有加速的趋势。老龄化过程对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严重挑战,要求这一制度更具可持续性和公平性。

收入差距的扩大、尚未完全解决的贫困问题、消费倾向的大幅度下降以及不断加速的老龄化,无疑是与收入分配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会激化社会矛盾,也将不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作为稳定经济增长、均衡收入分配、缓解贫困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社会保障制度的初衷是通过社会共济的方式来实现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化,减少经济活动中各种风险带来的收入波动和部分人群陷入贫困。许多来自发达国家的经验和研究都表明,随着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在收入再分配、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然而,如何使得社会保障制度更具调节收入分配与缓解贫困的作用,仍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优先考虑的问题。本文基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2013年的居民收入调查数据,主要讨论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效果,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制定再分配政策提供实证依据。

二、相关研究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达国家的经验研究表明,社会保障制度在收入再分配和缩小收入差距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些研究文献,通过对比实施社会保障制度前(即初次收入)和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后(即再分配收入)的状况来测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再分配效应②参见 Johan Fritzell, Still di ff erent? Income Distribution in the Nordic Countries in a European Comparison, Luxembourg Income Study, Working Paper No. 238, 2001; David Bradley, John D. Stephens, ''Distribution and Redistribution in Postindustrial Democracies,'' World Politics, 2003, 55(2);Tommy Ferrarini, Kenneth Nelson, ''Taxation of Social Insurance and Redistributi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en Welfare States,'' Journal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 2003, 13(1).。在这里,初次收入就是市场收入,是各生产要素所有者获得的包括工资收入、经营收入、利息收入、实物收入等在内的各项收入总和。再分配收入是指在初次分配收入中扣除各项税费,再加上各项社会保障性的转移收入(如最低生活保障费等社会救济收入、养老金收入、报销的医疗费等)后的可支配收入。通过对比初次收入和再分配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可以衡量出社会保障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果。在各项测度收入分配差距的指标中,基尼系数(Gini Index)是迄今为止被采用最多的统计指标。

从国外的研究成果来看,社会保障水平与收入分配差距呈负相关。换句话说,社会保障水平越高,其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效果越好,收入差距越小。Ervik研究了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对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后发现,经过社会保障和税收的调节后,市场收入的基尼系数下降了约20个百分点①参见Rune Ervik, The Redistributive Aim of Social Policy: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axes, Tax Expenditure Transfers and Direct Transfers in Eight Countries, LIS Cross-National Data Center in Luxembourg, 1998.。基于卢森堡收入研究所1995年10个福利国家的收入数据②为了研究和比较国与国之间社会保障的收入再分配效果,现有研究大都使用卢森堡收入研究所(Luxembourg Income Study)在50个国家进行住户收入调查而搜集到的数据。该数据不仅包括公共部门的转移收入,也包括私人部分的税收收入,能较准确地衡量出税收和社会保障对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该数据可比性较强,准确性较高,得到了广泛的应用。,Ferrarini和Nelson研究发现,在瑞典,社会保障发挥的再分配效果非常明显,经过税费和社会保障项目的转移支付后,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由0.39下降为0.3以下,下降幅度超过40%。他们的研究还发现,相比瑞典,美国税费和公共转移支付发挥的再分配作用比较有限,其收入的基尼系数仅下降了约16%③Tommy Ferrarini, Kenneth Nelson, ''Taxation of Social Insurance and Redistributi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en Welfare States,'' Journal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 2003, 13(1).。使用同样的数据,Mahler和Jesuit对13个发达国家从 1980—2000年的收入数据对比研究后发现,税费和社会保障对减小不平等具有积极的作用,其中,社会保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要远高于税费,但不同国家间社会保障制度和税费对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作用不同。比如,在欧洲国家特别是北欧和西欧国家(如瑞典、丹麦、芬兰、英国等),社会保障对缩小收入差距具有重要的作用,收入不平等减少的80%来自于社会保障制度。相比而言,美国社会保障对基尼系数减小所起的作用约为55%,税收的效应占45%④Vincent Mahler, David Jesuit, State Redistributio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A Cross-national Analysis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Luxembourg Income Study, Working Paper No. 392, 2004.。Hocquet研究了欧洲国家中社会保障缴费和公共转移性收入所产生的收入分配影响。他的研究表明,在欧洲,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在内的收入再分配制度起到了明显的调节作用,使得收入差距较大幅度缩小。总体来看,欧洲国家的社会保障所产生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使得这些国家的收入差距平均降幅在30%左右。此外,Hocquet还比较了法国、瑞典、丹麦、英国与美国的社会保障缴费和转移支付对收入分配的不同效应。结果表明,相对于美国来说,欧洲国家社会保障项目的转移性收入的影响大于社保缴费的影响。比如,法国的转移性收入产生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占社会保障全部效应的78%,而缴费的效应只占22%。相比而言,美国转移性收入发挥的再分配作用相对有限,其产生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占社会保障全部效应的20%⑤Jean-Yves Hocquet, Relations between Employment and Social Security Policies in Europe: Social Protection and Employment ''Partnership or Rivalry'', Report of EU-China Social Protection Reform Project, 2016.。

在中国,随着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有不少学者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从已发表的文献来看,由于数据来源的差异、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关于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争议,关于社会保障制度对收入分配调节作用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根据研究结论的差异,可将现有关于社会保障制度与收入分配的文献分为两类。第一类研究发现,虽然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处于改革和发展的阶段,但对调节我国收入差距发挥了积极的作用①参见何立新、佐藤宏:《不同视角下的中国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与收入再分配》,《世界经济文汇》2008年第5期;王延中等:《中国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以社会保险为例》,《经济研究》2016年第2期。。基于1995年和2002年城镇住户调查的微观数据,何立新、佐藤宏发现城镇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了个人间的收入差距,具有正向的再分配效应。但相较而言,与1995年相比,2002年时社会保障的收入分配效应明显下降。还有一些学者研究发现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缩小收入差距有明显的作用②王晓军、康博威:《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分析》,《统计研究》2009年第11期;杨震林、王亚柯:《中国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再分配效应的实证分析》,《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4期;任苒、金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后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医疗负担的公平性研究》,《中国卫生经济》2007年第1期;谭晓婷、钟甫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同补偿模式的收入分配效应——基于江苏、安徽两省 30县1500个农户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3期。。基于国家统计局的年度数据,王晓军和康博威的研究发现,我国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明显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即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高收入人群向低收入人群的再分配,缩小了居民间的收入差距。谭晓婷和钟甫宁分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后发现,新农合的补偿倾向于患病群体,且相较于高收入的农民,低收入的群体获得的补偿更高,因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收入再分配有积极的作用。蔡萌、岳希明使用CHIP2013数据考察了住户获得的公共转移收入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从中发现公共转移收入中主要是养老金起到了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而其他的转移支付收入如低保金只起到了微不足道的作用③Meng Cai, Xining Yue, Redistributive Role of Public Transfer on Inequality in China, 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2013)工作论文No. 53, 2016.。

第二类研究则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时间不长,体制和机制仍处于不断改革与完善的过程中,其对调节收入分配所发挥的作用相当有限,甚至出现了对收入分配的“逆向调节”作用④宋晓梧:《调整收入分配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改革》2010年第11期;黄文正等:《社会保障城乡收入差距调节效应的实证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14年第6期。。社会保障制度的逆向调节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方面表现更为明显,有学者认为,城乡间社会保障制度和支出的差异不仅没有起到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居民间的收入差距⑤陶纪坤:《社会保障制度与城乡收入差距》,《兰州学刊》2008年第12期;黄文正等:《社会保障城乡收入差距调节效应的实证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14年第6期。。也有学者研究发现,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会引起明显的逆向收入转移,扩大了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间的收入差距⑥彭浩然、申曙光:《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与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中国经验》,《世界经济》2007年第10期;李实等:《中国离退休人员收入分配中的横向与纵向失衡分析》,《金融研究》2013年第2期。。彭浩然、申曙光比较了2005年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后发现,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很弱的代内再分配效应,会造成严重的代际间不平等。李实等的研究发现,离退休人员间养老金的收入差异较大,是造成城镇内部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还有学者研究了现行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也得出了不同的研究结论。李实、杨穗研究发现,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在新千年初期开始广泛实施,在扶贫方面发挥了有效作用,但对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却不明显①李实、杨穗:《中国城市低保政策对收入分配和贫困的影响作用》,《中国人口科学》2009年第5期。。但陈建东等则认为,低保政策有利于缩小城市和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能起到一定的再分配作用②陈建东等:《城镇低保甄别程序研究》,《宁夏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由此可见,目前对我国社会保障的调节收入分配作用的研究结论还存在一些争论,我们亟需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再分配效果开展进一步讨论。

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分析

(一)测量方法与数据

这一部分主要讨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为估算社会保障制度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本文采取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即比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收入(即可支配收入)的不平等程度的差异。本文计算的规则是按照国际上通用的家庭住户可支配收入的核算方法,即:

可支配收入=市场收入-税费+转移收入(公共转移收入+私人转移收入)

本文主要目的是计算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再分配效应,包括社会保障缴费和转移性收入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采用基尼系数来计算收入差距,再分配效应M用公式表示如下:

其中,G表示市场收入的基尼系数。G'表示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具体来讲,即市场收入扣除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缴费(养老、医疗、住房等)后、加上转移性收入(离退休金、养老金和低保金等)后的基尼系数。不难看出,市场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的差额M可被看作为再分配效应。若M为正数,则表明社会保障制度降低了收入分配不平等,起到了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相反,若M为负数,则表明社会保障制度扩大了收入差距。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于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2013年收集的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na Household Income Project,以下简称CHIP)。调查样本户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的常规住户调查样本框。CHIP数据中不仅包括家庭人口特征,家庭结构和就业等微观层面的详细信息,也较为完整地收集了居民个体收入以及收入的构成。样本覆盖了全国范围内的15个省份,包涵7175户城镇住户样本、11013户农村住户样本和760户外来务工住户样本。

关于社会保障制度效果的研究,有以下两点需要指出:一是研究对象是选择家庭还是个人为单位一直是一个较有争议的问题。虽然低保金等社会救济和补助的款项是以家庭为单位发放的,但各种税费又是以个人为单位征收的。一般认为,以个人为分析单位能更好地衡量社会保障制度所引起的个人效用差异③何立新、佐藤宏:《不同视角下的中国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与收入再分配》,《世界经济文汇》2008年第5期。。同时,不同家庭在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在我国农村地区家庭规模较大,以家庭为分析单位的估计会导致估计指数的偏差①李实:《中国个人收入分配研究回顾与展望》,《经济学(季刊)》2003年第2期。。为了估计的严谨性,本文以个人为单位分析社会保障制度的效应。二是关于样本选择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社会保障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所以在下面的分析中,选用16岁以上的劳动力和老年人群样本,并删除了数据中的部分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样本(在校生和家务劳动者)。此外,收入和收入不平等是本文分析的核心变量,因此,我们只保留了市场收入和再分配收入都为正值的个体样本为本文主要的分析样本。经过这样的处理后,本文最终使用城镇地区14920个有效样本,农村地区26416个有效样本以及1305个农民工样本。

我们首先观察个人收入的构成状况。图2显示,从整体上看,工资性收入是个人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高达60%左右。其次是经营性净收入②样本中经营性净收入是以家庭为单位统计的,在计算个人收入时,我们将家户的经营性净收入分摊到家庭中每个个体上,从而得出个人的经营性净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约为16%左右。转移性净收入③转移性净收入等于转移性收入减去转移性支出。其中,转移性收入包括公共转移收入(养老金、医疗费报销、社会补助和救济等)和私人转移收入(赡养费、寄回收入等),转移性支出包括个人所得税和各项社保缴费。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一些社会补助和救济是以家庭为单位发放的,在计算个人收入时,我们用家庭人均的数值表示个人的这部分收入。占比也较高,达到15%。具体来说,公共转移性收入和私人转移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4.93%和3.78%,转移性支出的占比约为3.69%左右。分城乡来看,各分项收入的占比有明显的差异。对城镇地区而言,转移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高达18%,仅次于工资性收入。相较而言,在农业户口的居民内部,转移性净收入的占比较低,而经营性净收入的比例较高。

图2 2013年居民收入构成

(二)社会保障的收入再分配效果

本文主要是考察社会保障制度的再分配效果,根据公式(1),计算出社会保障收入转移前后的收入均值和基尼系数,如表1所示。首先,经过社会保障的作用后,2013年全国居民的收入从初始的21510元增加为25125元,即经过税费和各项社会保障项目的调节后,居民收入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这表明,社会保障在扶贫方面发挥了有效的作用。其次,2013年全国居民市场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大约为0.5775①本文使用的个体样本为16岁以上的劳动力和老年人群,且仅保留了市场收入和可支配收入为正值的样本,因此,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相对较高。,可支配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为0.4938。由此可见,经过税费调节和各项社会保障项目的作用,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下降了约8个百分点。换句话说,市场收入差距经过再分配过程后下降了14.5%。再次,分城乡来看,社会保障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作用对城市地区更为明显。在城市户口居民内部,经过社会保障的调节后,居民的收入提高了约21%,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下降了25%左右。相比而言,在农村地区,经过再分配的过程后,居民的收入从初始的10703元提高到12187元,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则从0.5588下降为0.4855,下降了约13%。此外,对于农民工而言,社会保障制度的再分配效应几乎没有,经过税费和各项社会保障项目的调节后,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仅下降了4%左右。不难理解,由于转移性净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较低(见图2),农民工的收入经过再分配调节后变化较小,因此,社会保障项目虽有助于缩小农民工的收入差距,但其效应并不明显。

表1 社会保障收入对基尼系数的影响(2013年)

表2显示了社会保障缴费和转移性收入分别带来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结果表明,个人所得税具有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但是其作用非常有限,使得市场收入的基尼系数仅下降0.25%。分别观察几项社会保障项目可以看出:社会保障费不仅没有缩小收入差距,反而略微扩大了收入差距,这意味着社会保险缴费具有一定的累退性(Regressive);公共转移收入使得市场收入差距下降了近11%,是一项最有力的调节手段;私人转移收入使得市场收入差距下降近4%,也是一种值得注意的调节手段。

表2 税费与转移支付的再分配效应(2013年)

表3结果表明,社会保险缴费略微扩大了收入差距,具有一定的累退性。进一步观察几项社会保障缴费的再分配效果后,我们发现,只有失业保险缴费和养老保险缴费具有微弱的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分别使得市场收入差距缩小了0.05%和0.03%。而医疗保险缴费和其他缴费都扩大了收入差距,例如,医疗保险缴费使得市场收入的基尼系数扩大了0.12%。这表明虽然有些社会保险缴费(如医疗保险)与工资是等比例的,但是放在家庭收入来看,这些缴费具有明显的累退性,即高收入人群的缴费占其收入的比例小于低收入人群①将个人的市场收入由低到高划分为10等分组后发现,对高收入个体而言,医疗保险费仅占其全部收入的1%左右,但在低收入组人群中,其占比约为4%左右。。

在公共转移收入中,所有的项目都具有缩小收入差距的效应,但是其效应的大小有所不同。离退休金收入具有最明显的再分配效应,它使得市场收入差距缩小了近9%。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收入,其它养老保险收入也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但是其程度小了很多。这三项的综合效应只是使得市场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下降了1.5%。低保金、社会救济以及政策性补助也是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但是其效应并不明显。从表中可以看出,它们的综合效应仅使得市场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下降了0.5%。农村医疗报销款对调节收入差距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得市场收入的基尼系数下降了0.48%。最后,各种农业补贴(包括种粮补贴)也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使市场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下降0.38%。需要指出的,由于农村医疗报销和农业补贴主要是农村居民获得的,因此,它对于缩小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具有积极的作用。

表3 中国税费和公共转移支付的再分配效应(2013年)

(三)社会保障制度对不同收入阶层和不同代际的影响

众所周知,对于不同的收入人群来讲,在再分配的作用下,高收入人群的部分收入向低收入人群转移,低收入层的收入提高,从而起到了缩小收入差距和维护社会公平的作用。因此,不仅要考察社会保障制度对整体人群的再分配效果,还应该分析税费和社会保障项目对不同收入组人群的影响。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社会保障制度对不同代际间收入再分配的影响又有何差异呢?接下来,我们将从不同收入组和年龄组两个方面分析社会保障制度的再分配效应。

首先,图3给出了通过社会保障的再分配作用后,不同收入阶层的收入变化。我们将个人样本的市场收入由低到高划分为10等分组,分别考察社会保障对每组人群收入再分配的影响。可以看出,通过再分配调节后,第7分组以下人群的收入都有了明显的增长,但增长的幅度随着收入组的增加而不断减少。经过税费和社会保障项目的调节后,最低组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最多,比市场收入增长了15倍左右,第二低位组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也较多,约为市场收入的5倍左右。而高收入人群虽然经过再分配作用后收入水平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很小。相对而言,高收入人群转移出去的收入不足其市场收入的1%。由此可见,社会保障对低收入人群的再分配作用较大,但对高收入人群的调节作用较小。因此,社会保障的再分配效果并不是以不同收入阶层间的再分配为主导。

图3 分收入组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那么,社会保障的再分配效果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呢?图4给出了社会保障制度作用下的代际收入再分配的状况。可以看出,市场收入和再分配收入大致在50—54岁以后出现了逆转的趋势,即50岁以上人群的再分配收入明显高于初次收入,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分配收入与初次收入的比值越大。不难理解,小于50岁的人群通过缴纳个人所得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费用,将一部分收入转移出去,因此可支配收入低于市场收入。而50岁以上的人群①在城镇地区,女性的退休年龄为50岁或55岁,男性的退休年龄为55岁或60岁。通过领取养老金等转移性收入,可支配收入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比如,经过再分配的作用,60—64岁人群的收入增长了129个百分点,65—69岁人群的收入增长了约240个百分点。可见,社会保障实现了代际间的收入转移。

图4 分年龄组的收入再分配状况

为了进一步考察不同年龄组间社会保障的再分配效果,我们还计算了各个年龄组的市场收入与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从图5可以看出,整体来看,社会保障对各个年龄组人群的收入再分配都起到了缩小收入差距作用,但其作用的程度有所不同。税费和社会保障项目对低年龄组人群收入的再分配效应较小,对高年龄组人群收入的调节作用较大。不难看出,经过社会保障的再分配作用,50岁以上人群的收入差距有了明显的下降,其中,55—64岁的人群市场收入的基尼系数下降了近24%,65岁以上人群的收入差距缩小了近18%左右。也就是说,社会保障通过就业人群与老年人群间的收入转移实现了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效果。

图5 社会保障制度的再分配效应(分年龄组)

(四)社会保障制度对城市和农村的不同调节效应

各种税费和社会保障项目对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的收入分配起到多大的再分配作用呢?对此,我们需要分别考察税费和社会保障项目前后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内部市场收入差距的变化。表4显示了税费和各项社会保障项目作用后城镇居民市场收入差距基尼系数的变化。从估计结果可以看出,经过再分配的调节后,2013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从0.5364下降到0.4046,下降了25%左右。应该说,现行的税费和社会保障项目对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然而,如果进一步考察税费细项和转移性收入细项的效应后,我们不难发现税费的效应是很小的,而且是扩大收入差距的,进一步表明了城镇地区的社会保障缴费具有一定的累退性。从相关税费细项来看,主要是养老保险费和医疗保险费的缴纳具有一定的扩大收入差距的作用,而个人所得税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但由于其作用有限,不足以抵消两项保险费扩大收入差距的作用。

在转移性收入中,公共转移收入依然是最有力的调节工具,使得市场收入差距下降了23%。其中,离退休金和城镇居民养老金收入对缩小收入差距的影响最为明显,分别使得市场收入差距缩小了20.73%和1.8%。低保金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但其效应非常有限,仅使得市场收入的基尼系数下降了0.23%。除此之外,其它的公共转移支付项目所产生的收入再分配效应都是非常有限的,使得市场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下降幅度不到1%。私人转移收入作为调节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使得市场收入的基尼系数下降近2.1%。

表4 中国城镇税费和社会保障项目的再分配效应(2013年)

续表

表5显示了中国农村税费和社会保障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总的来讲,农村社会保障再分配的效应明显地小于城镇,税费和转移收入只是使得农村居民市场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下降了13%左右。进一步观察社会保障分项目的影响后,有以下几点发现:第一,与城镇居民的情况相似的方面是农村居民负担的税费不仅没有减少收入差距,反而是扩大收入差距,比如,税费的再分配作用使得农村居民市场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上升0.7%。第二,由于农村养老制度发展严重滞后,新农保制度建立后,农村老人获得的养老补贴所占农户收入比重还是很低,农户收到的养老金收入带来的收入再分配效应非常有限,只是使得农户市场收入差距缩小了1%。第三,低保金对缩小收入差距有积极的作用,收到低保金后,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缩小了约0.45%,高于城镇低保金的再分配效应(0.23%)。这也与现有的研究结果一致,即低保政策有利于缩小城市和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①陈建东等:《城镇低保甄别程序研究》,《宁夏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第四,农村地区转移性收入的种类要多于城镇,除了低保金收入外,农村居民还收到其它补贴,如种粮补贴等。这些转移收入对于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起到一定的作用。如表5所示,各种农业补贴使得农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缩小了约1.06%。

值得注意的是,在农村居民内部,私人转移性收入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作用最大。2013年私人转移性收入使得农村居民市场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下降了9.61%,其作用相当于公共转移性收入的2倍。在农村私人转移收入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家庭成员外出就业寄回带回的收入。当然,需要指出的是,私人转移性收入的再分配作用与公共转移性收入之间具有较强的替代性。也就是说,公共转移收入的增加会挤出私人转移性收入。

表5 中国农村税费和社会保障项目的再分配效应(2013年)

表6报告了社会保障和税费对农民工收入的再分配效应。总体来看,社会保障对农民工收入的再分配效应非常有限,明显小于其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调节作用。然而,与城镇和农村居民情况不同的方面是农民工负担的税费起到了减少收入差距的作用,使得市场收入的基尼系数下降了0.54%。公共转移收入使得市场收入差距下降了近2.65%。

表6 外出农民工税费和社会保障项目的再分配效应(2013年)

续表

(五)社会保障再分配效果的国际比较

本文的计算结果表明,经过社会保障项目和税费的调节作用后,2013年全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下降了约11%。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时间不长,体制和机制仍处于不断改革与完善的过程中,因此其所发挥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不大。与其他国家尤其是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发展较为完善的欧洲国家相比,中国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再分配功能仍显偏弱。借用Hocquet报告①Jean-Yves Hocquet, Relations between Employment and Social Security Policies in Europe: Social Protection and Employment "Partnership or Rivalry", Report of EU-China Social Protection Reform Project, 2016.中的结果,我们比较了中国和欧洲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所产生的收入再分配效果。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在欧洲国家具有很强的收入再分配功能,对于缩小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的平等化,发挥着积极作用。经过社保缴费和转移支付后,欧洲国家收入差距基尼系数的平均降幅在30%左右,这意味着包括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在内的收入再分配制度起到了明显的调节作用,使得收入差距较大幅度缩小。相比而论,中国仅约11%的社会保障再分配效果不够明显。

四、结论

改革开放的近40年,中国在经济增长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面临收入差距扩大和较大规模贫困人群等问题。作为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和调节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作用不容忽视。许多来自发达国家的经验和研究都表明,随着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在收入再分配、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本文利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2013年的居民收入调查数据,考察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效果,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制定再分配政策提供实证依据。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缓解贫困和调节收入分配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经过社会保障的调节后,低收入人群的可支配收入比市场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发挥了有效的减贫作用。同时,经过税费调节和各项社会保障项目的作用,2013年全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从0.5775下降为0.4938,下降了约14%。其中,公共转移收入是最有力的调节工具。居民从各种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中获得的公共转移收入起到了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其主要来自于养老保险制度的功用。我们同时还发现,分城乡来看,社会保障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作用在城市地区更为明显。此外,分收入组的结果表明,社会保障对低收入人群的再分配作用较大,但对高收入人群的调节作用较小。分年龄组的结果显示,税费和社会保障项目对劳动年龄人群收入的再分配效应较小,对老年人群收入的调节作用较大。换句话说,这意味着社会保障的再分配效果主要是通过劳动力人群与老年人群间的收入转移实现的。

与欧盟国家相比,中国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发挥的作用仍有待于提高。欧盟国家通过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大幅度地降低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除此之外,欧盟国家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程度高,也在降低收入分配不平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这值得中国加以借鉴。幸运的是,中国各级政府都已经意识到广覆盖、高效率且可持续的新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①参见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30年》,人民出版社,2008年。。迄今为止,中国已初步建立起覆盖全部人群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特别是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已覆盖了城乡全部人口。然而,由于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是碎片化的,城乡实行着不同的制度,城市内部不同就业身份的人群实行不同的制度,制度之间缺少衔接和协调,不同人群为社会保障做出的贡献,以及他们从中获得的待遇有很大的不同。而这种不同的待遇不仅没有起到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在起到逆向调节作用。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社会保障缴费和个人所得税具有一定的累退性,甚至起到了扩大收入差距的作用。而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尤其是养老保险制度,对于缩小收入差距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其影响程度并不十分明显。

在未来社会保障的改革与发展中,中国应该更加注重其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首先,在社会保障缴费上,需要提高缴费的累进性,即缴费要与其收入水平挂钩。目前中国社会保障的再分配主要是通过代际间的收入转移实现的。因此,在养老保险制度方面,政府要综合考虑养老保险的长期效应,在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的同时,完善多元的养老保险体系,真正发挥其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作用。此外,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要加快推进,尽快并入到企业职工和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变现在公务员不缴费的局面。其次,改革现行的碎片化的社会保障制度,要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减少不同人群获得社会保障待遇的差别。再次,完善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制度。现行的低保制度需要提高瞄准性,同时需要提高其低保金水平。此外,增加一些针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群体的福利项目,如低收入家庭的儿童补贴。最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模拟分析,特别对其产生的收入再分配效应进行模拟分析,为政策的调整和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Redistributive Effects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China

Li Shi1, Zhu Mengbing1, Zhan Peng2
(1. Business School,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2. School of Economics,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jing 210046, China)

Over the past forty years, income inequality in China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remains at a high level. Thus social security will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economic growth, balance of income distribu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social stability.Using the household survey data collected by the China Institute for Income Distribution in 2013,this paper estimates the e ff ects of social security programs on national income inequality. The empirical study shows that: firstly, the society security system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narrowing the income gap and alleviating poverty. With the function of all the social security schemes, the Gini coefficient of the national income inequality decreased by nearly 11 percentage points. Secondly,the redistributive e ff ect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s more obvious in urban areas. Thirdly, it shows that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distributing income mainly through transferring pension benefits to the elderly. However, compared with other countries, the redistributive e ff ect of China's social security and welfare system is very limited. Thus, in the future reform of social security and welfare system, China should not only further improve coverage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overing the full population, but also establish a unified 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o change the fragmentation of the existing social security system.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come redistribution

郭 林)

李实,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收入分配。其他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朱梦冰、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詹鹏。

猜你喜欢

税费基尼系数转移性
图 话
SPECT/CT显像用于诊断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价值
《税费计算与申报》课程“情景化”创新教育模式改革与探索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
新视角下理论基尼系数的推导及内涵
全国总体基尼系数的地区特征研究
非远处转移性高危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低剂量碘-131治疗
300亿美元
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10年基尼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