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氏道安伏姜:三九天里喝出温暖

2017-12-26

科学之友 2017年12期
关键词:黑糖晋城技艺

每年伏天的时候,民间有“晒伏姜,烧伏香”的习俗,尤其是晒伏姜、饮伏姜茶。伏姜源自太行山东南部以晋城为中心的山西、河南等地,主要分布在晋城城区,泽州、阳城、高平、沁水等地区。晋城百姓根据当地的气候、水土特性,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进程中,凭其卓越的智慧创造和留存下伏姜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伏姜制作技艺历经千年演变传承至今,在晋城地区有着广泛的分布,其中以“宋氏道安伏姜”最具影响力。

由于史料缺失,据现有记载,宋氏道安伏姜可追溯到清朝道光年间。宋氏家族伏姜制作技艺继承和弘扬了源远流长的中医传统疗治理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凝聚着数代伏姜技艺人长期的探索和实践经验,是一项极其珍贵的传统手工技艺。

历史悠久的神奇食品

据《名僧传抄》和《高僧传》记载,道安是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生于东晋怀帝永嘉六年(公元312年),卒于孝武太元十年(公元385年),年七十四(一说年七十二),出生于常山扶柳县(今河北省冀州境内)的一个读书人家里。公元335年,石虎废杀石弘即皇帝位引起内部变乱,道安就在这时避难来到山西的濩泽(今阳城)。濩泽地方很偏僻,可以暂避兵燹之祸,其实道安当时就隐居在阳城和泽州交界的王虎山。

道安避难时,方圆几十里流传着一种可怕的痨病,得病的人久咳不治,最终失去生命。道安和尚不但精通佛法,而且饱读医书,于是他拿出一种浓浓的液体,让得病的人喝下去,竟然奇迹般地止住了咳嗽,道安随即将这种救命液体的制作方法教给了当地百姓。这种救命液体后经上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现在的伏姜。但伏姜里加入的一种叫做“伏姜引”的东西,道安只传给了村里一名姓宋的年轻人,因宋氏先祖服侍道安左右,助其制药,道安感其善良,遂将“伏姜引”的制作方法亲授宋氏。从此,宋氏家族祖祖辈辈视伏姜如己命,创立宋氏道安伏姜,造福一方百姓。如今,传承的重担落在了第四代传承人宋翀瑜的肩上。其中,伏姜的主要秘方“宋氏秘传伏姜引”至今在宋氏一族内的传承模式仍然是传男不传女,传外甥不传闺女。

祛病延年晒伏姜

伏姜因其以生姜和黑糖为主要原料并仅在每年夏季伏天制作而得名。伏姜制作需在夏天初伏至三伏晒30~40天,把生姜切片榨汁后与红糖、花椒末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充分融合后根据具体情况加入“宋氏秘传伏姜引”,密封20天后食用。

老艺人们说:“一伏去火,二伏去寒,三伏去寒火。”伏姜性温,经过晾晒后,不会上火或是寒凉,可放心食用。姜能增强和加速血液循环,刺激胃液分泌,兴奋肠胃,促进消化,还有抗菌作用。中医认为生姜味辛、性微温,入脾、胃、肺经,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的功效。主治外感风寒、胃寒呕吐、风寒咳嗽、腹痛腹泻、中鱼蟹毒等病症。还有醒胃开脾、增进食欲的作用。

黑糖是一种没有经过高度精炼的带蜜成型的颜色比较深的带焦香味的蔗糖,甘蔗中天然营养成分得到有效保留,并经过较长时间的炼制使其更加利于人体的吸收,其含多酚类物质和铁元素,颜色偏深近似黑色,所以被称为黑糖。中医认为,黑糖性温味甘,入脾,具有补中益气、缓中、化食、健脾暖胃等功效,还有止疼、活血散寒的效用。宋氏道安伏姜选用国标黑糖QB/T 4567作为伏姜的原料之一。

喝过伏姜后,人会有身体发热的感觉,这是因为它能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促使身上的毛孔张开,这样不但能把多余的热带走,同时还把体内的病菌、寒气一同带出。当身体吃了寒凉之物,受了雨淋或在空调房间里久待后,喝杯伏姜能及时消除因肌体寒重造成的各种不适。当人们外感风寒、头痛、痰饮、咳嗽、胃寒呕吐;在遭受冰雪、水湿、寒冷侵袭后,冲一杯伏姜喝,可增进血行,驱散寒邪。常饮伏姜可以温暖保健,补气益血,使人精神好,面色红润。

伏姜中所含的姜辣素、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和糖蜜成分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能将过量的黑色素从真皮层中导出,通过淋巴组织排出体外,可促进日晒皮肤的新陈代谢。女性常饮可以美白,抗衰老,老年人常饮可除“老年斑”。

在饮酒后,可饮用伏姜,通过伏姜的特殊功效,直接刺激胃部血管,加速胃部蠕动,同时减少食物在小肠的停留时间,迅速进入大肠,减少小肠对酒精的吸收,从而减轻酒精对体内其他器官的伤害。另外,伏姜的解表功效能使饮酒者迅速流汗,从而将酒精通过汗液快速排出体外,达到解酒功效。

生理期疼痛的女性大多是“寒体质”,而伏姜具有强烈的保温作用,并能促进血液循环,散去体内的“寒”,缓解疼痛。产妇由于分娩时出血多,加上出汗、腰酸、腹痛,非常损耗体力,这时候很容易受到风寒的侵袭。饮用伏姜有补充身体能量、温暖子宫、活络关节的作用。

走出技艺的传承困局

如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传统手工技艺受到严重的冲击。伏姜制作工艺复杂,伏天气候多变,纯手工晒制伏姜,劳动强度大,对产品的质量很难控制,很难形成产业化生产模式,年轻人又不愿做,伏姜制作工艺正逐步走向衰落,面临完全湮灭的危险。为传承和发展伏姜的制作技艺,传承人宋翀瑜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传承人档案

宋翀瑜,山西省晋城人,自幼跟随父亲学习伏姜制作技艺,刻苦鉆研,敢于实践,对原料和工艺更加精益求精。因其制作的伏姜为当地百姓减轻了许多病痛的折磨,深受大家的爱戴和尊敬。

2010年,宋翀瑜及其子宋少亮在晋城市北大街开设门店,招收工人,制作伏姜,包装设计成系列产品,以地方特产为卖点,进行产品推广。

2013年,宋氏道安伏姜被列入晋城市城区政府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宋翀瑜被评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同年7月19日,宋氏道安伏姜参加了由晋城市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市旅游文物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共同主办的“晋城2013年十佳文化旅游产品的评选活动”。期间,通过现场循环播放电视宣传片和发放多种形式的宣传资料,以及现场品尝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了宋氏道安伏姜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及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在市民心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之后的国庆节期间,应皇城相府景区的邀请,宋氏道安伏姜在景区进行非遗宣传推广活动。

2016年4月,宋翀瑜在国家工商总局正式申请“宋氏道安”注册商标。如今,宋氏道安伏姜制作工艺已被列入抢救、保护范围,对伏姜制作艺人也进行了普查、建档。宋氏家传的独特制作技艺、丰富的实践经验、珍贵的伏姜制作秘方值得进一步保护、发掘、整理和继承。宋氏道安伏姜也正在积极争取政府资金补助,筹划建立稳定的传承机制,形成世代传承,保证伏姜手工制作技艺后继有人,让伏姜技艺得以更好发展。

传承谱系

东晋时期,著名的和尚道安来晋城避难时隐居王虎山(王屋山、王扈山)时所传。因史料缺失,据现存记载,传承谱系如下:

曾祖父(名字不详)(1842- 1894年);

第二代祖父宋晚称(1877—1928年);

第三代父亲宋国英(1920—1999年);

第四代宋翀瑜(1957—至今);

第五代宋少亮(1983—至今)。

endprint

猜你喜欢

黑糖晋城技艺
两种预应力主动加固桥梁技术分析
山西在上海推介晋城古堡
传授技艺
传统技艺:匠心传承 技精艺湛
晋城青莲寺现存彩塑浅析
马不停蹄找到你
生活
生活
黄杨木雕的传统技艺谈
怎样提高健身球的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