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园林专业“导师制”+“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7-12-26顾建中史小玲陈霞姚研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52期
关键词: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顾建中+史小玲+陈霞+姚研

摘要:针对当前高职园林专业学生生源杂、差异大但人才培养模式上却是工厂化、批量化培养的矛盾,提出“导师制”与“工匠型”深度融合,以加强学生个性发展,导师因材施教,学生德技双承,毕业生零距离就业为研究目标,以加强学生个性发展,导师因材施教,学生爱岗敬业为主线,实行双师双选导师制度,按照专业认知期、学业精进期、企业受训期三个阶段递进培养,以校企共育导师、拟真场景教学、实施翻转课堂、实行三方评价等手段完成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

关键词:高职园林;导师制;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52-0251-02

园林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学生有虚心上进、踏实肯干、精益求精的学习精神,但当前高职院校由于学生生源杂、差异大,导致学生无论文化素质还是求学态度均有极大的差异。但传统的高职教育基本上是以工厂化、批量化教育为主,根本没有考虑到对学生的个性教育、因材施教、精准育人。在教学内容上融合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与职业能力的培养,以技传世、以德立人。在学习环境上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氛围。工匠精神是指专注敬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至臻完美的工作精神。如何能将两者有机结合,既让施教者能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精准育人,又让学习者能专注敬业、精益求精,用工匠精神贯穿自己职业能力培养的全过程,是各位高职教育工作者一直思考迫切解决的问题。

课题组在前期完成了园林实训校园化、园林实训社会化、园林实训市场化的园林教学环节与模式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以学生为主体,突出个性发展,强调人人成才上表现不足,特别是学生在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课题组提出了基于导师制的园林专业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课题,以期以高职园林技术专业为例,为职业教育寻找一种培养方式是双向选择、因材施教、德技双承,学生求学时能专注敬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培养模式,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导师制”+“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导师制”+“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指:师生关系双向选择、因材施教、德技双承,学生求学能专注敬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培养模式。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将市场化的实施项目构建成“学习型的实施项目”;在教学方法上,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法,引进园林建设项目的运行机制,企业化运作,实行教师和学生身份向老板和员工转变,将工匠精神渗透到各教学环节;在评价方法上实行实训考核结果与经济效益挂钩,用园林行业标准和市场价值观对学生实训结果进行三方评价考核,实行工匠精神在评价机制上的“共熔”。

二、“导师制”+“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目标

通过“导师制”+“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探讨在导师制培养基础上强化工匠精神的渗透,培养方式是双向选择、因材施教、德技双承,学生求学时能专注敬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专注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品德和良好的职业技能,实现园林技术专业毕业生零距离就业的目标。

三、“导师制”+“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1.确定一条主线。以加强学生个性发展,导师因材施教、学生爱岗敬业为主线,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学习精神和德技双承的能力,实行因材施教与工匠精神的高度融合,学生能力培养与行业能力需求无缝对接。

2.实行两个原则。(1)师生双向选择原则。专业教研室公布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主持的课题、目前的专业优势及科研动向,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爱好以及对专业教师的喜好来选择导师,导师可以对已选学生进行面试,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学习特点、态度以及技能目标、职业情感等遴选学生,实行导师与学生导学自愿,以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达到导师愿意带、学生乐意学的目标。(2)校内校外交替导师原则。根据现行“2.5+0.5”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校2.5年的时间内,有专业教师作为校内导师带教,但在外实习的0.5年以及以后的工作时间里,由校外实训基地负责安排“师傅”(校外带教导师)带“徒弟”(实习生),师傅和徒弟在开始也可以双向选择,但校内导师还需继续担任学生实习点联系人,并且有义务和校外导师对接、聯系,做好“徒弟”的传、帮、带工作。

3.三阶段递进培养。(1)专业认知期。在第1学年第1学期,双向选择定导师、校内导师带领学生了解学校及学科专业,参加专业社团以及学习小组,制定一套学习发展计划。(2)学业精进期。在第1学年第2学期至第2学年第2学期,学生认真完成专业基础课、骨干课、核心课程的学习,校内导师指导学生的课外训练,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指导学生学业成长。学生要深入一个企业进行假期顶岗实习,撰写一份行业调研报告,参与一项科研项目,完成一件设计及工程专业作品,制定一份职业发展规划。(3)企业受训期。在第3学年第1学期至毕业后,校外导师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定位,解决实习中的技术难题,配合企业全面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引导学生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

4.四项措施,助力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行。(1)校企合作,共育双师导师。导师制实行得好不好,关键是要有一支有理论、业务能力强、动手能力强,同时又能爱岗敬业具有工匠精神的双师型教师。在校教师理论好,教学能力强,但不一定动手能力强;能漂亮地完成实际项目,行业能手动手能力强,但不一定能以身为范,教学能力好,所以这需要校企深度合作,共育双师导师。一是由校企合作,共同选定教学内容,校内校外导师共同学习知晓教学内容,行业能手到校园去补充理论知识和教育教法,校内教师到行业企业学习动手能力,了解行业现状和发展方向,学习企业文化。二是将校内校外导师每1—2年轮训1次,送到行业内规范的且有较好名望的企业培训,校政企三方深度合作,共育双师导师。(2)市场理念,拟真场景教学。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尽量贴近城市园林主要实施项目,让教学内容紧跟市场,更重要的是将校内外导师承接的校外项目融合形成“学习型教学项目”,然后根据甲方要求由师生共同完成,引进园林项目的运行机制,教学内容突出市场需求。(3)翻转课堂,协作完成项目。导师化身为项目经理,指导学生将承接到的园林实施项目逐一分解、预算,进行成本控制和工期控制,与学生一起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导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需的技能和知识点进行讲述和现场示范,对项目实施要求和标准进行讲解,以便让学生充分了解项目内容和各自的工作任务。(4)三方评价,共熔工匠精神。因为是实施项目,对学生的实训成绩评价就以甲方对项目的验收评价为主,用园林行业标准和市场价值观对学生实训结果进行考核。以项目完成情况和甲方(学院或其他项目建设单位)满意度为教学成绩,在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时就必须引入行业标准,用工匠精神引导学生的动手训练,用行业要求检验学生的实践,让学生提早感受到行业要求。

参考文献:

[1]顾建中,史小玲,王燕,等.高职园林市场化实训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

[2]王燕,顾振华,顾建中,等.“园林实训校园化”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6).

[3]曾晨曦.基于真实项目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研究[J].科技风,2016,(7).

猜你喜欢

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高职英语教育与导师制教学方法融合探讨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