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质类高校本科生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思考

2017-12-26黄咸雨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52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课程教学

黄咸雨

摘要: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地质类高校中,需要根据学生修读的专业课程来调整自然地理学的教学内容,采用课堂讲授、研讨式学习和课程实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系统观和地质演化观。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系统观;地质演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52-0142-02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系统的自然要素[1]。在地质类高校本科教学中,“自然地理学”课程是地理学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在培养具有扎实学科基础、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地理科学人才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高效地开展本科生自然地理学教学值得每一位地理教师深入思考。

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专业自然地理学课程的背景

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系设置在地球科学学院,本科专业为地理科学。根据学院的统一安排,本科生(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理科学专业)在前两年实行课程打通。即地理学学生需要学习相关的地质学基础课程(如《普通地质学》、《矿物岩石学”》等)。此外,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同样要参加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周口店地质教学实习和秭归地质教学实习。这样密集的教学安排,夯实了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地质基础,并且强化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具有了鲜明的专业特色和扎实的专业技能。

按照目前的教学计划,地理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在修读“自然地理学”之前或同时,已经修完或正在修读“普通地质学”、“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和“矿物岩石学”。后续还会修读“地层学与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等地质学课程。由于都是地球科学领域的重要基础课程,“普通地质学”的教学内容会和“自然地理学”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程度的重复。此外,“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也和“自然地理学”中的地貌部分存在重复。这就需要不同课程的任课老师能够及时沟通、交流,避免重复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二、《自然地理学》课程内容的设置及教学方法

在上述背景下,本科生“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充满了挑战。挑战不仅来自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来自教学方法的采用。因此,笔者着重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1)尽量少讲或不讲与其他课程重复的内容,根据学科的特色及发展趋势,加强气候系统和土壤圈部分的教学;(2)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强调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3)利用地质学方面的优势,引导学生从地质演化的角度去思考自然地理相关的问题。

1.课程内容设置。在课程章节的安排上,主要设置绪论和八章内容。除了讲授重要的基础知识,还适当地引入一些最新的研究进展,激发同学们的科研兴趣。绪论部分主要讲述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主要研究内容,并讲述系统的定义、内涵及反馈机制,为培养学生的自然地理系统观奠定基础。第一章地球与地球表层环境主要讲述地外系统及地内系统对地球表层自然系统的影响,重点包括太阳辐射及温室效应。

第二至七章主要是围绕自然地理要素展开,引导学生从自然地理要素的格局、过程及变化的思路去归纳总结。第二章岩石圈属于学生自学内容,要求学生了解岩石圈的组成、结构和运动,以及固体地球表面的结构与轮廓。第三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围绕大气的组成、结构与演化,气温与气温变化,大气水分和降水,大气运动和大气环流,气候形成与变化等展开讲述。在第三章,增加气候工程学方面的内容,介绍全球变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去阅读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最新的报告,了解国际社会正在进行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如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的背景、目的以及进程等)。第四章水圈与水循环重点介绍水循环与水量平衡、海平面变化以及地表水体在地理环境演变中的作用。增加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方面的讨论,引导学生去思考中国水资源的现状与问题。第五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重点讲解一些基本概念(如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群落演替、生物多样性等),为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地球化学和生态地理学打好基础。并适当地扩充部分内容,包括人类迁徙对大型哺乳动物和鸟类灭绝的影响、所谓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起因、现状和发展趋势”、热带雨林及其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第六章土壤圈是重点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土壤概念,理解土壤的物质组成、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成土因素说、主要成土过程和土壤分类方法,并了解主要土纲的特征。针对地球关键带科学的重要性以及土壤圈在关键带中的核心地位,补充地球关键带方面的基础知识,介绍关键带的内涵、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并简要地介绍国际上的研究进展。第七章地貌部分以学生自学为主,在学习“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的基础上,对常见地貌类型在气候带上的分布规律进行总结。

第八章自然地理综合研究重点讲述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并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同时撰写读书报告,鼓励学生上台汇报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2.强调系统观和地质演化观。在教学内容上,虽然还是以圈层为主线来安排章节,但在实际教学中,强调圈层相互作用[2]。例如在气候系统部分,加强“厄尔尼诺-南方涛动”部分的讲解,强调需要从海气相互作用的角度来进行深入的认识。赤道太平洋不同区域海水温度的变化引起了纬向上沃克环流的变化,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和降水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在地貌部分,引导学生去深入地认识地貌的地带性,如冰雪气候地貌带、温湿气候地貌带、干旱气候地貌带、湿热气候地貌带。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强调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引用最新文献、博客及新闻报道中的实例,让教学回归到地理学的核心理念“人地关系”上来。

当代自然地理要素的格局是历史自然地理发展演化的产物,因此注重引导学生从地质演化的角度来认识自然地理学的问题。本校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具有良好的地质学基础,可以充分地加以发挥及升华,构建出鲜明的学科特色及独特的专业视角。例如,在大气圈这一章,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反演出过去大气的组成、大气成分的演化如何影响自然生态系统。地质学家和古气候学家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实例。可以向同学们介绍地球早期氧气含量的变化与地球生命的演化、第四纪大气二氧化碳和甲烷含量的变化与冰期-间冰期循环。在讲述生物圈相关内容时,可引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研究员等人的研究成果,利用青藏高原隆升与极地动物演化的实例,更好地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协调演化[3]。在讲述地貌部分时,引用吉林大学葛肖虹教授在科学网上的博文“桂林、阳朔‘山水甲天下和丹霞地貌成因的思考”[4],引导学生去思考地质演化和地貌景观之间的紧密关系,加深对地貌景观背后的地质内涵的认识。

3.研讨式学习和课间实习相结合。在教学方式上,以课堂讲授为主,部分内容开展研讨式学习。对这些需要研讨的内容,布置一些讨论的题目,教师提供一些重要的参考资料,然后组织学生分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积极回答学生的疑问。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在研讨式学习阶段,鼓励学生在教科书内容之外进行选题。例如,在自然地理综合研究部分,设置的讨论题目有:人类世、农业起源、盖娅假说—雏菊的世界、地质演化与地球表层环境。通过三年的实践,该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激发学生们阅读了更多的资料。在演讲展示环节,教师对学生的演讲技巧、教案幻灯片制作技巧(如字体选择、颜色设置、页面设计等)进行点评。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安排少量课时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南望山开展课外实习,主要实习内容包括植物群落和土壤结构观察,加深学生对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理解,掌握植物群落演替规律及判断的方法,加强对土壤剖面及土层性状的观察,初步了解成土因素对成土过程的影响。此环节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传授一些基本的野外技能,如亚热带常见植物的辨识、土壤比色卡的使用、土壤pH的测定、土壤类别的初步判断,为大学三年级的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蒲阳,赏刚,郑光辉.我国大学自然地理课堂教学发展趋势探讨[J].大学教育,2014,(5):25-26.

[2]王建,張茂恒,白世彪,等.“现代自然地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高等理科教育,2006,(4):66-69.

[3]邓涛.我们走进西藏它们走出西藏[DB/OL].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43751-1054351.html.

[4]葛肖虹.桂林、阳朔“山水甲天下”和丹霞地貌成因的思考[DB/OL].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465-889857.html.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课程教学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