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价值链理论综述

2017-12-26程丽

商情 2017年36期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产业升级

程丽

【摘要】本文通过对全球价值链的理论形成、分析框架、升级模式逐一进行阐述,诠释了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论点,并对全球价值链理论与全球生产网络理论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 产业升级 全球生产网络

一、全球价值链理论形成与发展

(一)什么是全球价值链理论

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s),是指从产品设计、生产、运输、销售到售后服务等一系列价值创造和增殖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动态组织形式以及价值分配机制。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基本主张有两种:第一,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主导的,通过海外投资和离岸外包活动驱动,其目的在于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市场、降低生产成本并同时保持跨国公司的内在核心竞争能力。对于这一主张的研究成果逐渐形成全球价值链分析框架的一大重要分支即价值链的治理;第二,发展中国家的本土企业被动地嵌入全球价值链,从本地与全球经济活动参与主体的外部联系中学习,由此获取一定的知识、能力和相应的附加值,沿着全球价值链的等级体系向上攀升。此种主张则成就全球价值链理论另一重大议题即全球价值链的升级,但是这种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可能性会受到全球领先企业网络权力的影响和制约,从而发展中国家需另辟可持续性的提升其全球价值链位置的积极途径。由此可见,价值链的各种企业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企业间网络中进行,从产品概念到产品生产至最终消费,通过考察这一系列有形或无形的价值增值活动,全球价值链理论从“由上至下”及“由下至上”两个角度提出了关于全球产业的综合评价。

(二)全球价值链理论形成与发展

全球价值链理论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Porter的价值链理论。Porter(1985)认为公司整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可根据不同性质和作用分解成单独具体的环节——基础活动环节与支持性活动环节,基础活动包含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支持性活动环节则包含原材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和财务等。公司在各个活动环节中创造并传递价值,这些活动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从而构成公司内部的价值链。Porter的价值链理论对于公司经营与竞争发展有着重大意义。Kogut(1985)在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将价值链的概念扩展至区域与国家层面,其认为不同区域与国家在不同价值链的环节上具有不同竞争优势,各个区域与国家在价值链上的位置应决定于在价值链环节的比较优势,而这一竞争优势又取决于一个区域或国家企业的竞争能力。Kogut的理论比Porter的理论更能够反应价值链所具有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以及垂直分离化特点。

20世纪90年代之后,Krugman(1995)进一步研究了价值链的垂直分离现象;Gereffi(1999)将价值链与全球化的理念相结合提出了全球商品链的分析框架,认为生产者及购买者是全球商品链的驱动力量占据链条价值分配的主导地位,至此对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已从真正意义上完成了从国内范围向全球范围的过渡。2000年意大利贝拉吉尔国际研讨会成立了全球价值链研究团队其特刊的“编辑寄语”以及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2000-2003年度工业发展报告——通过创新和学习来参与竞争》都肯定了“全球价值链”的概念。

二、全球价值链分析框架

(一)投入产出结构

价值链描述了产品或服务的整个投入产出过程。不同产业的价值链上主要环节有所差异,但一般包括:研发和设计、投入、生产、分销和营销、销售、并在一些情况下还包括了产品回收利用等,这种投入产出结构涵盖产品、服务以及支助性产业。

研究产业发展过程及其形成趋势和组织形式十分重要,通过价值链各个环节价值增值情况辨别其主要环节需要具体产业的一般性知识。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阐释不同价值增值环节对产品或服务价值的贡献以及价值链不同参与者的回报。然而,价值链上环节因产业具体情况不同而不同,比如果蔬加工行业的原料投入可采购于出口转内销的次品,也可采购于特供加工的果源。

(二)地理范围

交通与通讯设施发展促进产业全球化,竞争性投入的需求也推动这一进程。当前,价值链已分散至全球各地,其中不同生产活动在全球不同地区进行。在全球经济中,国家通过发挥竞争优势参与全球生产,发展中国家提供于低成本劳动力及原材料而发达国家则凭借高素质人才把握产品的研发和设计环节,不同国家地区的企业以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价值链的地理分析首要识别了各个环节的领导企业而领导企业处于特定的国家或地区,因此企业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反应了国家地位。另外,全球价值链分析框架考察了全球产业在地理上的变化以及全球价值链在不同地理范围的运行发展,如新型经济体崛起和区域贸易协议等使全球价值链可能趋向区域化发展。

(三)治理

全球价值链分析还有助于我们理解价值链参与者对于价值链的控制和协调。Gereffi将价值链治理定义为“决定价值链的金融、原料及人力资源分配及流动的权威和力量关系”。全球商品链分析框架初次将价值链治理分为“购买者驱动”与“生产者驱动”两类,“购买者驱动”价值链是指大型零售商和品牌制造者通过要求供应商满足一定标准和协议而决定价值链的运行方式;“生产者驱动”价值链环节则更为垂直集中且由供应商发挥其技术和规模优势加以控制。当前基于价值链参与者间的信息复杂度、生产信息的编码程度、供应商生产能力水平这三大因素,价值链的治理可进一步划分为以下五种模式:市场型、模块型、关系型、俘获型、等级型。

总而言之,价值链的治理模式将随着产业发展成熟发生变化而且同一产业的不同价值链环节的治理模式也会有差异。另外研究表明同一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同时具有多种治理结构,这对经济及社会升级造成重大影响。

(四)制度环境

价值链的制度环境表示影响价值链各个环节实现全球化的地方、国内、国际的条件和政策,以及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地方经济、社会、制度動力机制。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方式主要决定于以下地方条件:经济条件(劳动力成本、现有基础设施及其他资源禀赋条件);社会环境(劳动力可利用性及其能力水平,比如劳动力的女性参与情况、受教育机会;制度,税制、劳工规制、补贴、教育和创新政策),分析嵌入价值链的地方机制同时还需要考察利益相关群体。

三、全球价值链升级

价值链升级是“由下至上”研究全球价值链的重要理论概念,其主要涵盖了国家、地区及其他利益相关主体提升其全球经济地位的重要战略。Gereffi(2005)将全球价值链升级定义为“企业、国家或地区通过发展全球价值链上附加值更高的产业活动环节而最终从全球生产中获得利益,如安全、利润、增加值等”。全球价值链的升级动态联系了生产与出口相关的一系列经济主体和功能,主要分为进口原料加工、原始设备制造(OEM)、原始设计制造(ODM)以及原始品牌制造(OBM),Gereffi(1999)提出了企业从加工制造开始向原始设备制造(OEM)发展并向原始设计制造(ODM)、原始品牌制造(OBM)再发展的价值链升级路径。然而这一升级模式对于企业存在许多限定条件,全球价值链理论已阐明这一升级路径所需条件,其要求包括政府制度政策、企业战略、相关技术与劳动者技能等范畴。Gereffi所提出的价值链升级模式并非唯一,Humphrey、Schmitz(2002)进一步提出了以下四种升级模式:生产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价值链升级或跨部门升级。值得注意的是,工艺升级与产品升级是企业最为容易实现的升级方式,因为其所要求的企业能力较为简单,同时产业主导者为了其余企业更好地为其产品生产服务也将推动工艺与产品两方面的升级。可是功能升级与价值链升级不仅要求更高深的企业能力,关键还因为其从根本触动了产业主导者的利益而势必给企业升级带来更为艰难的挑战。

综合看来,企业升级模式因产业价值链的投入产出结构差异而有所变化,特定产业的价值链升级要求企业获取目标价值环节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另外,不同国家的不同制度环境也将对企业的价值链升级模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四、总结

综上所述,全球价值链理论从其诞生至成熟体现了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不懈探索对经济社会问题不断解决的发展历程,综合经济、政治、地理多角度地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跨界生产组织开展研究。随着全球生产和贸易进程的深入发展,企业经济活动跨越地界国界而实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分离与整合,国际生产分工方式经历了产品分工、工序分工至价值分工的过程。如今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全球价值链理论明确阐释了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新型国际分工模式,从而系统地掌握全球价值链理论有利于企业及国家实现价值创造、价值增长和价值分配各方面影响力的提升,这对于经济全球化利益分配格局的公平化发展有重要影响意义。

全球价值链的上述新一代的发展变化表示了全球经济发展重心倾向于发展全球价值链在就业、创新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虽然全球化收益仍是不平衡地分配至教育程度更高、生产能力更强以及更为富强的国家或地区,但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巴西等能够通过实施发展生产力的战略方针而得益于经济全球化。所以发展中国家要抓住全球化带来的契机而沿着全球价值链不断实现提升产业竞争力进而促进经济整体发展。

猜你喜欢

全球价值链产业升级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策略分析
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培育探究
江苏省OFDI产业升级效应浅析
我国生产性物流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升级的策略分析
濉溪县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
区域性产业集群、价值链与体育用品之间关系的研究
关于福建自由贸易区发展理念和辐射带动海西产业升级模式的探究
小微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模式研究述评与展望
商贸流通业集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
河南农村外贸代工行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