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创新

2017-12-24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35期
关键词:保障机制校企院校

王 妍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与校企合作处,长沙410004)

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创新

王 妍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与校企合作处,长沙410004)

在高职院校中,学校和企业二者联系密切,并且通过一定的合作来达到双赢。因此,针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目标、关系、方式、运作等方面来进行分析,以促进校企合作,创新合作方式,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企业;校企合作;创新方式;保障机制

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开始重视教育。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高职教育兴起,并且形成了校企合作的方式,从中央到地方都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始飞速发展,高职教育必将会同校企合作相联系,并且国家需要出台一定的政策对校企合作进行鼓励、支持。虽然校企合作观念被国家、政府反复提及,但是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学校在实施过程中,而且大多都是重形式、轻内涵。

本文就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对校企合作出现认知偏差的原因在于学校和企业双方没有就合作建立长效机制,并且企业和学校二者重心不同。企业如何合理的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应该着手建立适合校企合作的环境,建立完善的、合理的、能够促进学校和企业双方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是促进校企合作的关键环节。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内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职院校的传统教育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是对学校和企业双方的保证,可确保校企合作有效进行,对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加以理解,有利于促进校企合作的有效进行,对校企合作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可以进行合理的解决,从而促进校企合作,保证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第一,校企合作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目标。在进行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双方的目标都应该是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这一目标要贯彻到校企合作的方方面面,并且将这一目标设立为衡量校企合作是否成功的重要标杆。

第二,高职院校和企业在进行校企合作时,双方应该相互作用。通过政府来引导校企合作的建立,学校和企业双方都应该落实校企合作,双方都是实施主体,不管是哪一方的缺席都会导致校企合作夭折。因此,学校和企业在实际合作时,必须要认清双方之间的关系和对方作用,才能真正进行长效合作。

第三,学校和企业在进行校企合作时,合作方式要公开透明。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直接面对区域经济发展,对地区经济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高职院校在和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时,必须要公开透明,教育过程公开化。学校教学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环节都应该对企业开放,从而保证企业可以参与到对学生的教学中来。在进行校企合作时,应该考虑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要求,从而选取一个合适、合理的合作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

第四,学校和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必须要制定完善的长效保障机制。要健全校企合作的制度、规章,创造和谐、规范的合作环境。只有保障机制发挥作用,校企合作才能长久进行下去。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对学校和企业进行制约,有利于保证校企合作的质量,对于合作过程产生的问题,也有规范的方法去解决,从而保证校企合作长效、健康发展。

第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校企合作的最终目标是教育集群化。教育集群化是指,在政府的引导下,学校和企业双方通过签订一定协议以集群的方式进行合作,从而达到共赢。由于社会经济对人才要求不断提高,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有所不同,校企合作应该从区域化出发,从而满足区域经济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教育集群化是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合作的指导性战略。

二、创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主要途径

要促进校企合作长效、健康发展,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提高企业效能,就必须建立新型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创新校企合作应该要求政府介入,对校企合作进行宏观调控,在校企合作中将企业、学校、政府、社会的功能发挥到最大,满足各方的利益诉求,促进对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在进行校企合作时,学校和企业双方应该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激励机制来促进合作。

(一)完善政府对校企合作的导向机制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校企合作进程和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在校企合作中政府要发挥相应的作用,成为校企合作中必不可少的参与者。政府是否支持校企合作直接决定了校企合作是否成功,政府的推动力对校企合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其他国家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校企合作的最初推动者和激励者都是政府。而且,我国历来都是以政府政策推动发展、改革进行,基于这一国情,如果政府政策向校企合作方向倾斜,对其给以政策优惠,则是推进校企合作的有效方法。所以,要创新校企合作途径,就必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合作机制。对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政府加大对高职教育方面的财政支出,给予资金支持。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据很大比重,但是我国政府对高职院校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远远没有普通高校多,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机制,就必须要加大对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所以中央、地方政府都应该从区域社会经济出发,加大对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进行一定的制度倾斜,从而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确保校企合作的长效、健康运行。并且政府还要引导社会其他力量对高职院校给予资金支持,从而促进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

2.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我们可以从西方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历史进程中看出,他们之所以使高职院校成功发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在高职教育发展初期就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健全的法律法规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也有利于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随着我国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我国也陆续制定了一些促进高职教育、推动校企合作的法律文件和倾斜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高职教育的进步。但是我国对高职教育和校企合作仍然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导致校企合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所以,要想促进高职教育发展,只对其进行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应该从相应的法律法规入手,通过立法手段来明确高职教育在培养人才中的重要性,制定校企合作的实际操作流程,从而对校企合作进行一定的保障。

3.加强对高职教育的宣传,改变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印象。在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中,高职学生都是由不愿意学习、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组成,这些学生的就业比普通高校大学生更加困难,所以很多家长都不愿意让孩子到高职院校就读。政府应该就这一观念进行正确引导,对高职院校进行一定宣扬,使人们明白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专门院校,其在就业、学生素质等方面都不会落后于普通高校,从而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

(二)构建校企合作的主体激励机制

校企合作由政府、企业、学校三方主体构成,通过建立共同目标、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来进行相应的合作。这三者的关系中,政府为引导者,对校企合作进行整体的调控,学校和企业则是校企合作真正的主体,要建立校企合作的主体激励机制,就必须要协调企业和学校双方之间的关系,促进双方合作发展。

1.确保学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地位。在校企合作中,其出发点为双方的共赢,合作目标为培养满足社会经济需求的技术型人才。校企双方都需要在合作中协调各方利益,为合作目标而奋斗。

2.协调校企合作参与各方的利益。在进行校企合作中,导致合作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协调好双方的利益诉求。建立主体激励机制,就必须要实现校企双方的利益共赢。第一,利益分配要合理;第二,保障双方的利益;第三,在不损害对方利益的情况下,进行自身利益最大化。

(三)建立长效运行的保障机制

在进行校企合作时,需要一定的保障机制来确保校企合作的长效、健康发展,否则,校企合作就没有任何政策机制的支撑,极其容易断裂。本文就如何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学校、企业双方无缝对接,建立开放透明的教学平台。校企双方无缝对接是指双方在实际合作过程中要进行高度融合,做到专业与产业、课程与岗位、教师与技师、教室与车间、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等方面都对接融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双方共同发展,促进学校教学水平的进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建立开放透明的教学平台可以使得企业明确学校的教学步骤、教学进程,真正参与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来,从而更好培养适合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

2.依据校企双方需求,健全科研服务团队。校企合作的出发点在于实现双方的共赢,学校为企业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条件,通过校企双方的合作,二者互相发挥优势,建立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科研能力强的科研团队。因而,要对学校和企业双方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促进学校企业双方的共赢,从而为长期的校企合作建立保障。

3.增加对校企合作的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资金来源机制。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强有力的推动力。校企合作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所以校企合作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撑,这也是校企合作的物质基础。通过完善校企合作的经费保障制度,为校企合作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来确保校企合作的长效发展。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就业竞争愈发激烈。校企合作可以有效促进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提高,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从而达到二者双赢。创新校企合作,必须要建立保障机制,确保校企合作的健康、有效发展,从而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做出贡献。

[1]李祥富.高职院校产学合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2]王丽娟.浅析校企合作的运行保障机制[J].北方经贸,2009,(12).

[3]刘洪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的新思路[J].教育与职业,2011,(5).

[4]颜楚华,王章华,邓青云.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主动——构建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4).

[5]陈锡宝,朱剑萍.探寻校企合作实现机制的有效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0,(5).

[6]刘文清.构建利益驱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5).

G718.5

A

1673-291X(2017)35-0182-02

2017-08-31

王妍(1981-),女,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从事就业创业与创新研究。

[责任编辑 张宇霞]

猜你喜欢

保障机制校企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高校教师团队知识共享的保障机制研究——以南审国际贸易学专业团队为例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中央发千亿“县级政府低保金”
关于印发《中央财政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