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大学转型视角下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7-12-24许文静郭艳峥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35期
关键词:会计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

许文静,郭艳峥,赵 瑞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财经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应用型大学转型视角下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许文静,郭艳峥,赵 瑞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财经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学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不能马上适应企业的各项财会工作,所以很多企业不愿意招聘会计专业新毕业的大学生。基于此,对国内外应用型大学会计类专业本科教育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新时期应用型大学转型视角下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应用型大学;会计专业;人才培养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大量中小企业的出现,社会对于财会人员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但对于财务人员的招聘要求普遍是希望有工作经验,以便马上适应各项财会工作。但大多数应届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满足不了企业对于会计人才的技能要求,无法马上胜任企业的财会岗位,所以就业并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快应用型大学的转型,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构建就显得尤为紧迫。

一、国内外应用型大学会计类专业本科教育的比较分析

(一)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比较

国外大学在会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详细告知学生本专业的就业趋势、将来为谁服务,就业方向形象具体。老师以此为依据对学生进行授课,学生根据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了解未来的就业去向以及应该要努力拼搏的方向,从而为企业提供适应岗位的人才。国内大学普遍将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表述为经过大学四年系统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的会计理论知识以及工作中所需财会技能,表述中体现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在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大多重视对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学生的实践课程较少,或者所设的实践课与实际脱节,导致学生毕业时实践经验不足,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

(二)会计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

国外大学会计类专业学生培养重视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源于国外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国外课程体系最大优势是非常注重实践教学,通过校企合作最大限度保证大学生能够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国内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对学生进行的是模式化的培养,过度看重理论知识教授,大部分学校的实践教学课程所占比例偏低,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在培养计划中对实践性教学虽然做出具体形式和学分规定,但在很大程度上都流于形式;又由于开设课程有限,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综合能力得不到锻炼。

(三)会计类专业人才教学方法的比较

国外应用型大学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引导学生自己找出问题并加以探索,强调的是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不断为其提供各种机会来锻炼这种能力。教师主要作为引导者,负责将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充分拓展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但是国内大学会计类专业教学大多还是填鸭式教学,教学方法虽采取了案例教学,但在教学时往往使用的案例大部分都很陈旧、内容比较单一,而且过分强调学生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业务处理不能与时俱进紧跟法律法规的变化。同时,老师对案例的教学经验比较少,大多都是将课本上的案例简单介绍,对于学生的疑问不能很好解答,不能给出准确具体的答案。

二、应用型大学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用型本科和普通本科、高职高专之间有十分明显的差异,应基于差异,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特别是应用型本科的转型,对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通过大学教育,使大学生的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解决问题。培养目标准确定位之后,根据当地经济特色以及市场需求和招聘单位具体要求,对应用型大学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合理构建是各高校的急迫任务。

(二)以市场为导向确定专业方向

由于时代的快速发展与进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随时改变。结合当前现状,国内应用型大学会计类专业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对其专业进行合理、恰当的设置,以市场为导向,考虑企业岗位的多样性,恰当地设置专业,充分满足招聘单位对于会计类人才能力、数量以及专业素养的要求。

(三)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为了保证应用型大学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校应该给予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同等地位。在学习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时,学校可以将实践课程也穿插进去。要给予实践课程足够多的课时,合理安排各学期的实践课程,使其与理论课程充分融合,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应用型大学会计类专业应该加快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一套与培养实用型人才相适应的考核体系,加大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对于考试内容,应当改变原来只注重考核学生基础知识,而加强对学生理解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加强对实训课程的考核,将课程实训的内容与学生相应理论课程相结合,重点应侧重于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应用型大学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保证措施

(一)改革教学方法

应用型大学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将理论和实践并行,改革教学方法,实现由学生占主导、老师起引导作用。老师应当改变之前的“填鸭”式教学,通过课堂讨论、案例教学、调研等形式,使学生在这些教学的过程中将知识一步一步转换成能力。此外,老师本身也应该坚持不断地学习、接触实际,以完善自己的教学知识体系。另外,必须注重老师之间的互相学习与交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二)完善课程体系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会计类专业实践教学课时普遍偏少,老师无法系统安排实践教学课程。至于在考核方面,大多数学校不重视,将实践课设置成考查课,学生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很多学生认为,在校期间主要任务是学习专业课程,实践只是走过场,所以积极性不高。因此,要增加实践课程课时,将其设置为考试课,引起老师学生高度重视,使课程体系更加完善。

(三)加强校企合作

目前高校会计类专业普遍建立了企业实践基地,但数量少,多以参观学习为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现在迫切需要加强深度的校企合作,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学校带队老师与企业负责人员共同指导,使学生尽快掌握公司的操作流程以及公司的账务处理,通过实际岗位实习,使学生能够顺利走向社会。

经济管理离不开会计,会计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应用型大学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对于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综合知识和能力的会计人才意义重大。

[1]何春艳.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SWOT分析——以江苏省高校为例[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4,(6).

[2]陶学伟.创新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6,(12).

G647

A

1673-291X(2017)32-0086-02-01

[责任编辑 柯 黎]

2017-05-08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应用型大学转型视角下我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YYB201612)阶段性研究成果

许文静(1978-),女,河北秦皇岛人,硕士,副教授,从事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会计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会计专业学生学习成效构成要素——基于五年制高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新经济下会计专业就业困境与突破——以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1+X证书”制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