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共同体的课堂管理生态系统建构

2017-12-23赵越齐鸣

江苏教育 2017年18期
关键词:课堂管理共同体

赵越+齐鸣

【摘 要】从班级授课制的课堂组织形式到近几年走班制的流行,课堂管理方式上看似是从专制型向民主型的跨越,实则一定程度上放任了对学生的管理。课堂管理的目的并非重“管”或是重“教”,是要树立“管理即教育”的课堂管理理念。通过分析建构基于共同体的课堂管理生态系统模型的合理性,提出包括创造和谐的课堂环境、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生生关系等有效途径,形成基于共同体的课堂管理生态系统。

【关键词】课堂管理;共同体;课堂管理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66-0028-02

【作者简介】1.赵越,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政策系(南京,210097)硕士研究生;2.齐鸣,南京师范大学德育学(南京,210097)硕士研究生。

伴随着教育民主化、科学化的发展,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目的的走班制应运而生,从传统以班级为单位的管理到以课程为单位的管理,似乎并不能够实现课堂管理从专制向民主的跨越。从课堂组织形式的视角来看课堂管理的问题,课堂管理既非重“管”不重“教”,也非重“教”不重“管”,而是要树立“管理即教育”的理念。

一、基于共同体的课堂管理生态系统模型组成

(一)共同体及课堂管理生态系统

“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他认为共同体意味着一种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1]由此可见,共同体是社会组织内成员间的一种联结,一种合作,一种交互影响,彼此共享成果的有机群体。在共同体中,追求“共享观念”“共同理解”,共同体中承载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共同体的精神意识,是一种归属和认同。

课堂管理生态系统是指在课堂生态系统下所从事的管理活动,而课堂生态系统是相对于自然生态系统而言的。在课堂生态系统中,作为一种非生物环境的教室给课堂生态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时空,但是其本身并没有产生能量,而是作为有机体的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输出了能量而形成了课堂生态。[2]课堂生态系统在这里是一个中性词,非生物意义的课堂由生物与其环境共同组成了系统的整体,因此,这一环境的生态组成有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自然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课堂管理生态系统是教师通过管理手段协调教学环境,学生乃至学生心理保证各因子正常运行以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二)共同体课堂管理生态系统模型特征

1.个体责任和集体分享相辅相成。在共同体的课堂管理生态系统中,个体会与集体融入在一起,个体责任的承担和集体中的分享会相辅相成。学生有可能出于自己的兴趣而产生学习动机,更有可能出于彼此间的相互尊重和共同的精神意识而考虑到对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做出选择并负起责任。此外,学生通过合作探寻来提出他们概括出来的真实问题,从而制定适合共同体的规章和行为规范,违反则按照规章进行相应的“管理”,这种管理不仅是治理,更是一种教育。学生在管理体悟中进行交流和分享,从而完善共同体规则的制定,在合作的氛围中使学生个体责任和集体分享相辅相成。

2.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共同体下,集体意识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由共同的观念和价值观联结在一起,在角色和义务上形成一个互惠的关系结构。在角色上,教师更多地充当教育者、管理者,学生更多地充当受教育者、被管理者。由于共同的价值观念,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将“管”视为“教”的管理活动,激励学生去思考自己在课堂上行为不妥之处,从而主动去改正,继而保证了课堂纪律,以达到有效的教学目标。在义务上,教师承担着教育学生的义务,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教学生去做人。共同体下的课堂管理会让教师在课堂中时刻记得自己应该履行的义务,这种义务也渗透在管理过程中。

3.具有共同精神意识的发展愿景。共同精神意识可以理解为具有高度的集体意识,指教师和学生间达到了高度一致的观念,而具有共同精神意识的愿景则是有了共同的前进方向。在共同体下,每一个体都会意识到自己是共同体中的一分子,自我的言行会影响到共同体系统中其他成员的成长及最终愿景的达成。从而在这种共同的观念和愿景中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在基于共同体的课堂管理生态系统中,每个人都是管理者,都是学习者,都是教育者,相互学习,彼此影响,互相监督,最终达成共同体的目标发展愿景。

二、基于共同体的课堂管理生态系统构建策略

1.树立“管理即教育”的理念。“管理即教育”强调管理过程也是一种教育过程。管理是一种影响,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彼此作用,相互影响,其影响方式则是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手段在管理过程中实现。正是在这种影响下,组织这一共同体得以生存和发展并实现各个阶段的目标。教育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教育同样也强调影响,这种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教育的影响更为深刻。教育影响包括作用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影响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的方式和方法。需要明确的是,教育管理不同于教育教学活动,它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它也不直接培养人(公民),而是为人的培养提供辅助性、支持性服务的活动。[3]

2.创造和谐的课堂环境。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自我教育、相互激励的场所,让学生参与管理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师生共同讨论制定课堂规则的内容和处理方法,让学生自觉思考需要这些规则的原因以及产生的不良行为后果,这样由学生创造“规则”的课堂环境,不仅可以通过规则增加“管理”的约束力而且有利于课堂管理在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实施。教师与学生的课堂管理行为的理念和态度,决定着他们对课堂环境的构建模式,反之,课堂管理一经形成,又对师生在课堂中的行为产生影响。[4]因此,创造积极和谐的课堂环境,是有效课堂管理所采取的必要途径,其目的是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3.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课堂管理中要体现对学生的尊重。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渴望获得尊重、肯定、信任和关怀。尊重他人对于人际关系的优化至关重要,由于师生关系是教育场域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因此对学生的尊重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以“尊重”为核心的课堂管理倡导教師应适时抛弃权威和“金口玉言”。首先,要尊重差异,学生个性因人而异,应采用不同管理方式。其次,通过表扬,肯定学生的某些闪光点,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正强化”教育,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将教师的主动管理变成学生的自我管理。

4.营造和谐的生生关系。课堂管理中要注意对学生群体的影响。课堂管理的对象更多指向学生群体,由于年龄相近、志趣相投,并在一起学习生活而形成了所谓的“同龄群体”。这一群体成了学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形成的重要影响源。在课堂管理中,教师应注意识别学生的行为,进行适当调控。适当的调控既指适时,又指适度。适时即应及时处理,否则可能会有更严重的行为发生,适度既不能过松也不能过于严格,可能滋生学生对教师行为的不满。因此,无论是何时还是何种程度的管理,都要考虑对学生的处理可能对其他学生造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孙芙蓉.课堂生态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3]乔恩·威特.社会学的邀请[M].林聚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张新平,褚宏启.教育管理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堂管理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以工作室为载体打造班主任专业成长共同体的实践探索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冲刺与挑战”问题设计例析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管理
“互联网+”思维在应用型高校课堂管理的思考与探索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