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式课堂样式透视

2017-12-23娄小明

江苏教育 2017年18期
关键词:本质特征

【摘 要】苏式课堂的三维透视:透过现象能够发现它具有少儿特性、开放性、自主性、精致性、文化性等本质特点;透过样本能够发现它具有自组织、共同体、文化精神性的整体特质;透过历史存在我们能够发现它具有教育意义、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苏式课堂;本质特征;整体特质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66-0042-03

【作者简介】娄小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000)副校长,高级教师,苏州市教育领军人才,江苏省美术特级教师。

苏式课堂与其他课堂样式相比较,存在着“和而不同、大同小异”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透视,我们能够发现它的深层意义。

一、透过现象看本质

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是世界的内在内容,是世界的本质:生命、可见的世界、现象只不过是意志的镜子。因此,生命不可分割地伴随着意志,有如影之随行;有意志,也就有生命,有世界。”对苏式课堂的透视不是对表面的观察,而是对它本质的发现,如此我们才能真正看懂它。

1.更具少儿特性。

苏式课堂历来重视儿童(少年)在教学中的地位。早在宋代,学者胡瑗就“附设小学”的教学提出以游戏等活动穿插进行,以活跃学习生活,有利于儿童身体健康和陶冶情性。在近代,叶圣陶致力于教育事业,提出了许多儿童教育观点,如“学生是我们的小朋友”等。在当代,苏州多所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突出了“儿童”的因素。例如,苏州市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校推进的“少教多学”课堂教学实验,提出了“儿童种子观”,认为课堂教学“最主要的就是给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合适条件”。学校设计了“少教多学”的教学策略:通过教师启发式的教,让学生能够深度的学、自主的学……儿童的意识在课堂教学的很多方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更具开放性。

从苏式课堂研究的发展、演变来看,一方面是苏式课堂对“六经”的一贯尊崇,如胡瑗在分科教学中设立“经义”科讲习六经。另一方面是苏式课堂注重兼收并蓄和开放创新的治学之道。如胡瑗倡导的游历考察的学习法,清代汉学家主要人物惠栋设立了史学、天算、水利、地理、金石等专门学科……当代的苏式课堂向着更深更广处漫溯,如苏州草桥中学进行的“混合式学习模型”教学改革,构建了“E+C+A-Learning”(E网络学习+C传统教室学习+A行动或体验学习)的学习程序,通过线上、线下,课前、课中、课后学习,强调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新想法、新知识……在传承中创新,在固守中开放,苏式课堂保持着前行的一贯步调。

3.更具自主性。

苏式课堂是苏州教育人的自觉创造。宋代的“分斋教学”派强调“先治己而后治乎人”。叶圣陶提出“受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是做人,做社会够格的成员,做国家够格的公民”。他把“自治”作为实践的原则,“习惯的养成靠自励,一切知识和能力的获取靠自得。”这样的观点在当代课堂教学实践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如苏州市金阊区实验小学推行的“乐知”教学研究,提出读书求学问的态度应是以求学为快乐,寓学于乐,把知性和快乐作为儿童的培养目标。通过“乐知”课堂的研究,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苏式课堂,追求的是一种“活泼泼”的状态,课堂中的要素得以复活,拥有自觉,并且走向自我完善。

4.精致性的特点正在反思和改变。

苏式课堂是精致的,“精”体现了苏州精神的内在品质,即往深处钻研。“致”则是外在,就是要做到极致。苏式课堂在教育理论,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无不体现着“精致”二字。“精致”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精致”而自然,“精致”而大气,体现了苏式课堂的操作智慧。叶圣陶的儿童教学观,既提出“一个词儿,不但使他们知道怎么念、怎么写,更要使他们知道它的含义和限度,该怎样使用它才得当”,又提出“教是为了不教”的观点。如常熟实验小学尝试的“全息学习”教学改革,注重“全人发展”这种教育观,是苏式课堂趋向艺术境界的体现。

5.更具文化性。

从文化传统来看,苏州地区拥有悠久的文明,从南朝至近代,苏州一方面传承着浓郁的吳越文化,另一方面汲取着多种外来文化的滋养。苏州地区名家林立、学风浓郁,沉淀了几多丰厚的教育底蕴。苏州园林的精致写意,太湖碧波的灵动,昆曲韵律的高雅悠远,为苏式课堂罩染上了一层江南底色。区域的地理、经济文化,让苏州的课堂蕴含着斑斓的色彩。苏州这个人间天堂一直在和外来文化交融创新,课堂文化也在吸纳中丰富。

二、透过样本看整体

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整体并不等于部分之和……思维也不是观念的简单联结。任何一种经验的现象,其中的每一成分都牵连到其他成分,每一成分之所以有其特性,是因为它与其他部分具有关系。对苏式课堂样式的“发现”,也离不开整体的环境。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知觉”它。

1.从教学结构内部的关系来看,苏式课堂具有自组织的特性。

德国理论物理学家H.Haken认为,“如果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自古以来,苏州教育主要采用半官方半民间的“书院式”“学舍”教育,采用了自学和讲学相结合的方式,推行了自主学习和集体授课相互补的学习方式,具备了较高的自组织特性。

它表现在教学思想的高度自觉上。范仲淹、胡瑗主张教学的目的在于探索“六经”的义理,把握“做圣人、贤人”的道理。叶圣陶提出“做合格小公民”教学思想一直为苏式课堂所秉承。

它表现在教学结构创新方面高度自给上。无论是宋代的“分斋教学”,还是清代实学派“以经史为主”,旁及多门实际运用的学科,还是近代采纳西方课程体系的做法,抑或是当代课程改革中,各所学校创立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都体现了教学结构内部协调一致,相互促进的自组织特性。endprint

它还表现在对课堂组织的自我调整上。苏式课堂在领军人物的推动下,建立了严密的组织,推出了学术思想,创造了灵活的教学形式,拥有了丰富的课程体系。如明朝的复社继承了东林党的传统,近代的南社秉承了复社“兴复古学”的思想。这种组织的自觉性还体现在“朋而不党”公私分明的儒家学派特性上。苏式课堂的自组织特性,保证了它在苏州文明史中前后继承,绵延不绝的生命历程。

2.从教学和教育的关系来看,苏式课堂是研究的共同体。

美国教育家帕克·帕尔默在《教学的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提出:“只有亲身处于共同体之中,我们才能理解现实。”他构想了共同体发展的四个阶段:(1)个体觉醒;(2)彼此发现;(3)走向公众;(4)形成激励系统。苏式课堂研究的共同体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内部,还包括教师和学生、社会人员,教学和教育组织,教师经验和课程要求等。苏式课堂研究不是少数教育精英的独角戏,而是基于教师队伍的整体觉醒。他们秉承着“治己而后治乎人”的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在彼此的发现中,实现着公众的理想。苏式课堂研究并不局限于教学系统内,而是遵循着国家教育标准,遵循着教学的规律,在高效地完成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的,一种本土化的尝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苏式课堂研究是一个拥有共同愿景、合理机制、学术意味的共同体。

3.从教学和文化的关系来看,苏式课堂是苏州文化精神的综合体现。

不可否认,苏式课堂具有独立性,但是它和外部环境是息息相关的。苏式课堂的发展从来没有脱离开苏州的文化、地理、风俗等要素,它们在相互的作用下,彼此打磨,相互濡染,形成了和谐一致的教学风貌,并且以不同的形式和结构呈现出来,形成苏州课堂的整体特征。这种特征往往呈现出鲜明的形象性,为人们所识别。例如,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薛法根的语文课堂常常给人以一种“清简”的特质。这种清简背后离不开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得轻松,学得有效。离不开学生的认知习惯和审美态度——洗净铅华后的简约,清是质,简是形。离不开语文教学的要求——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约;教学环节简化;教学方法简便;教学媒介简单;教学用语简要。

三、透过历史看方向

美国哲学家罗蒂曾经说过:“一个信念之真,是其持此信念的人能够应付环境的功用问题。”对于苏式课堂的透视,不需要盲目模仿,唯有采用实践的方式,才能明确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并能够把握其本质和规律,以解决实际的课堂教学问题。

1.从苏式课堂的运作机制入手,透视它的教育意义。

当下,苏式课堂的样式各不相同,但是运作机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它表现为:基于苏州问题的发现—苏州经验的改造—苏州方式的操作。宋代的苏湖教学法,解决的是当时的举荐制度不能适合国家选拔人才的要求这一问题,创造了当时的经验,采用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对教学方式和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形成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在当时礼部所录的官员中,胡瑗的弟子达到“十之四五”。当代许多苏州教学经验也是采用了这种机制。例如,张家港实验小学的“爱学课堂”,就是针对教师沉迷于“流程设计”或者“知识分析”的问题,进行了教学改革,以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始,把师生共同的生命发展作为课堂的基础和目标,把教学设计为以“爱”为基调的生命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从苏式课堂的精神气质入手,透視它的文化意义。

苏式课堂具有相对稳定的精神气质,虽然苏州的教育经历着时代的更迭,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呈现出不同的样态,但是在这些不同的样态下面,凝聚着相近的精神和品质。例如,宋代的讲学制度,和当代的班级授课制当然不同,但是“经世致用”“明体达用”的教学精神没有变,“实活新”的教学风格前后一致。苏式课堂在不同时代的苏州文化背景下,呈现出一种“适切”的状态。未来的苏州教育,当然会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但是它不可能与文化背道而驰,而是一种在大体相近的精神气质下的一种新的和谐样态。这在清代实学派中有建构,在叶圣陶的“培养未来的主人翁”中有建构,在未来的课堂依然会有建构、传承和创造,从而达到一种新的和谐。

3.从苏式课堂的目标指向入手,透视它的社会意义。

黑格尔认为:“我们不难看到,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新时期的降生和过渡的时代。人的精神已经跟他旧日的生活和观念世界决裂,正使旧日的一切葬入过去而着手进行他的自我改造。”然而,苏式课堂的目标指向不会改变,依然会向着更合理,更美好这个方向进发,它和苏州的未来拥有一个契约。未来的苏式课堂是优质教育的标志,是教学创造的方向,是凝结在苏州教育者心中的一个永远的梦……

未来的苏式课堂是在苏州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一种自主的教学创新。endprint

猜你喜欢

本质特征
抓住本质特征 促进深入理解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本质特征与实践路径探索
任务驱动学习、项目学习的本质特征及其运用——以化学教学为例
任务驱动学习、项目学习的本质特征及其运用——以化学教学为例
改编题目可以这样做
基于实证视角的幼儿教育本质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的资本文明问题
浅析西柏坡精神的本质特征及当代价值
谈舞蹈的美及其本质特征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考题型微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