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志应注重谱牒文化的记述与传承

2017-12-22于丽娟

黑龙江史志 2017年10期
关键词:家谱方志资料

于丽娟

(吉林省桦甸市档案局 吉林 桦甸 132400)

方志应注重谱牒文化的记述与传承

于丽娟

(吉林省桦甸市档案局 吉林 桦甸 132400)

中国古代有续修家族谱的传统,乡村多以姓氏划分,秩序的维护也靠各族德高望重的族长来维护,形成了独特的谱牒文化。地方志与谱牒本是同源异枝、相互依存的文化形式。新时期方志承载着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地方志应充分利用这样的历史契机,走进千家万户,以助于功能发挥。以姓氏为单位,开展民众道德文化建设,实现方志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助推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

谱牒文化;记述;传承;文化自信

一、什么是谱牒文化

(一)内涵定义

媒体中解释,谱牒是记载某一宗族主要成员世系及其事迹的档案,以一定的形式记载了该宗族历史,伴随着家族制度而来的记录家族血缘关系的文献。俗称家谱、家乘、族谱,又称统谱、世谱、宗谱、房谱、支谱等,各地叫法不同,但本质内容一样。《辞海》释义,古代记述氏族世系的书籍。它是中华先民血缘相亲、守望相助的实录;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按辈份排列的血缘宗族内的人际关系网;是记载以父系为主体的家族的族源、繁衍生息的图集;是家史和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史料的角度看,“家谱犹国史也。”家谱资料内容极为丰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它的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关注。

(二)性质特点

一是具有家族和宗族性,是关于某一家族或宗族,有时甚至是某一家族中的某一支或某一房的迁徙、发展、繁衍、人物等的记载,因此记述范围的家族、宗族性便成为家谱区别于其它史料最鲜明的特征。二是记述内容的广泛性,涉及到家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宋以后的家谱尤其是清代和民国家谱记述内容十分广博,举凡与家族有关的材料几乎全部录入,如人口数量、婚姻情况、家庭教育、家庭礼仪、家庭财产、祠堂坟墓、契簿文书等,而族人的传记中又包含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教育、法律、文学、宗教等丰富内容,堪称为一部家族的“百科全书”。三是记述资料的可靠性,家谱专记本家族的人与事,比较真实可靠。除个别之处有假托始祖、攀附名人、牵强附会、美饰先祖、言过其实的现象存在,但不影响主体部分的可信性。四是“书善不书恶”“隐恶扬善”。家谱为亲者讳、掩盖祖先的恶迹,只记好的而不记坏的,几乎是所有家谱的撰写通例。但也并不是所有的恶迹都需要为亲者隐藏,有些家谱明确指出有的恶迹不必隐藏,须记载下来以警示子孙,告诫后人,如清光绪年间纂修的《方何宗谱》的凡例就列出了六个不讳的恶迹:“不讳者六条是一曰弃祖,二曰叛党,三曰犯刑,四曰败伦,五曰背义,六曰杂贱。”五是约定俗成性。“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1)

(三)历史作用

凝聚作用。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总记录,就是该家族的发展史,家族人物的风云变幻、宦海沉浮,家族的兴盛衰落、流转迁徙,通过一册家谱尽收其中。一个家族可能发展到枝大叶茂,也可能散处四方,但是有了家谱详细完备的记录,纵然天涯海角,代远宗长,同宗同族的血亲仍一脉相承。这就是家谱最基本的功能即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

反映社会兴衰。中国家谱就其发展时间而言,从周代肇始,中经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历经三千多年,各个朝代、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各具特色的性质不同的家谱,有其鲜明的时代印记。

助力封建族权。无论是官修家谱还是私修家谱,其目的都是为封建宗族服务,都起到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巩固封建统治基础的作用。

教化作用。家谱具有极强的教化功能和较为严格的控制、管理作用。家谱著成后,要告知各家族成员,宣读惩戒事宜,凡有违犯者即送往宗族祠堂接受家法处置,当然也不乏草菅人命现象,助长族权淫威。

强调男尊女卑思想。女孩不可写入家谱。凡入家谱的女性,多为守洁的贞妇和殉夫的烈女。

(四)现实意义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我们能够比较真实地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宝库,是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民俗学、人口学、民族学、文学、政治学、宗教学、法学、姓氏学的源泉。家谱中所保存的家规、家训以及治家格言等,以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态度来讨论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建设。

研究传承谱牒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现实意义,就是满足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的需求。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祖国日益繁荣昌盛,海外游子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纷纷回国寻根谒祖,探亲访友,投资家乡的经济建设。家谱作为一个家族血缘关系的总记录,将海外华人与祖国亲人紧紧连在一起。

家谱除可作为宗法思想研究资料外,其中孝父母、和夫妇、勉讳书、尚节俭、戒赌博、戒淫秽、戒懒惰、戒奢侈等,对我们建设现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有很好借鉴意义。

家谱是世系的记录,许多家谱中既有简单的世系,又有十分详细的传记、行状、墓志、年谱等,对研究历史人物及其家世大有帮助。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本社群是“大家庭”,“自家人自家人的范围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2)最基本的社群的和睦相亲,对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复兴作用不容小视。有效记述和传承谱牒文化的重要意义不言自明。

二、方志记述与传承谱牒文化的必然性

(一)同源异枝

谱牒与方志是同源异支、“血缘”相近的中华传统文化产物。一是表现为体例的相似性,志中有历史沿革,谱牒中设姓氏源流;志中明机构,谱中有家族分枝;志中设人物传,谱中亦以人物为主。二是表现功能的一致性,志的功能被定义为存史,资治,教化,毕民智在《从社会发展看谱牒文化功能的变迁》,认为谱牒文化有“明晰血缘、政治统治、道德教化、精神凝聚”(3)的功能。三是在叙事上把握隐恶扬善的原则,同时也有秉笔直书的要求,即对大多数人可资借鉴的事要直言不讳,以警示后人勿再造作。四是记述内容的广泛性,志中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教育等,谱牒中这些因素必不可少。五是价值观上,志力求经世致用,谱牒要求长宜子孙,称得上异曲同工。六是阶段编纂,家谱一般是一代一修,一般在二三十年左右,这与新地方志编纂断限要求完全一致。能够证明方志与谱牒同源异枝的例子不胜枚举。

(二)互为依存

方志是地方典籍,谱牒是家族历史。方志不可能包揽一族一家的具体情况,家谱资料亦可弥补方志之不足。章学诚说:“夫家有谱,如县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它所含载的资料对于方志编纂来说无异是一座品位高、多元素共生的“富矿”。唐朝刘知几在编纂《史通》时就主张把谱牒编入。宋朝乐史编纂的《太平环宇记》中辟《姓氏》等门类,广辑谱牒入书。郑樵在所编的《通志》中亦辟有《氏族略》,辑入的谱牒达170余部。清朝章主张设立志科,提出“民间修造谱牒和传状志述……都要呈副报告于志科。”

民国时期《深州风土记》主编吴汝纶在拟定的《资料采访条例》中有这样内容:“采族姓流所自”,规定要从谱牒中收集资料。傅振伦《中国方志学通论》中把谱牒列为方志资料文献资料类,要认真搜集。新中国第一届修志中,专家学者和方志工作者也对谱牒资料在方志编纂中的重要性给予充分的重视。明谱中增加了“志”“图”“考”“录”等项新内容,这是谱牒吸收地方志编纂学成果的重要体现。

(三)时势之趋

1985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下发《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明确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学、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资料,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文中还指出:“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许多根在大陆的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思乡之情日趋浓烈,他们也亟需利用宗谱来寻找自己的血缘关系。2001年2月文化部办公厅又下发《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今天,炎黄子孙遍布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华人超过5500万。每年大批华人不辞艰辛,来到中国祭拜祖先。家谱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家族,更是一个民族。

(四)当务之急

谱牒资料对方志资料的补充与修正作用不容忽视。第一、二轮修志中,根据谱牒资料查考名人籍贯、生卒年、旧址方位、事件时间及遗漏的大事件,订正补遗工作据此展开。二轮修志工作结束后,三轮修志即将开展,人们对三轮修志亦存在更高的期望值。出于资料的全面真实性考虑,必将加入更加贴近百姓生活的部分;从增强可读性的角度考虑,谱牒资料的许多细部描写更是三轮修志不可多得的材料;为满足国内外华人的寻根谒祖需要,新志理应辑录大量的谱牒信息。经过多年人口改革与现代化生活的改变,故有的大家庭体系已经被分散与分解,这对于信奉历史与祖祠文化的华人来说,是精神上的巨大亏空,呼唤谱牒文化的根须重构与深化来弥补。华夏子孙尤其是近现代千千万万离乡背井流寓海外的华裔,无一不把自己的姓氏与家谱视为命根,因为这是他们慎终追远,区别于异国子民的的依凭。家谱中优秀传统与伦理道德,是数千年人们思想的结晶,将在建设现代文明,构建社会和谐、实现民族复兴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五)使命担当

家谱作为封建残余曾一度受到人们唾弃,家谱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一段时间里,很多家谱被送往纸浆厂销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个宝藏,值得好好发掘。家谱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再次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但目前的研究与传承现状堪忧。一方面是从研究组织上,多为民间自发,没有至上而下的组织推进;一方面是对于谱牒文化的重视全国程度不均,一般是东南地区盛于西北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好于欠发达地区,年长者的谱牒文化意识大于年轻一代,谱牒文化传承面临断层的危险;另一方面是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研究体系,一切都处在初始或较为初始的阶段,传承现状与现实需要脱节。方志做为与谱牒文化一脉相承的有效模式,记述与传承谱牒文化成为应有的使命。

三、如何记述与传承谱牒文化

(一)设章节集中记述

在一轮、二轮修志工作中,大部分志书编纂对谱牒资料重要性认识不够,研究、利用不足,绝大部分方志没有设专门章、节记述。从已经涉及到相关谱牒信息的成书上看,有的是对姓氏、氏族、迁徙等情况有所描述,尽管内容奇缺、篇幅有限,也受到文化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如《龙游县志》社会篇中设氏族章,表设祖居地、迁入年代、始迁地、繁衍(代数)、有无分迁、有无谱存、本志是否有考等栏,较详细地介绍了这些姓氏的基本情况。福建省《宁化县志》在人口卷下设人口流动、姓氏构成章,引用大量谱牒资料。志末附录中也提到巫姓后裔。这些资料为号称“客家祖地”客家中转站”宁化平添了浓厚的地方特色。笔者认为,除记述谱牒文化相关内容外,还应该设专门板块记录谱牒编修、研发、利用、谱牒文化普及等细部内容,完善谱牒在志书中的架构建设。

(二)字里行间流露

可以将内容分布于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多种体裁之中。在序、跋中体现谱牒资料的收集、利用情况;述中记述谱牒文化的继续与发展内容;大事记中体现有关谱牒工作开展的信息与重要事项;优秀人物选录到人物传记;表中展现姓氏分布、族谱辑存等;寻根谒祖内容置于地方民俗之中;家训、族规收入附录,达到面面俱到的星火之势。谱牒文化中的涉及伦理、教育、经济、政治等内容可在各篇章分述。

(三)提供技术支持

以构建一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的新型家谱为目标,认真开展工作。重视家谱的宗旨部分,即序言的撰写,明确修家谱的重要意义。在讲明为什么要修续家谱的同时,介绍本姓氏的渊源、历代的迁徒演变、对国家做出过贡献。仔细研读旧家谱,保存历史文献。真实、客观地反映本家族的繁衍生息、迁播分化、荣衰升沉的史实,力求资料丰富、真实,使家谱具有可读性、学术性和教育性。克服重官、重商、轻视工农的倾向,既收录一些能工巧匠,也要收录赡养老人、恪尽孝道的晚辈。还要收录本族中的一些有价值的历史文物、文献著述,做到图文并茂。肃清重男轻女的封建宗法思想,女儿入谱,婚配女性,要记录其姓名,并记录功德、风范。保持家谱的乡土气息,语言流畅、简练、亲切。重视族规、家训的制定,弘扬中华民族正气,宣传中华民族优良道德风尚,宣扬社会精神文明,教育后辈努力学习、踏实工作、艰苦创业、勤俭持家、孝敬重师长、敦亲、睦族,发挥家谱的教化功能。家谱的介质,可手抄、印刷,还可录像、录音,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体,开辟网络家谱,为家谱公开出版、寻根活动创造条件。家谱修好后,鼓励各家族主动送往档案馆、图书馆、方志馆保存,以免遗失。

(四)走进千家万户

地方志机构牵头,组建民间谱牒文化研究机构,邀请族系较庞大,或是已有古家谱、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物成为机构成员。研究会围绕家谱编纂、续修,谱牒文化教育,制订工作方案与实施细则。发布谱牒资料征集信息,组织谱牒捐赠仪式,开展旧谱牒影印工作。在方志馆开辟谱牒文化陈列专柜,电子、纸质查阅目录,建立查阅服务窗口。编印谱牒目录,收录谱牒资料名称及主要内容。开展地方谱牒文化论坛,征求各界对谱牒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总结经验、教训。报道寻根谒祖时事,扩大社会影响。召开家谱编纂、续修培训班,帮助各家族拟写、确定篇目,或是助其聘请家谱编辑,满足人们的修家谱愿望。参照已有的家谱编纂程序,指导各家族召开编前家族大会和成书发布大会,明确资料征集范围、宣读家谱主要内容,奠定家庭文化根基。

搜集、研究、利用、记录谱牒文化资料,是方志工作者应予重视、应去努力的工作。在三轮修志展开之即,地方志理应在全民传统文化教育、古为今用方面开拓创新,在新世纪中华文化全面发展之时,发挥其应有作用。

注释:

[1]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088页,2012.10

[2]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041页,2012.10

[3]毕民智,《黄山学院报》,2008.10

猜你喜欢

家谱方志资料
家即是国,钩沉史海乐为舟——“家谱文化的传扬者”朱炳国
河北省档案馆馆(省方志办)藏《永壁村保甲册》鉴赏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家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岁月沉淀中的老家谱
设置方志学专业硕士学位探讨
吹牛大王
资料哪去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