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蒙:83岁的“高龄少年”

2017-12-16许晓迪

东西南北 2017年20期
关键词:瑞芳王蒙青春

许晓迪

纯真、执着、理想,王蒙这个“少年”,对生活中各种事永远都充满兴趣。

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近百部小说的王蒙说:“10月,我就要过83岁生日了,讲课、出访、写作、阅读……每天的工作量并没有减少。”谈及近况,王蒙中气十足,神采奕奕,“或许明天我将衰老,今天仍是青春万岁。”

敢于决定自己的命运

时至今日,王蒙始终忘不了1953年的那个初冬,“它改变和决定了我的一生。”

那一年,刚过完19岁生日的王蒙,决定写一部长篇小说。在旁人看来,这是一个冒险狂妄之举。所有人都提醒他,初学写作应该从百字小文、千字小文做起。王蒙不为所动,写出了后来蜚声文坛的《青春万岁》。

“当时我觉得它像一个总攻击的决定,是一个战略决策,是一个决定今后一生方向的壮举。”王蒙说。敢于决定自己命运,是他最鲜明的性格。

在2011年出版的《一辈子的活法——王蒙的人生历练》一书中,王蒙用了这样一段话总结自己走过的76载风雨人生:“我经历了伟大也咀嚼了渺小。我欣逢盛世的欢歌也体会了乱世的杂嚣。我见识了中国的翻天覆地,也惊愕于事情的跌跌撞撞。见过上层的讨论斟酌,也见过底层的昏天黑地与自得其乐。然而这些只能叫遭遇,只能叫命运,只能叫机缘,只能叫赶上点儿了,这仍然不是活法。遭遇是外在的,而活法全在自身的选择。少年得志地当着团委小领导,一下子着了文学创作的迷。骤得大名后紧接着是一个倒栽葱。住进了高等学校的新房室突然决心全家迁徙新疆。官至‘尚书了却坚决回到写字台前边。17岁的时候被人认为是30岁,而76岁了仍然在大海一游就是一公里。这是活法,这是个性,这是屡败屡胜的不二法门。”

经历种种活法后,王蒙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学生。他读各种书籍补充各方面知识,更注重从生活中学。“每个人都是我的老师,每个地方都是我的课堂,每个时间都是我的学期。”

在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中,王蒙塑造的主人公倪吾诚在生命走向后末期时突然感慨:“我生活的黄金时代还没有开始呢。”在王蒙看来,“尽力尽情尽兴尽一切可能了,这就是黄金时代,这就是人生的滋味,这就是人生的意义价值。”

近10年间,王蒙致力于研究诸子百家和解读古代文化。他认为,老子主张的“为道日损”,是一个人生警句、一个智者的微笑,无论做人、做事、做文、施政,人生应当多作减法。

去年,王蒙到广州的一所大学讲座,在互动环节,一个学生评价他“老而不死是为蒙”。“这句话我觉得非常好玩。冰心有个闲章《是为贼》,就是老而不死的意思。这多少有点嘚瑟的意思。我现在83岁了,还不能嘚瑟。如果93岁还没死,那时或许会有新的人生感悟。”王蒙笑道。

对于曾经3年零5个月的文化部部长生涯,王蒙坦言,是“共产党员服从党的决定”。而在这3年多的时间里,他仍然坚持写作,随时不忘回归作家身份。

有人曾说,王蒙是最懂政治的作家,是一个对社會介入较深,受革命影响较大的作家。对此,王蒙并不反驳,他说:“我是一个入世很深的人,可正因为这样,我常常能够接触到这个社会的脉搏、大家最关心的这些事情。”

“硕果仅存”的女性主义男作家

生于1934年的王蒙,被朋友们戏称为中国“硕果仅存的、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男作家”。他对女性的认识、描摹,带着鲜明的“王蒙印记”——首先是平等,然后是理解。

在《王蒙自传》中,他描写了自己的父亲,一个绰号“王尔巴哈”的哲学家,喝咖啡,爱艺术,崇拜科学,更是游泳爱好者,有些神经质和情绪化。在他的印象里,父母之间总是充满纷争,甚至大打出手。母亲的阵营还有姥姥、二姨两个女人。有一回,二姨顺手抄起一锅沸腾的绿豆汤,向父亲泼去。而当3个女人一起冲向他时,这个男人的最后一招竟然是:脱下裤子。

因为父亲的挥霍、放纵,王蒙对女性有深切的同情。“我受‘五四精神的影响,从小就读鲁迅、巴金、茅盾、冰心的作品,知道女性解放对于现代国家的意义。民国时有一位女英雄唐群英,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时,党纲中删去了‘男女平权的内容,她怒不可遏,冲到主席台就给了宋教仁一耳光。刚解放的时候,有一首非常流行的歌曲,郭兰英唱的《妇女自由歌》:‘旧社会,好比是黑格洞洞的苦井万丈深;井底下压着咱们老百姓,妇女在最底层。革命最大的号召力,就是给予‘翻身的希望。”王蒙说。

青年时代的王蒙,每天读诗和写诗,大段背诵契诃夫戏剧《樱桃园》与《万尼亚舅舅》中的台词。读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动辄失魂落魄到深夜,用五角钱一张的炭质唱片听柴可夫斯基和司美塔那的音乐。那时的他,笔下浸染着革命的热忱与文学的浪漫,尤其是书中那些年轻女性:《青春万岁》里的女中学生郑波、王蔷云,活泼真诚,投身于革命事业,呼唤自由平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里的赵慧文,与林震一样,不甘于在平凡琐事中沉沦,他们互通心曲,一起听音乐、煮荸荠,欣赏油画和春夜的槐花香气。

1963年,王蒙全家来到新疆,在此扎根16年。在这里,王蒙褪去了“小资产阶级”最后一点多愁善感,他学会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一起吃着馕饼、喝着奶茶,一起在戈壁滩的皓月下放声高歌,一起在麦场上劳动,一起吃着哈密瓜天南地北地聊天……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这边风景》里,王蒙塑造了雪林姑丽、爱弥拉克孜等美丽、温婉、柔弱而坚强的女性形象,也描写了玛丽汗、帕夏汗等妇人的狠毒、狂野和恣肆。在“政治压倒一切”的时代,王蒙的描写,抵达了令人惊叹的复杂、深邃与美好。

从《蝴蝶》到《活动变人形》,从《青狐》到《奇葩奇葩处处哀》,从封建时代到革命时代,从改革时代到市场时代,王蒙笔下的一个个女性,也叠印着他个人的命运沉浮。而在现实生活中,对他影响最深的女性,莫过于妻子崔瑞芳。endprint

崔瑞芳是王蒙的初恋,一见钟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她曾穿着半高跟鞋,去京郊看望在那里劳动的王蒙,不惜与一切对丈夫不好的亲人决裂;当王蒙在电话里说起要去新疆时,她立刻就同意了,两人带着3个孩子和全部家当,再加上两条游在黄桃罐头瓶里的金鱼,风风火火地登上西去的火车……2012年3月23日,崔瑞芳去世,享年79岁。告别遗体时,王蒙在灵柩前失声痛哭,几近瘫软。在场之人,无不动容。

“我还得按活着来计划”

后来,王蒙又遇到了新的爱情。他不愿意自己的感情被娱乐化,干脆用写文章、上电视的方式告诉读者,他再婚了。

在王蒙的家里,挂了两位女性的照片,有与新婚妻子单三娅的合照,也有去世的亡妻崔瑞芳的照片。

当面对妻子的离去时,王蒙说:“恰恰是我从很年轻时就和瑞芳在一起,造成了我的一种脆弱,她走后我过的是很孤独的生活。”

王蒙的生活陷入一片灰暗的时候,在朋友的关心下,他遇到了《光明日报》资深记者单三娅。和初见崔瑞芳一样,他和单三娅也是一见钟情。“高龄丧偶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而且高龄又很难找到另一半,人的状况都太不一样,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但王蒙没有让悲哀的生活一直继续,他决定和单三娅结婚,重新过“活人的生活”。

对于自己坚决迈出再婚这一步,王蒙没有忘记小小总结一把,“我有一个特殊的感觉,我这一辈子小事犹豫、掂量,爱推敲,甚至会自相矛盾,但是恰恰大的事情,我是凭直觉,敢于做出决定。”在王蒙看来,小事是利益问题,比如买衣服,两件衣服都挺喜欢,这个贵点,那个便宜点,他会费心思。但大事他从来不认为需要掂量,“就像当年我14岁入党一样,地下党领导提出来希望我入党,我立刻就做出了决定。”

83岁的“高龄少年”

纯真、执着、理想,也是王蒙人生的关键词。作协主席铁凝说王蒙是“高龄少年”,因为他对生活中各种事永远都充满兴趣。

从1999年起,每年盛夏,王蒙都会来到北戴河的作协创作之家。在海滨待上一个月,上午写作,下午游泳,晚上散步,回去后上上网、听听歌,从柴可夫斯基、萧邦到蒋大为、李谷一,从古琴、洞箫到周璇、邓丽君……“这就是我的天堂,我的共产主义!”这几年,北戴河游泳场以年龄为由规劝他不要游泳,他还是坚持下海,劈波斩浪。

20多年前,王蒙就学会了用电脑写作。那时他正在写“季节”系列,以“四部曲”(《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讲述一代革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对他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来不是身外之物。

然而,他身外的世界,却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当它写出来的时候,社会的关注早已经是别样了。市场、公司、股票、购房、購车、惩治贪官、买断工龄、打工仔、托福、高考、三陪、足浴、医疗改革、黄金周旅游……”

在一些批评家眼里,王蒙过时了,老套了,现在的时代是新人的舞台。对于这些评论,王蒙并不太在意。“他属于某个时代,但绝不甘于被同代人所局限。他喜欢和年轻人相处,他的思绪不断突破时空的限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说。

当王朔异军突起,却遭到猛烈抨击时,王蒙写了一篇声援文章《躲避崇高》,其中有这样一句:“他(指王朔)的一句名言‘青春好像一条河,流着流着成了浑汤子,头半句似乎有点文雅,后半句却毫不客气地揶揄了‘青春常在‘青春万岁的浪漫与自恋。”

这种拿自己当靶子“开涮”的勇气,让王蒙与王朔一起被绑在了靶子上。“我评价王朔是‘微言小义,入木三厘,他不可能像史铁生一样,对人生有沉甸甸的思考。他写得浅,但幽默中有对人生的嘲讽和揶揄,那是另一套生活的感受。”

2013年,王蒙在电影院看了电影《小时代》,他更是震惊于这代人的勇气,“青春都不是吃素的。我们这代人,从小听到的都是‘大时代,竟然还能在时代前面加‘小字?”

“有大时代就有小时代,时代有雄伟的一面,当然也有琐碎的一面。”王蒙说,“‘革命很浪漫,是狂飙突进,是翻天覆地。但是,我们不能世世代代过着游击队的生活,像切·格瓦拉一样,为了理想一次次远离现实。我们要和平,要建设,要小康,要过日子;这样一来,又难免会走向世俗、庸俗乃至低俗。这就是历史,这就是人生,永远在发展,永远无止境,永远有遗憾。”

83岁的王蒙一直保持着生命的热力。“他唱歌豪情万丈,唱俄罗斯歌曲,声震屋宇,将我震得耳鸣了好半天。他‘以睡为纲,让许多失眠者羡慕嫉妒恨。他效率奇高,有一次我失眠,早晨5点给他发E-mail,咚的一下立即收到回复,吓了我一大跳。”郜元宝说道。

耄耋之年的王蒙是《锵锵三人行》《圆桌派》这类新锐谈话节目的常客,在其间笑论人生,挥洒自如。他谈女权问题、谈大龄剩女、谈两性责任。在年轻人的话语场中,他的发言毫无违和感。

就在几个月前,王蒙站上了《朗读者》的舞台。读了《明年我将衰老》的一段,献给已故的妻子崔瑞芳和3个孩子。“我仍然是一条笨鱼,一块木片,一只傻游的鳖。我还活着,我还游着,想着,动着。活着就是生命的慢涨。”是耄耋抒怀,也是青春狂歌。正如他所说:“学习到老,成长到死,困惑少一点了,不是由于没有困惑,而是由于对什么事更耐心,更从容,更善于等待了。”

(综合摘编自《湘声报》《环球人物》)endprint

猜你喜欢

瑞芳王蒙青春
何家英人物画的愁绪之美
感动王蒙的一句话
这样对待你,你还说他很好?
TheElementaryExplorationofSapir—WhorfHypothesis
A Puppet of Men An Analysis of Ophelia in Hamlet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王蒙强调莫用网络“浏览”代替“阅读”
王蒙:繁华人生“尴尬风流”